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5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后对点集

合集下载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五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五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课件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 (1)借景抒情(或叫“寓 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 情于景”),情景交融。 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 哀伤、思念亲人等。 哀)。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 (3)侧面落笔。诗人在 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 表现怀远、思归之情 时,不是直接抒发思 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 念之情,而是从对方 着笔,想象对方思念 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自己之深,借以烘托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 诗人的苦恨离情。 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 (4)因梦寄情,虚实结 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 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 合。 幽怨愤慨之情。
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尝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和孤身独处的怨恨之情。
上片写少妇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 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
[即学
即练]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
教 材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借昭君的身世遭遇和怨恨来寄托 咏古迹以感己怀。在抒写昭 诗人虽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 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 也未得重用一展抱负的怨恨。 世之慨。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4课新题(含解析)

第04课新题一、(陕西省咸阳市2017年高三年级三模试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己亥①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曹松苴一丿、泽国②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③。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苴一K丿、传闻④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

②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③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④传闻:一作“波间”。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生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

C.“凭君” 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D.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E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15•其一和其二两首诗集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4.BE15•①两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及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②“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句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以“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将封侯,万人丧生”的现实本质。

③表达了作者感叹战争无情,并讽刺那些功成名就、黩武好战的将军的感情。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和对百姓的同情的思想情感。

【解析】项,疔性民,一句借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的现状反衬樵苏生活之乐,凸显乐观精神"不正确,应为…生民'一句写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真得,用"■乐"字反衬性民”的不堪其苦。

2018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用)

2018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用)
关键句 注释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结构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意象技法联旧知,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
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 结构词句来点睛。 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 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戏谑老友,亲密无间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对自己遭遇的辛酸、无奈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新编诗集的得意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析 答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 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
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 《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 情感态度。(6分)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1、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 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2、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 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 题目 举一反三 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作者
规律总结
题目作者分类清, 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③。
小序注释知背景。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关键词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浅谈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浅谈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浅谈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浅谈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情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必考内容,2011年、2012年17套卷几乎都涉及这一考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指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的评价,对作者在诗歌中描述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感悟、态度、观点的评价。

如何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题目。

题目蕴涵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2.看作者。

每一位作家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特征。

3.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4.看关键。

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

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5.看典故。

所谓“借他人之酒杯,以浇自己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

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6.看注解。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真题体验1.[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黄庭坚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③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

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

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

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

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夸张了。

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考点精讲一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分析意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形象鉴赏、表达技巧结合在一起。

题型一评价思想内容高考卷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围绕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两个角度命题。

(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人生理想与人生道路古代诗人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功成身退”。

“儒”和“道”成了诗人的两大思想主流。

“穷”即政治失意,人生不得志,怀才不遇;“达”即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中,“独善其身”,可视为身退,就是出世人生;“兼济天下”,可视为功成,就是入世人生。

古人“身退”的前提是“功成”,但有作为的诗人大多不能“功成”,只好走三条路:其一,愤世嫉俗,郁闷伤感(多信奉儒家思想),如屈原、杜甫;其二,黯然退隐,悠然闲适(多信奉道家思想),如陶渊明、孟浩然;其三,愤世嫉俗,不得不退隐,却又心有不甘,饱受出世与入世矛盾的煎熬(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李白、苏轼。

“身退”后,不再关注天下,而是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品性,在“未功成”和“退隐”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喜怒哀乐的缘由(二)古代诗歌情感常见类型1.忧国伤时具体内容举例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2.建功报国具体内容举例建功立业的渴望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具体内容举例羁旅愁思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4.生活杂感具体内容举例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昔盛今衰的感慨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李商隐《贾生》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品格气节的自白于谦《石灰吟》谈禅说理的感慨苏轼《题西林壁》5.别离愁绪具体内容举例依依不舍的留恋柳永《雨霖铃》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6.贬谪失意具体内容举例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屈原《离骚》之地的矛盾心理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苏轼《定风波》整体情感题高考要求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模拟题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模拟题训练
针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模 拟题进行训练,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 和解题水平。
解题技巧指导
结合模拟题的训练,讲解古代诗歌鉴 赏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考生掌握 答题要领。
05
复习策略与备考建议
针对性强化训练方案
01
02
03
精选试题
针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 型,选择高质量的模拟试 题进行训练。
注意分析诗歌的题材 和体裁,以便更好地 理解主题思想。
通过对诗歌中关键词 句的解读,归纳出诗 歌的主题思想。
情感倾向判断及依据
仔细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判断诗人的情 感倾向。
从诗歌的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入手,分 析情感倾向的依据。
注意结合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理解情感 倾向的深层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意境营造与传达效果3 合理安排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 精神状态。
4 注意饮食健康
保持饮食均衡和卫生,避免因为身体不适影响考试表现 。
06
总结反思与展望未来
本次复习成果总结
知识点掌握情况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基本知 识点,如诗歌体裁、意象 、表现手法等有了较为全 面的掌握。
解题能力提升
通过一轮复习,学生在解 析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观 点态度等方面的能力有了 显著提升。
3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解读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欣赏诗歌中的浪漫主 义色彩,品味秦观婉约柔美的词风。
历年高考真题回顾与启示
高考真题分析
回顾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代 诗歌鉴赏题,分析命题思路、考 点设置及答题技巧。
答题启示
通过高考真题的解析,总结归纳 出古代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和技 巧,为考生提供备考指导。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真题统计考试范围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不是说作者自己体弱多病。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

这句诗可以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

作者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运用了动中见静的方法。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①行。

2018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课件

2018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之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课件

事为重的爱国热忱。②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 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题方略] 概括分析诗句情感题的2大步骤
典故情感题
[例2] (2016· 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
[解析]
这里属于用典抒情,首先要理解典故表达的内容,
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人用在此处表达的思想情感。通过注释④来 看,善钓的任公子如今也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这 里诗人自比任公子,以任公子的无须垂钓,暗指自己的满腹才华 无用武之地。因为,当今是大唐盛世,国君贤能,天下统一,国 力强大,世无巨寇。作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盛唐一统天下 的丰功伟绩的赞扬,也暗含自己作为盛世才子无用武之地的淡淡 惆怅之情。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 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 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失落。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2步答题规范 步骤一:准确概括思想情感及志向。 步骤二: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和志向。
二、突破1个易失分点
从 4 个角度破解诗人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是含蓄、隐晦的,少有直白的; 情感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少有单一、简单的;诗人在诗歌 中流露的情感有时是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固定、静止的。 出于情感表达的含蓄、复杂性,高考对诗歌情感类的考 查一般呈如下两个特点:一是切口小,多为局部语句思想感 情的理解、领悟;二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 层面解读思想感情。因此解答情感类题目时考生应特别注意 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避免含蓄、复杂、变化的思想感情经常体现在不同的 时间阶段,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间段来分 析诗歌,给诗歌划分层次,从而找出多个感情要点。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课件:专题8 古代诗歌鉴赏 8-5学案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课件:专题8 古代诗歌鉴赏 8-5学案五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 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 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 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 处化用杜诗。
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 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样是辞官退隐,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 返自然”句,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 快意。本诗尾联,苏辙“无言”而“归卧”,闭户不出, 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的是饱经政治风霜而隐 退多年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
考向
考向一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 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 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 及感情基调的把握。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 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 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片言只语就轻易下结论,对有些作 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所谓 “评价”大多是对写了什么、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做
[命题方式]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 实?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该句(联)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例 1 题。
[2016· 江苏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 ,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 ①约同 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 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 事,岁晚田园。

高中语文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分析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分析思想情感
8
解题技巧
一、注意七个要点
1.抓住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 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试题的“要害”。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个 “送”字便透露了诗中的惜别之情。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 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如 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者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揭示得清清楚楚。
5
常见情感类型
类型 忧国伤时
建功报国
表现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同情人民的疾苦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报国无门的悲伤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举例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白居易《卖炭翁》 杜甫《登高》 杜甫《兵车行》 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屈原《涉江》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 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 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 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 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高考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思想情感
1
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 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 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和情 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2018年高考复习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视导课)

2018年高考复习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视导课)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 的一个字,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 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 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 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 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Ⅲ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 1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 分) • 答案:①对自己的文学才华的自信。②对自己有 才无任的遭遇的不平、无奈。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川卷)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 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分析。(6分)
联系陆游的生平和毕生心愿—— 答: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 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 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 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 “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 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 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 地的失望与埋怨。
• 1.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 简要分析。 • 3.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 诗的颔联。 • 4.某联(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 5.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
学以致用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相关知识储备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相关知识储备

(全国通用)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五)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相关知识储备不分版本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古代诗歌的七种类型一、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衬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衬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抚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说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二、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慨、漂泊愁苦。

内容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衬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

第二讲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主题及思想感情的评价;二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

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特别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本身仔细领悟与思考作者隐含其中的观点态度。

此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方面。

典题探究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边塞诗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常表达的情感有以下七类:(1)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2)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躯的决心。

(3)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之情。

(4)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5)诉说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

(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7)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典题1】(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第01课 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考查时常常与对古代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

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最近几年高考对古诗词的考查的范围逐步扩大,从唐诗、宋词、元曲扩展到清代(含清代)以前各个朝代的诗、词、曲。

考查时,常常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

古代诗歌借助描写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传达诗人的思想,表现诗人的见解、认识、感情、态度,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对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十大主题:(1)建功报国;(2)忧国伤时;(3)思乡怀人;(4)生活杂感;(5)长亭送别;(6)怀才不遇;(7)羁旅愁思;(8)愤世嫉俗;(9)蔑视权贵;(10)寄情山水。

从诗歌的类别看,主要涉及十个类型:(1)借景抒情诗;(2)山水田园诗;(3)咏物言志诗;(4)咏史怀古诗;(5)即事感怀诗;(6)边塞征战诗;(7)缘事说理诗;(8)相知相思诗;(9)别恨离愁诗;(10)思妇闺怨诗。

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思想、生活状况,情感因素,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就高考答题而言,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理解正确,表述恰当,言之有理即可,一般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

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观点、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 5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板块思想感情类1.[2017·定州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台①哭所思谢翱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

泪落吴江水,随潮到海回。

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

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②。

[注] ①西台:为汉隐士严光垂钓处,诗人在此设文天祥神位。

②《八哀》:杜甫曾赋五言古诗八首,悼念八位文臣武将。

从全诗来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哭祭诗,全诗层层展开。

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

全诗表达了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悼念之情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解析标题“西台哭所思”,“哭”“思”表达对文天祥的悼念之情;注释中也有交代;第二联写哭,以情感为趋使,发挥想象。

因为他心情沉重,泪水不止,眼看着奔流的富春江,充满感伤,因此觉得前些年在苏州哭文天祥的泪水随江水入海,如今已随着海潮返回来,与现在的泪水融汇在一起。

如此,自己的泪水将无休止地回返,永存世间,自己的悲悼也将永存世间。

第三联由哭转入思。

他是祭悼文天祥,自然地又忆起文天祥就义的场面。

文天祥被杀时,仍然穿着宋朝的服饰,慷慨受刃。

诗因此用“故衣”二字,称赞他忠诚不贰,以苌弘血化为碧的典故,歌颂他忠义浩气,与世长存。

想到文天祥的遭际,他不禁仰天呼吁,无情的皇天大地,为什么如此不爱惜人才,让文天祥落得这样下场。

最后,诗由死及生,由文天祥归到自己,说自己还健在,还没到老年,但一事无成,再也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在这山中,写些怀悼忠臣烈士的诗篇而已。

这首诗依题目层层展开,首联点“西台”,次联写“哭”,三、四联写“所思”。

诗人对文天祥的哀痛,不因为时间的推移而稍减,在悼念文天祥时,又表现了自己对元政权的痛恨,亡国之哀,凝聚在字里行间。

前人以谢翱西台恸哭比之汉高祖时为田横自杀的五百门客,就是有见于谢翱对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言。

2.[2017·衡水中学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移居东村作[注]王庭珪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 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作者对东村山景的喜爱,对远离尘世的移居生活的喜爱。

①首联写避地东村,“避”点明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远离,对田园的主动回归。

②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简陋的土床表现出生活条件的简陋,但诗人仍感满足。

③颈联表现对幽僻自然环境的喜爱。

④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解析本诗的标题是“移居东村作”,“东村”是地名;诗歌主要描写东村清幽的自然景色,抓住关键词“深”字和“窟”字,就可看出东村之“幽”,再加上“依依墟里烟”,即描出大体的轮廓。

颔联用低小的茅屋和肮脏土床,暗示了生活的困难,居住条件的简陋。

颈联的“鸟不住啼、花多晚发”,表现对幽僻自然环境的喜爱;尾联写远望所见,表现作者安于农耕、怡然自得的心情。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注] 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下列各项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D.词中运用“青山”“白露”“晓霞”“绿杨”等意象,绘制清新亮丽之景,衬托内心的愁苦情绪。

E.“荷花”在词中有特质,表层是问荷花,实质上暗示词人情操的高洁。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BD(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解析(1)B项,没有虚实相生的手法;D项,不是乐景衬哀情。

(2)注意结合诗句“怨年华”“在天涯”“记得”作答。

4.[2017·临川二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 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

倅,副职。

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

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

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

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

③有杀敌报国的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情感。

这首词的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

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

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

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后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

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

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

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

“愁肠酒”乃化用唐末韩偓《有忆》诗“愁肠酒人千里”句,是困扰之意。

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

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

“目断”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

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

5.[2017·宁夏育才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①[宋]范成大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②堪饱饭,道逢田畯③且眉伸。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成都任上。

时值暮春时节,成都市民都去城东的海云山上的海云寺观光游园,于池中摸石,以求吉祥。

②贻:带来。

牟:通“麰”(móu),大麦。

③田畯(jùn):泛指农民。

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前三联体现了诗人的悲凉与寂寞之情。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感激和满足之情。

游春的人,往来频繁,人情世故,过眼云烟;而岁月似水,光阴易逝,况且诗人老病缠身,这就使得诗人悲伤寂寞之情顿生。

诗人依赖农民,衣食无忧,因此在路上见到农民心情非常愉快。

解析本诗的标题是“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这是事件;注释①已经解释意思了,诗歌的第一联的“浮萍”与“老病身”,抒发内心悲伤苍凉之感;第二联“犹昨梦”“已残春”抒发失落悲凉之感;接下去两句,“令人心惊的岁月已如流水般向东飞逝,以往的人情世故像尘埃般飘落得无影无踪”,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寂寞之情;尾联笔锋陡转,“幸好有大麦可以让我饱食终日,在路上遇到农民让我寂寞的心情随之而舒展,真心感谢他们”。

体现了诗人的感激与满足之情。

第二板块评价观点态度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瘦。

(1)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

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

(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B.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

(元·虞集《题南野亭》)C.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

(宋·张炎《高阳台》)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

(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

(明·王象巽《游曲江》)(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E(2)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1)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后两联考虑,C项写燕子不知道高阳台的原址,E 项写韦曲文物已经没有了,只留下满眼坟墓,都表达了兴亡之叹。

A、B、D都是写韦曲的美景。

(2)“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

“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要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