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九江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1小题,每小题9分)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
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 5 000万到6 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
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
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至于北单于“不知所终”。
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
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
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
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
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
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
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
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
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
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
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
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
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
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
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
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
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
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
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坦的重申儒家宗旨。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
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
A.东汉有一个棘手的边疆问题,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B.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虽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但是据仲长统的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
C.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C.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说明东汉的整体实力强于西汉。
二、古代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
崇祯四年进士。
授韩城知县,有异政。
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
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
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栗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
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帝并采纳。
十四年督催漕运
..,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
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通户,予以有生之乐,鼓其耕种之心。
帝即命议行。
十六年秋,出察江防。
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
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
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胨弘范、太仆少卿马招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
懋第濒行言:“臣此行,生死未卜。
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
愿陛下以先帝
..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
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
更望时时蓥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
懋第衰蛭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
...。
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
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
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
于是自沧州追还
懋第,改馆太医院。
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
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
官矣,来谒懋第。
懋第曰:“此非吾弟也。
”叱出之。
至闰月
..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C.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D.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
他在请命出使清廷之际,仍不忘向皇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作战。
B.左懋第关心民生,多有建言。
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C.左懋第大义为重,爱憎分明。
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前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二,宁死不屈。
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沦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
②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柩葬,请行。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
雨后慰池上芙蓉
徐贲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注】徐贲,明初“吴中四杰”之一。
元末张士诚曾征徐贲为幕僚,徐贲避走不从,后张士诚军队为朱元璋所破。
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
此诗写于他明初出仕之前。
(1)“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芙蓉”什么特点?
(2)“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反复出现,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3)《出师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图报的句子是:“_____,_____。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扼住战争的人
陈力娇
他刚从监狱出来,头很晕,身上除了一把新买的刀,没有别的。
公交车里挤满了人,他没有座,只能站着,头晕让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拉住吊在空中的把手,另一只则攥紧靠窗座位的后背。
座位是一个着黑衣的小伙子的。
小伙子的身后是一个妇女,珠光宝气。
他一看就知道是小伙子的妈。
小伙子的妈说,就不愿坐这线车,有一个红灯都能让它赶上。
小伙子没回头,说,车技太差,脑袋进水了。
他看着这娘俩,想,城市人真有福啊,我可是有十年没有坐公交车了。
十年前他还小,炸鱼时放多了雷管,把他的好友吴三平的腿炸没了。
吴三平的媳妇一纸诉状把他告上法庭,由此他坐了十年的牢。
其实雷管是吴三平偷来的,判也应该判吴三平。
现在他出来了,教官嘱咐他,一定要重新做人,三十岁什么都来得及。
他信了教官的话,开始在这个城市寻觅,寻觅能收留他的地方。
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挤,以至他的衣角都碰到了那个小伙子的肩膀。
他怕冒犯人家,就双臂向后用力撑着,尽量给他腾出空间。
这趟车是开往巴里的。
巴里是这个城市的新区,摩天大楼一幢赛一幢,聚集的多是富人。
狱友说到巴里找活儿容易,他就决定去巴里。
正值十月,他穿得单薄,车窗开着,他有点冷。
每当季节一交替,过敏就成了他身体的必修课。
冷热一反差,鼻子就会酸痒,喷嚏就不请自来。
车窗外新区的景致依稀可见,这让他感到新奇。
他多少有些走神,有些忘我,手就不由自主地离开了把手。
手自由了,喷嚏却乘虚而入,好在他及时弯腰捂住了嘴巴,不然非惹事不可。
而事实上他已经惹事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尽管自己十分谨慎,还是让下巴壳下的女人惊叫起来:干什么你?喷我一脸!女人的手在嘴巴前扇了一下,躲避瘟疫一样将头向后靠。
儿子闻听回头,他恰好看到女
人这个动作。
他本是向右转去看她的母亲,那面临着车窗,看到母亲的样子后他改为向左转,和他的脸打个近距离照面,他拉下脸吼道:捂上点啊,没长手哇?
小伙子的样子吓着他了,他忙解释:我捂了,真的捂了,不信你问你妈。
他的眼睛急切地投向女人。
可是女人白了他一眼,把脸转向窗外。
女人不语,就是默认他没有捂。
小伙子顿时抓住了把柄,态度更加恶劣:你有没有传染病啊?天下雨你不知道,打喷嚏你不知道啊?他紧张了,慌乱中不连贯地辩解:我不是故意的,再说我没有喷到你妈。
他说的是实话。
他弯腰的当儿看到了,他没有喷到女人,他离她还有一段距离。
她只是厌烦他,才说了那样的话。
小伙子猛然站起身:你他妈还嘴硬。
我看你就是欠揍!他揪住他的衣领,一拳打在他的鼻梁上,血立刻流了下来。
乘客看不下去了,劝道:服个软吧,出门在外不容易。
他知道这话是对他好,也明白说句“对不起”可能事情就会好办些。
可是他不想说,他坚信自己没有喷到她,没喷到就没有错,没有错道什么歉。
小伙子揪衣领的动作更狠了,那只老虎钳似的手越来越用力了,他的脚跟都离地了,但是他还是没有服软。
一个想让他服软,一个决不服软,他们僵持着。
小伙子一拳打在他的耳根上,耳朵一阵呜响,之后小伙子又开始向上猛揍他的下巴。
他几乎听到颈椎的某一节被挤掉的声音,这促使他不得不迅速拿出对策。
他必须赶在这之前,结束对手的生命。
他最讨厌屈打成招了,为此他付出了十年的代价。
“对不起”是一句可逃命的话,但他不能说,他必须捍卫他最后的尊严。
他的手向裤兜移去,那里有他的弹簧刀,是用来防身的,现在终于用上了,他只要把它摸出来,拇指一动,那亮亮的硬度,就会立即让对手毙命。
可是就在这一瞬间,迎面一声霹雳:孩子,手下留情吧,我来替他说,对不起了,你要是觉得还不够,我给你跪下了。
扑通一声有人跪下了。
小伙子的手松开了,他移向兜里的手也停止了,他俩一同向那个跪下的人看去,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从母子二人身上感受到城里人生活的优越感,从而对城里人生出嫉妒情绪,这是“他”后来坚决不向小伙子道歉的主要原因。
B.十年前的一次事故是“他”命运的转折点,“他”被好友告上法庭,又被屈打成招,入狱十年,他至今对屈打成招一事耿耿于怀。
C.面对小伙子的斥责,“他的眼睛急切地投向女人”,他希望这位母亲能向她的儿子说明情况,化解误会,然而“她”并没有发话帮“他”。
D.“那只老虎钳似的手”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伙子揪“他”的衣领时力量之大,也表达了作者对小伙子的批判态度。
E.“他”停止了拿刀,小伙子松开了手,从“他”和小伙子的这些反应可以看出,白发苍苍的老人成功扼住了一场会进一步发展的争斗。
(2)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他”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文章的标题是“扼住战争的人”,而扼住战争的老者直到小说结尾才出现,作者这样拟定标题、处理
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谢晋的人生大智慧
李世琦
就在《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送来的第二天,我从媒体上得知了谢晋去世的噩耗,我看着手中的《谢晋人生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怅然若失,在这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又一位大师走了……
对新中国电影史稍微熟悉一点的人,对谢晋的电影作品都会顺口说出几部来。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女篮5号》、《舞台姐妹》、《红色娘子军》,到八九十年代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他为观众奉献了源源不断的精品,有的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笔者还在读大学时,就经常听到人们以敬佩的口吻说电影界的“二谢”(另一位是谢铁骊)。
这次因为编辑《文化名人人生智慧丛书》,一字一句读了《谢晋人生智慧》书稿,才对这位大导演有了深入的了解,领略了他的人生大智慧。
回顾谢晋的一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高远的精神境界。
他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谢晋的家乡是浙江绍兴,这里人杰地灵,代有英贤。
古有王羲之、陆游,今有蔡元培、鲁迅、秋瑾,给予他深深的精神熏陶。
他的远祖是东晋名相谢安,就是那位在谈笑间大破强敌的淝水之战的指挥者。
为了继承先祖的精神,他为自己取号“淝捷”,这是人们很少知道的。
中学时,他上了春晖中学。
这虽然是一所地方中学,却是一所名校,当时有“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之称,叶圣陶、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朱自清、张天翼等曾在此亲执教鞭,这使他年纪轻轻就眼界大开,起点很高。
后来,每次到西安看到汉唐的文化遗迹,他都为中华民族深为自豪,同时又觉得有一种愧对祖先的羞愧感。
正是这种感觉导引了电影《鸦片战争》的诞生。
谢晋似乎注定是要做电影导演的。
他的母亲特别爱看电影,他家附近就有不少影院、剧场,看电影、看戏特别方便。
由于母亲的影响,早年的谢晋成了电影迷。
1938年,他随父亲到香港。
当时,正好武汉的抗敌演剧队到香港演出,充满激情的救亡歌声使谢晋每次都热泪盈眶。
第二年,回到上海,他积极参加了于伶领导的学生业余戏剧活动,在多幕剧《岳飞》中扮演岳云,开始走上戏剧艺术之路。
1941年,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报考从南京内迁四川江安的国立剧专,这一年,他18岁。
虽然条件艰苦,但这里有曹禺、焦菊隐、张骏祥、马彦祥、陈鲤庭等著名戏剧艺术家,他们的爱国激情和艺术修养使他受益良多,为他后来的电影导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谢晋能够成就自己的电影事业,是和他强烈的“巨片意识”分不开的。
他时刻把自己的工作和祖国、民族的命运、前途联系在一起,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是和那些整天想着赚钱、得奖的人有云泥之别的。
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管是被打成“右派”,还是新时期的如日中天,他始终忠诚于电影艺术,宠辱不惊,老而弥笃。
正如该书作者所言:“少年之时的谢晋那胸中充溢的爱国激情,在他一生中,成了贯穿他生涯历程的红线,正是这条红线使得他有透视历史的眼光,他总是用一种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构思能够载入史册的巨片。
”而谢晋自己,一直把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他说:“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能与天地同存,绝不是偶然的。
这些光辉的作品,耗尽了作者全部的心血和生命。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落后于世界水平不怕,只要有这么一点精神,经过刻苦的努力,一步
一步跑下去,跑到生命的终点,一定会对人民有所贡献。
”
像所有的大艺术家一样,谢晋的成功还在于他的独立思考。
他深有体会地说:“做导演要有毅力、信念,对作品的判断,要不受来自左的或右的思潮的干扰。
”这实在是历经多次政治运动而矢志不移的金玉良言。
从家庭方面看,谢晋的生活是有些不幸的,他的四个孩子中有两个是残障。
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在尽心竭力地照顾两个残障儿子。
这也是他拍摄影片《启明星》的原因之一。
但生活中的不幸,并没有影响他的艺术追求。
他豪迈地说:“那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受过曲折的人,是绝对不能成功的。
百折不挠才是人生的大道。
”谢晋的智者之言不是很值得人们深长思久。
2008年《光明日报》(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谢晋的离世,让作者怅然若失,在作者看来,谢晋在电影界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的离开使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师变得稀缺。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提到了众多人物,目的是表现谢晋的家乡是一块人杰地灵、贤才辈出的地方。
C.受母亲的影响,谢晋从小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对理想与目标的追求过程中,谢晋表现出了对电影的高度热爱,在家的支持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加上众多艺术家的培养,他终于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
路。
D.谢晋的成功,让我们深深懂得:远大的目标、孜孜以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独立思考的品质,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E.谢晋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生活中的不幸,一方面为他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灵感,另一方面使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2)谢晋的人生大智慧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谢晋说:司马迁的《史记》、曹切芹的《红楼梦》能与天地同存,决不是偶然的,为什么说这些伟大作品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只要有这么一点精神……”。
这么一点“精神”又指什么?
(4)文章的末尾说到:“谢晋的智者之言值得人们深长思之。
”请结合文中谢晋的话谈谈你对挫折与成功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能被括号中的成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视觉文化方兴未艾
....,在这图文相互转换、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重点。
(如日中天)
B.近代中国内忧外患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追求。
(举步维艰)
C.叙利亚境内有许多支反政府武装力量,他们的立场与关系从来都没有稳定过,这使本来就千变万化
....的局势更趋复杂。
(千差万别)
D.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日前在长春农博园开幕,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展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