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汇总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汇总三
一、积累与运用
1.书写。
正确美观地抄写下面的句子。
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四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菜圃.(pǔ)狭隘.(yì)张灯结.(jiē)彩B.演绎.(yì)橱.(chú)窗眼花缭.(liáo)乱C.魁.(kuí)梧糊.(hu)弄各抒.(shū)己见D.领域.(yù)僻.(bì)静惶.(huáng)恐不安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是()
A.迫在眉捷B.鱼贯而入C.实是求事D.三顾矛庐
4.下面词语中不同类的一个是()
A.斩钉截铁B.当机立断C.优柔寡断D.直截了当
5.下列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季是吃水果的好季节,有葡萄,有西瓜,有李子……(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B.“呜一呜一”小女孩大声哭了起来。
(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C.求您了!爸爸。
(叹号表示赞叹)
D.他是个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
(引号表示引用)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B.记者又到学校采访了许多徐老师的事件。
C.他几乎完全失去了信心。
D.农忙时节,大人们总是忙碌的。
7.下面关于“阅读经典名著的读书方法”不恰当的是()
A.有些名著读起来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不读。
B.读书时可以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触。
C.读名著可以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
D.读名著时,可以一边读一边做读书笔记。
8.相比之下下列栏目名称不适合用于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是()
A.校园生活B.毕业赠言C.活动安排D.才艺集锦
9.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類的楷书代表作是()
A.《三门记》B.《多宝塔碑》
C.《兰亭序》D.《玄秘塔碑》
10.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表现时光的迅速流逝B.用排比的手法突出表现时光的迅速流逝
C.用比喻的手法生动表现时光的无处不在D.用拟人的手法形象表现了时光的重要
11.下面四组加点字意思不一样的是()
A.赴汤.蹈火及其日中如探汤.B.自愧弗.如弗.若之矣
C.走.马观花兔走.触株D.一席之.地思援弓缴而射之.
12.填空。
(1)“春”一直是诗人爱描绘的对象,但各个不同。
杜甫写春雨,“随风潜入夜,”;韩愈写春雨和绿草:“天街小雨润如酥,”;而王观则通过诗祝感:“若到江南赶上春,”。
(2)于谦在《石灰吟》中以石灰作比,通过诗句:“,”表达了自己为人清白正直的高尚情操。
(3)老师们都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比他优秀。
正如《荀子》中所说的:
青,,。
(4)我们不要以为自己读书很努力了,要看到还有比自己更努力的人,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莫道君行早,。
13.下列古诗和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有关的是()
A.《采薇》B.《长歇行》
C.《十五夜望月》D.《迢迢牵牛星》
14.从内容上看,《别董大》和《送元二使安西》都属于()
A.边塞诗B.田园诗C.送别诗D.咏物诗
1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的意思是()
A.过去B.失去C.距,距离D.离去
16.关注加点字部分,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什么是青春?鲜花说
.....:海燕说,是我的;,。
...,是我的绽放
17.用下面的词语组成两句意思不同的话。
话书里说的对不完全
①
②
二、阅读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____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____,我们____有缺点,____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____ 你说的对,我们____ 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的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只要我
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18.这个片段选自同志(填人名)在同志(填人名)的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
《》
19.在短文的横线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0.在横线里填上正确的序号。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接受正确批评的目的是()。
A.为人民服务
B.是否对人民有好处
文言文阅读。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坐;因为。
21.下面这个句子停顿恰当的是()
A.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B.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对“其人自护其短“翻译正确的是()
A.那个人想要保护自己的错误。
B.那个人想要掩护自己的错误。
23.这个故事所讲道理与孔子说的____是一样的。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阅读:现代文阅读。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时代的数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
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
幼时读诗。
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3D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
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
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
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
但从“一卷在手”到
“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
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
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英的思想画卷。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
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
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
《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
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
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氖氩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
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
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
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摘选自人民日报,作者:白龙)24.下列关于“云阅读”的描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云阅读”指的是数字阅读。
B.“云阅读”更方便快捷,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不需要传统阅读。
C.“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红光大的精神气象。
25.你的同学说:“云阅读这么方便,我们以后就不需要读纸质书了。
”结合文本内容,请谈一谈你的观点。
26.请你写一句有关读书的名言。
27.对于本文主题理解不恰当的是()
A.云阅读作为新的阅读方式,拓宽了我们精神世界的路口。
B.云阅读比纸质阅读更好。
C.不管是云阅读还是传统阅读,我们要让阅读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写作题
28.辩论。
辩论赛上,反方观点:电脑时代不需要练字,老师上课也多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有了微信和电子邮件,也不用写书信了:写日记也可以在QQ空间上。
写字在生活中用的越来越少。
如果你是正方辩手,根据反方辩词,你会如何说?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习作。
22世纪,科技非常发达,人们开始太空旅游了,月球成了热门旅游地点,开往月球的飞船启动了……请以以上内容为开头,发挥想象:会发生怎么样的科幻故事?看到了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奇特经历?……续写一篇450字左右的作文。
题目自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所学汉字的书写能力,认真临摹题目中汉字,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
注意“遇、爱、考”这些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点评】写好汉字是终生学习与发展的一项必备技能,小学生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我们的成长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答案】B
【解析】【分析】A.有误,“狭隘”的“隘”应读“ài”,指狭窄;狭小。
“张灯结彩”的“结”应读“jié”,指系。
挂上灯笼,系上彩绸。
形容
喜庆或节日的繁华景象。
B.正确。
C.有误,“糊弄”的“糊”应读“hù”,指欺骗;用以假充真的手段欺骗。
D.有误,“僻静”的“僻”应读“pì”,指偏僻。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汉字读音的辨析。
辨析汉字读音要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字音是和词义联系起来的,也可结合词义来辨析。
掌握汉语拼音,音节是中心,声韵调是基础,注意平时大量练习,熟能生巧。
3.【答案】B
【解析】【分析】A.有误,迫在眉睫: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
故“迫在眉捷”的“捷”错误。
B.正确。
C.有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故“实是求事”的“事”错误。
D.有误,三顾茅庐:诚心诚意地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故“三顾矛庐”的“矛”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汉字辨析可根据以下三种方法辨析:①义辨法。
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
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
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
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4.【答案】C
【解析】【分析】A.斩钉截铁:毫不犹豫。
是褒义词;
B.当机立断:面对适当的时机,立即决断。
是褒义词;
C.优柔寡断:形容人做事犹豫,不能决断。
是贬义词;
D.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不绕弯子。
是褒义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词语分类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词语在内容、意义、结构、感情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分类。
5.【答案】C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这里的叹号表示请求。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了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常见的点号有七种: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常见的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6.【答案】D
【解析】【分析】A.有误,成分残缺,添加“而奋斗”。
B.有误,词序错误,应为“徐老师的许多事件”。
C.有误,“几乎”“完全”意思矛盾,去掉一个。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修改病句,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
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
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7.【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积累可知,B、C、D正确;
A.有误,有些名著读起来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多读。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要注重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与收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读物内容非常熟悉。
8.【答案】C
【解析】【分析】A.适合,“校园生活”指过得有声有色的生活。
B.适合,“毕业赠言”指毕业前期师生朋友之间互赠留言的一种方式。
C.不适合,“活动安排”就是指对某项活动程序与日程等事前准备与安排。
故不适合作为栏目名称。
D.适合,“集锦”集中荟萃的意思。
“才艺集锦”指把才艺的表现汇集起来。
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实践作业。
本题是判断制作成长纪念册时不适合作为栏目名称的内容。
“栏目式”成长纪念册,栏目的内容是不同阶段成长的体现。
9.【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代表作是《三门记》。
故答案为:A
【点评】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
作家及其作品属于文学常识的范畴,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10.【答案】B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从三个“……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出了时光的迅速流逝。
故答案为:B
【点评】做好本题要弄清各种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分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学会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1.【答案】D
【解析】【分析】A.加点字意思一样,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
汤:热水。
及其日中如探汤:等到正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
汤:热水。
B.加点字意思一样,自愧弗如:自感惭愧比不上他人。
弗:不如,比不上。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弗:不如,比不上。
C.加点字意思一样,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
走:跑。
兔走触株:一只兔子跑来撞在树桩上。
走:跑。
D.加点字意思不一样,一席之地:一张席子那么大的地方。
比喻极小的一块地方。
之:的。
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之:之:代词,这里指鸿鹄。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了字词解释和多义字。
完成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多背,多积累字词含义。
12.【答案】(1)润物细无声;草色遥看近却无;千万和春住
(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莫道君行早
【解析】【分析】(1)结合题目提示诗句“随风潜入夜“可知下句是”润物细无声”结合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可知下句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结合诗句“若到江南赶上春“可知是”千万和春住”
(2)结合题目提示“于谦的《石灰吟》、表达了自己为人清白正直的高尚情操。
可知填入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结合提示“ 出自《荀子》,老师们都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比他优秀。
”可知填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结合提示“莫道君行早”可知下句是“更有早行人”
故答案为:(1)润物细无声;草色遥看近却无;千万和春住;(2)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文默写。
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诗歌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文中的重要语句。
13.【答案】D
【解析】【分析】A、B、C有误;
D.出自《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濯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
故答案为:D
【点评】这道题考查诗歌内容概括,不光要掌握古诗背诵,还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
14.【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的组诗作品,体裁属于七言绝句,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知是送别诗。
这两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知是一首送别诗。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诗词、送别抒情。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题材。
15.【答案】C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意思是: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
去:离;距离。
故答案为:C
【点评】诗歌词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多加积累,做题时方便搜索调取。
遇到不确定的字词,也可联系诗歌词句整体进行分析解释。
16.【答案】高飞;小草说;是我的坚强。
【解析】【分析】根据句式“……说,是我的……”进行补充。
故答案为:高飞;小草说;是我的坚强。
【点评】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17.【答案】书里说的话不完全对;书里说的话完全不对
【解析】【分析】①找主干词——名词(话,书里说的话)。
分析句子成分——定主语:从名词中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即主语。
本句是“话”。
本句中没有动词,即没有谓语。
定修饰语(定状补):从其他词中确定修饰词的修饰对象,即定状补。
本句”书里说的“、“完全不对“接着按顺序组合句子。
②找主干词——名词(话,书里说的)。
分析句子成分——定主语:从名词中确定句子的陈述对象,即主语。
本句是“话”。
本句中没有动词,即没有谓语。
定修饰语(定状补):从其他词中确定修饰词的修饰对象,即定状补。
本句“书里说的”、“不完全对“最后按顺序组合句子。
故答案为:书里说的话不完全对;书里说的话完全不对
【点评】考查了连词成句。
认真阅读所给词语,根据平时的语言习惯作答即可。
【答案】18.毛泽东;张思德;为人民服务
19.因为|所以|如果|就|只要|就
20.B|A
【解析】【点评】语段选自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此文是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全文论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训练了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完成的关键是认真阅读短文内容,读懂短文。
18.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
以上这段话选自《为人民服务》,作者是毛泽东,是为悼念烈士张思德而写的。
故答案为:毛泽东;张思德;为人民服务
19.考查了对关联词的应用。
第一句与后面是因果关系,所以第一二个空可填“因为”“所以”;“有缺点”与“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之间存在假设关系,所以后面两个空填“如果”“就”。
“你说的对”和“我们改正”是假设的关系,用“只要……就……”连接。
故答案为:因为;所以;如果;就;只要;就
20.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衡量批评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是否对人民有好处,接受正确批评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
故答案为:B;A
【答案】21.B
22.B
23.B
【解析】【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
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
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参考译文】
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而是想要清热解毒。
”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21.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句义“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可知答案。
故答案为:B
22.考查句子翻译。
先理解重点词,“护”是掩饰、掩护的意思再把句子连接翻译出来。
故答案为:B
2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的主旨,据此来谈即可。
根据文章内容,北人明明不知道菱角要去壳后再吃,却假装知道,最后将生长在水里的菱角说成生长在土中。
形象而深刻地讽刺了这个“北人”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
如果这个北人能自知其短,虚心学习,当能“识菱”“去壳”。
谁知他竟护其短,自以为知,自欺欺人的为“并壳入口”辩护,以至闹出“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的笑话。
故可用《论语》中的话回答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故答案为:B
【答案】24.B
25.我认为我们以后还是需要读纸质书的。
因为阅读纸质书有利于保护视力,也有利于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还能培养我们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同时,在这一缕书香中还能感受到文化血脉的传统。
2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7.B
【解析】【点评】本文主要讲述了数字阅读在5G时代的发展对阅读方式的改变,如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等,以及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包括声音图像、3D电子地图等。
同时,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如可以帮助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
对于青少年来说,还倡导多读纸质书,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传承民族的文化血脉。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材料内容,了解材料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2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可知,“所以不需要传统阅读”的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25.考查了看法建议。
细读文中关于阅读纸质书的段落——第⑤段,并从中摘取关键词句来表明阅读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