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期地理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期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90分)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
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
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
是中国
A技术水平高B市场规模大
C劳动力素质高D基础设施水平高
2、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B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D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
发生在
A 1--3月
B 3--6月
C 6--9月
D 9--12月
4、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净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5、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
用是
A 切段潮流泥沙补给
B 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 提高潮流充裕能力
D 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列小题。
6、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7、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①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①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该固定沙丘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①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①6~8月土壤含水量高
①6~8月土壤含水量低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9、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①风速较大①降水较少①气温较高①蒸发量较大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10、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种草B.自然演化C.栽灌木D.植树
11 . 利用GIS技术叠加某城市地质、人口密度、交通、植被等图层,可选出地质条件适宜、人口密度小、远离主干道路、植被覆盖率高的区域,则该区域适宜建设
A.汽车加油站B.度假村C.垃圾处理场D.大型超市
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过剩严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发展方向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2.该区域降低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的主要原因是
①环境污染严重①劳动力短缺①矿产资源枯竭①经济效益低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13.该区域按“十三五”規划发展,可以
①缓解就业压力①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①优化产业结构①加快高耗能产业转出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
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
苏南和苏北两部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B.无对应的自然标志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5.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
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16.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C.资金D.交通
2000年7月,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
该工程全长16千米,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方案(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題。
17.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建设成本B.保护海洋生物C.避免破坏景观D.利于海空交通
18.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A.提高通行速度B.降低施工难度C.保持水流畅通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19.区域差异为区域合作提供了条件,利于厄勒海峡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是
A.产业结构的差异B.语言文化的差异C.社会福利的差异D.交通规则的差异
下表为2014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
完成下列各题。
20.影响表中行政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农业发展水平B.人口自然增长率C.工业发展规模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1.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是()
A.高新科技B.交通状况C.自然资源D.人口规模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区。
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
完成下列各题。
22.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B.调蓄黄河洪水C.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D.汇集灌溉余水
23.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
下图为我国某酒精企业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为传统生产工艺。
完成下列各题。
24.该清洁生产方式的益处是
①提高土壤肥力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①减少产品种类①缩短生产工艺流程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25.从接近原料产地考虑,该企业最可能布局在我国粮食主产区
A.青海省B.河南省C.湖南省D.广东省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27.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28.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A.出口数量扩大B.运输成本上升C.流通效率提高D.储存难度增加太湖流城Z镇植桑养蚕、丝绸纺织的历史悠久。
近年来,Z镇积极发展桑蚕及相关产业,形成了特色小镇。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
列小题。
29.据上图中信息判断,对该镇特色产业
发展方式最准确的概括是()
A.扩大丝绸服装制造业,形成规模优
势
B.新增蚕丝被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
链
C.基于植桑养蚕,逐步形成多元化产
业D.传播桑蚕文化,发展丝绸专题旅
游业
30该特色小镇实现了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特色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互动并进B.利用地域文化吸引外来人口
C.通过延长桑蚕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D.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环境
二、综合题(10分)
31 .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
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
2009年5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
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分)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2分)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分)(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2分)
32 . (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
湖面海拔3 196米。
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图甲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乙为图甲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
图丙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2)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
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期中考模拟一地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75分)
1--5BBDBA 6--10BDACB 11--15BDBCD 16--20DDDAD 21--25ADBAB
26--30CABCA
二、综合题(共10分)
31.【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分)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2分)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分)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2分)
32.【答案】(1)沙源地: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是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特点:湖面扩大。
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3)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
(任答一点)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期中考模拟一地理答案
三、单项选择题(共75分)
2--5BBDBA 6--10BDACB 11--15BDBCD 16--20DDDAD 21--25ADBAB
26--30CABCA
四、综合题(共10分)
31.【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分)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2分)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分)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2分)
32.【答案】(1)沙源地: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是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特点:湖面扩大。
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3)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
(任答一点)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