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我是杨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我
是杨杰
篇一: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
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
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
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
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
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
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
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
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
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
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
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
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
甚至
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
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
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
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03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
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
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
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
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
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
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们
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
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
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
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
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
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
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
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
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
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
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
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
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文章来源:本文节选自杨杰著作《让孩子心悦诚服》
篇二:家教案例
【家教案例】
催出来的慢性子
----------------
很多家长对孩子磨蹭感觉很难办,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她处理这个问题很有办法。
杨杰,北师大教育学硕士,首批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
她很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积累了无数“对付”小孩子的招数。
先来看杨杰老师描述的一个家教故事。
一凡是个小学生,7岁半,他妈妈跟我诉了一堆苦恼:这个孩子太磨蹭,做作业的时候,中间容易分神,会停下来玩。
如果说好全家一起出门,催促他无数次都无动于衷,直到大人开门下楼,他才匆忙去穿鞋穿袜子,嚷着让爸爸妈妈等他。
我和孩子的妈妈主要通过网络沟通,隐约感觉,其实孩子未必如妈妈描述的那样。
于是,我就给妈妈“布置”了一个作业: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只观察,不催促,记录孩子做每件事情的起止时间。
妈妈通过记录,自己也认识到,好像孩子做得还不算慢。
我感觉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父母身上,为了印证这个猜测,我提出要到她家里坐一坐,观察一下孩子和父母的互动方式。
一个周末下午,我去了她们家里,一凡和妈妈到外面接我,顺便在小区里买了个西瓜,妈妈让一凡提着,在这段不足百米的路上,妈妈提醒了他三四次,建议孩子用手托着西瓜,别摔了。
我在她家待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粗略地算了算,妈妈催促了他七八次,还不算提醒和指导。
我的猜测没错,孩子之所以这么慢,其实是父母催出来的。
父母催一次不管用,就频繁地催,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屏蔽”父母的催促,催了他好几遍,他才如梦初醒的样子,然后做出一点小改变,平息父母的催促。
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孩子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惰性,凡事等着父母催,如果父母催得不急,他就认为不必着急,反正
他们会继续催的。
一凡在父母的催促中变成了“慢性子”,来看看杨杰老师是怎么帮助他改变的吧。
【问题解决】
和孩子约定,改变“慢性子”
----------------
改变像一凡这样的“慢性子”,办法很简单,就是停止这种父母积极、孩子消极的互动方式。
父母不再催促他,和孩子做一个约定,对他提出要求,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当然,前提是父母能控制住自己的催促欲望,学会观察孩子,并能判断出孩子的意图。
我们开始设计和孩子约定的细节,经过反复探讨,最终的约定要点如下:
1.选一个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机聊聊,告诉孩子以前做事情慢,妈妈着急,只好催他,拉他,每当这时候,妈妈心里也很不舒服,为了这样一件小事,弄得两个人都不开心,这很不值得。
2.告诉他上周妈妈曾经作出的尝试,虽然下定决心不催他,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因为妈妈爱他,关心他生活的各个方面。
3.告诉孩子妈妈的期望:不用妈妈催,自己能带好随身物品、按时起床、入睡,自己洗澡、准备衣服。
如果你能做到,
妈妈在旁边看着,就会很高兴。
4.如果做不
到,妈妈还是要有点小惩罚给你——拖地(或者不许看电视)。
妈妈找了个机会把这些要点说给孩子听,孩子同意,只提出了一条,睡觉的时候关掉电视,全家一起入睡。
约定之后,妈妈到9:00提醒孩子一次,接下来不再说什么,孩子会在几分钟后去洗澡,9:30准时上床,睡前也记得自己准备衣服。
有一次,妈妈不想关电视,孩子就搬出这个约定,妈妈只好履行诺言。
早晨闹钟响了,孩子也能自己起来。
过了几天,妈妈又向我报告了几件令人惊喜的小事。
说实话,看到一凡有这样的改变,我都心花怒放,不要说他的父母了。
【专家支招】
“急”父母须修“慢”学问
----------------
◆对孩子的批评要有真凭实据,不要夸大孩子的问题
磨蹭、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主动性、爱发脾气、不善于交往,这些是父母常用的词汇。
其实,具体到某个孩子,情况千差万别。
就如一凡的妈妈,认为孩子很慢,记录下来却发现他并不慢。
如果没有这个记录,孩子速度加快了父母也看不到。
往
往是父母爱子心切,夸大了孩子的问题。
◆调整孩子的节奏感
一个7岁的孩子连续两个小时做作业,很容易疲劳,效率也不够高,而且这样容易导致时间概念模糊,他习惯等大人来安排督促他,所以不会积极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因此要引导孩子形成一个自己的节奏,比如学习半小时后休息十分钟,这样一张一弛,孩子的状态就会很好。
◆给孩子犯错误的机会
关于拿西瓜的事情,我事后和一凡妈妈聊过,她担心孩子把西瓜摔了,在我面前丢丑。
其实,这个保护孩子的念头,传达给孩子的意思却是妈妈不相信他的能力,害怕他犯错,这样孩子不但容易沮丧,还会变得退缩,挫败感强。
其实,犯错误恰恰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假设那天一凡把西瓜摔了,他就会记得以后拿东西要谨慎,如果事情本身就能给孩子教益,我们何必多费唇舌?◆引入谈判机制和孩子约定,是我经常用的一招,感觉特别好用,也特别省心。
孩子仿佛有了一个独立的发动机,还会制造出很多惊喜来。
既然是约定,其实就是一个谈判的过程,允许谈判,就是给孩子充分的话语权,双方提条件的机会均等,其中有反复、有妥协,最终形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教子有方】
磨蹭,拜拜
----------------
一直以来,孩子写作业磨蹭是我最头痛的事,以前她一放学回家,我就急忙催促:“赶紧写作业去,写完了还要背课文,看书??然后早点睡觉。
”可是不起一点作用,孩子该怎么磨蹭还是怎么磨蹭,一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她能写三小时。
有次放学回家,孩子说想上网玩一会儿。
我就对她提了个要求:“你要是能在7:00之前写完作业,而且自己检查没有错题,就可以玩半个小时。
”孩子爽快地答应了。
想不到她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没有先玩一会儿或者先吃点零食,而是直接到自己房间开始写作业,在6:30的时候,孩子从房间里出来说:“妈,我写完作业了。
”我赶紧抓住机会表扬:“你好棒啊!这么快就把作业写好了,只用了一个小时,真不简单。
”孩子也高兴地把作业拿给我看,写得还真不错。
经过这件事以后,现在孩子放学回家,不用我催,就自觉地开始写作业,还养成了自己检查的好习惯。
孩子尝到了写作业快的甜头,在学习上终于跨出了自觉性的一步。
在帮助孩子树立良好习惯的时候,要让孩子体会到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和成就感。
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先做该做的事情,再做想做的事情。
【儿童故事】
为磨蹭付出代价
----------------
这一天,小蜜瓜起床的时候磨蹭了很久,他明明听见闹钟在响,可他还是用棉被蒙住了头,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最后,还是妈妈把他拎出了被窝。
篇三: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习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指导孩子做作业……类似的文章班主任研究会已经发过许多,引发了大家的强烈讨论,认为帮助非常大。
但也有家长在后台留言,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上还不见起色?如果您也有这样的疑问,特别建议您读一下这篇文章,其实,“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让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
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
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
因此,对孩子未来的
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
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
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
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
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 “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
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
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
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
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
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
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
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
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
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
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03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
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
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
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
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
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
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
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
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
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
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
越来越高。
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而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
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
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
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
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
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
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
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
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本文节选自杨杰著作《让孩子心悦诚服》,来源于群学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