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赛技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赛技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
作者:谭欣宜刘付生李琴
来源:《艺海》2012年第09期
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是阿细跳月的故乡,是阿细先基的发祥地,是阿细祭火的原生地,更是阿细文化的原生地(参见弥勒县西一镇人民政府、中共弥勒西一镇委员会编《滇南民族文化名镇——西一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

源远流长的阿细文化,记载的不仅是阿细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阿细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阿细人那种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

彝族阿细支系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自己的语言,通过“文字记录”与“口头传承”方式传承发展着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

阿细祭火仪式与民族舞蹈比赛呈现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更是代表着本民族精神文化的符号与标志。

一、“祭火节”活动的源起
在远古,世上无火,每至冬天是人们最难熬的季节,有的甚至因为冷而被冻死。

后来,有一个叫“木邓”的人,双腿骑在一棵朽木上,用一根木棍不停地在朽木上钻动,钻了三天三夜,身体暖和了,朽木也钻出了火星,因此世上便有了火。

火给人们带来了光明、温暖、希望,使族人告别了生腥的食肉生活。

但是在发现火之后,当地人们认为火中有部分为火妖,这些火妖会烧毁房屋,烧掉他们茂密的森林,给他们带来灾难,间接使他们的生存与繁衍带来很多威胁。

为了把火妖赶走,他们每年在二月至三月期间,由村长带“毕摩”、“怩摸”(怩摸:边敲羊皮鼓边或说或唱,忽而耍弄刀、斧来预测、占卜邪魔,并予以驱除灾难的象征者)与全村的相关人员进行驱赶火妖活动。

再由毕摩念经钻木取火,取出的火星就被当地人所称之为“新火”,并把火妖分出来由两人抬着走。

“马”是人们劳作所必须的工具,马能减轻他们劳作负荷量,因此,在祭火节活动中当地人用粽叶,竹篾编织成马的形态,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

村里的青年男女,用五色土(红、黑、黄、褐、白)绘制纹身,装扮成各种怪兽(包含了阿细诸多的历史文化,如祖先崇拜、动物图腾崇拜和神灵崇拜)。

并用棕叶、棕片、树叶等遮住下身,一些人手抓牛粪、马粪、灶灰;一些人手持木刀、木棍、木叉等器具;青年男子弹起大三弦,与女子配合跳起阿细跳月。

人们走家串户,将火妖赶到村外,到不会危害村民财产与森林资源的地方使其熄灭。

霎时,整个村子都随之热闹起来,人们载歌载舞,如欢庆一位将军凯旋归来。

据传承人杨文忠同志介绍,这就是祭火节最原始的起源说。

那原始、古朴、真实的红万村“祭火节”不仅规模庞大,号召力强,并突出表现了阿细人对阿细文化的忠诚与热爱。

民间自主传承与政府推动传承二合一模式有效地丰富与发展着阿细民间文化,也将继续引领着阿细民间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热闹非凡的祭火节活动,民间舞蹈比赛的项目成为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彝族阿细支系流传的民间舞涵盖了《阿细跳月》、《阿细娃娃舞》、《阿细祭祀舞》、《霸王鞭》、《跳叉》、《跳狮》、《刀棒杂耍》等舞种,其表现形式以宗教祭祀性、自我娱乐、艺术表演、图腾崇拜为主,这些项目中既有青年舞,老人舞和小孩舞蹈。

不仅丰富了当地人的精神生活,同时更充
分的挖掘、收集、整理、传承及发展了本民族所特有的民族舞蹈文化,给彝族阿细人带来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如艺术园圃中绽开的百花,蔚如云霞之灿然。

二、“民间赛技”——民族信念的传承与阐释
举行阿细祭火节,当地人认为能给他们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慢慢地形成了每年二月初一、初二、初三为每年的祭火节活动日。

期间,当地人民为了丰富祭火节活动,由各个村寨分别派出代表队参加民间舞蹈比赛。

在这次比赛中,笔者看到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代表队参加《阿细跳月》群舞比赛、老年健身操、阿细先基演唱、民族舞蹈比赛(《羊皮鼓舞》、《霸王鞭》、《阿细欢歌》)、民族乐器比赛。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起飞村带来的《阿细跳月》,他们不管在表演、动作的整齐度、男女之间的配合程度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敦厚、淳朴,折射出当地人那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2年农历二月初一,我们有幸观看到了一位将近九十老人的演唱,激情与情感的完美表现,得到了观众发自内心的肯定与称赞的掌声。

在阿细先基比赛中,老少皆踊跃参与,有的歌颂祖先的勤劳与睿智;有的赞颂着对于爱情的渴求与向往;有的是缅怀祖先或故友,有的传述着生产劳动、民俗节日的知识内容,内心情感的宣泄在演唱中得到最真实、最贴切的再现;科学的审美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在阿细先基的词、曲调以及阿细人的精神面貌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在他们的吟唱与高歌中,呈现的是阿细支系人们的民族信念,经过自我塑造、陶铸升华而成的阿细先基,将鼓舞着阿细人永不停歇、执著不渝地常青常新地积累、思考与探索属于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并从宏观上启迪和导引着阿细人不断向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努力和提升,民族文化从而得到更真实、更具体、生动的阐释。

阿细先基演唱比赛,比的是精神境界、人性的高度,“先基”故事的提炼再现将继续传承与发展着本民族的艺术经典。

摔跤技艺的比拼,拼的是力量,拼的是诀窍,拼的是勇气,拼的是团结。

在西一镇由每个村选出代表,集聚在红万村参加一年一度的摔跤比赛。

各个村寨选出的选手都是力大无穷者,故被称为“大力士”。

在选手开始之前,都会相互鞠躬以示友好,然后再在裁判的指示下进行比赛,在摔跤比赛中,每个选手前几个动作必须是规定的摔跤动作,摔跤动作套路不能随意改变,更不能击伤对方,出现不合比赛规则的动作时,裁判会给以扣分,或给对方加分的情况。

摔跤技艺的比赛是祭火节活动的一个亮点,选手“不言弃”的精神在比赛中得到体现,即使在比赛时间将快结束时,都不放过每一个打倒对方的机会。

在彝族阿细祭火节活动中,舞蹈随处可见,尤其是阿细跳乐,大三弦的声音连绵不绝。

活动中;不管男女老少都会跳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民族舞蹈,激情在舞蹈中得到释放。

舞蹈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特征,在舞蹈动作的基本形态、动律及韵律都间接的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

民间舞蹈阿细跳月比赛成为了祭火节上重要的一部分,可谓民族赛技,争奇斗艳。

《阿细跳月》与“阿细先基”在彝族阿细支系已经形成了家族传承、民间传承和团体传承的完整体系。

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倾斜,从保护
到传承,再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推广,独具匠心的延续着本民族那原始古朴、异彩纷呈、民族气息浓郁的传统艺术文化。

三、“民族赛技”助推“祭火节”活动的文化价值意义
阿细祭火节活动的发展与演变,是阿细支系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

据当地阿细人介绍祭火节活动由来已久,流传甚广,在彝族撒尼支系、阿哲支系、阿务支系、大、小黑彝支系以及大、小白彝支系都有流传。

我们一行采风者亲身感受阿细祭火仪式活动,无不被那种热闹、激烈的场面所震撼。

在节日中,伴随着《红万祭火》音乐,熊熊的篝火燃烧出阿细人对战胜自然、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活动中有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农耕文化形态,同时再现了几千年前《葛天氏之乐》记载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场景,这些场景在现今依然存在。

如:一人拉着耕地的犁,模仿着牛的形态,随后一个人拿着鞭子,模仿着驯牛的动作;八个人抬着一个很古老的磨,一名小孩则模仿着推磨的动作;两名青壮年双手提着用竹条编制而成的马的形状,则体现了彝族阿细人对马有着不一样的心灵反映与尊崇;八名妇女推着原始的纺布机,模仿着织布的动作等等,这些都充分地再现着农牧文化视野下彝族阿细人的勤劳朴素、艰苦奋斗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其文化价值意义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保存完好的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扬,通过祭火活动让年轻一辈深知该活动对于本民族的重要性,如“祭龙”表现了阿细人对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息地和森林中生灵的崇拜与祭祀,希望通过此种方式祈求神灵保佑阿细人家家平安,户户吉祥,同时向外界展示了阿细人民深厚的精神文化财富,精神文明在这得到最完美的诠释与洗礼。

其次,通过祭火节能促进各村落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消除隔阂与矛盾。

同时它集信仰、经济、社交、娱乐多种功能与一身,成为阿细人民节日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民族内部团结的标志。

如在祭火活动中村社与村社之间会选出力大的选手参加摔跤比赛,这种方式被人们称之为联谊活动,选手们不管谁能胜出都怀揣着一种平等、和睦的心态对待。

再次,祭火节成为“民间教育大众化”模式的知识传输载体。

当地人按图索骥地学习延续着阿细支系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组织以及风俗习尚。

最后,祭火节与阿细民间舞蹈比赛,通过政府有效的旅游资源调控,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引领着阿细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秀丽的山林奇景,神秘的石树造物,留下了催人泪下的“漆柏恋”传说。

自然景观的奇特,阿细人民的热情、纯朴、耿直,使人流连忘返。

阿细“祭火节”是阿细人民集体创造的“文化精神产品”,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节奏,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摘自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148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阿细人民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将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和新的风采,表现了阿细人民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敬老爱幼、保护环境、造福后代的新的时代风尚与时代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