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本质的内容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学 本 质 教 育
•科 学 知 识
第九页,共18页。
课程性质
• 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 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 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 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 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和转换, 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 以转化为技术,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 科学 的文 化价 值
• 科学 与文 化的 融合
第三页,共18页。
导言
• 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
•技
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

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
与 科
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

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着社

会的进步。
第四页,共18页。
导言
• 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 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 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 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 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 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 要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 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
• 面向全体学生
• 立足学生发展
• 立足学生发展
• 体现科学本质
•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 突出科学探究
• 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 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 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第十七页,共18页。
总目标
• 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 • 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
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 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
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已有 能力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读懂 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 的社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 础的科学问题,并且能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来。有科学素养的公民 应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有 科学素养还意味有能力提出和评价有论据的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 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科 学 道 德
第十五页,共18页。
课程性质
• 基于上述对科学本质的认识,7至9年级 • 科
科学课程把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技能, 学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

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科学素养的不可分割
养 的
的四个组成部分。




第十六页,共18页。
课程基本理念
• 2001
• 2011
• 面向全体学生
第八页,共18页。
课程性质
• 7至9年级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
• 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其根本任务就是 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 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 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
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 学理论,对自然现18页。
课程性质
• 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
• 科学的发展 及其局限性
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不断
发展和进步,它不是绝对真理,
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与范围内适
用,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可验证性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特
征,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
对科学理论的检验。
第十四页,共18页。
课程性质
• 科学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都是建立在诚信 的基础之上的,崇尚求真务实,要求科学工作者 正确处理利益、荣誉和伦理等问题,具备良好的 职业道德与科学品行,以及热爱科学、坚持真理 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学活动受到科学道 德和社会一般道德的双重约束。
• 科学与技 术,综合 发展
• 科学技术 对社会的 影响
• 科学课依 据。
第五页,共18页。
导言
• 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 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 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 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 面临问题
• 新的挑战
• 科学还不能解决所 有问题
第六页,共18页。
导言
•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 • 科学课的特征 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 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 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 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科学探究是 创造性思维 活动
• 科学探究要 解决问题
第十二页,共18页。
课程性质
• 科学探究过程需要科学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维系。科学知 识是全人类,特别是科学家探 究活动的结果,它是人类智慧 和劳动的结晶。科学是一项全 社会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应当 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 科学探究与 科学情感、 态度和价值 观
第十八页,共18页。
第七页,共18页。
导言
• 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科学课的价 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值和追求
和科学认知的发展;养成科学探究的 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 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 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 态度;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和价值, 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 好准备。
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本质的内 容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18页。
(优选)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 本质的内容
第二页,共18页。
导言
• 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 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 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含 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 类的精神境界。
•科 学 知 识 是 变 化 的
第十页,共18页。
课程性质
• 科学是以多样统一的自然界为 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是建立 在证据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的, 其基本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和 求知欲以及经济与技术发展的 需求。
• 科学探究 的动力
第十一页,共18页。
课程性质
• 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 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 的过程,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循 环,不断有新的发现和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推动 科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