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京高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北京高考语文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13.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4分)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管子·小问》)
8.(3分)【答案】D
9.(3分)【答案】B
10.(3分)【答案】A
11.(6分)【答案示例及评分要求】
①如果放弃公法而实行私惠,那就等于使奸邪获利而助长暴乱了。
(3分)
②君主立法,首先自己要作执法守法的榜样,这样法令就能施行于天下。
(3分)
12.(4分)【答案示例及评分要求】
可以使人主地位尊显;防止奸邪之臣行私结党、蒙蔽君主。
(2分)可以约束民众不放纵;制约官员不妄为;限制君主不独断专横,从而实现无为而治。
(或是可以制约人们使之匡正自己的行为,道胜理达,从而实现无为而治)(2分)
13.(4分)【答案要点及评分要求】
《管子·明法解》一文中,管子强调法令赏罚的重要性(1分);《管子·小问》一文中,管子认为治理百姓,须厚施德惠,不能以刑法恐吓。
(1分)从两段文字看,管子在强调法治重要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德治的作用。
德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其规范要有标准性,而标准性莫过于法,法的公正是施行德政的必要保障。
(2分)(能点出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文章有不同作用亦可)
【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若想管理好你的臣民,你一定要了解人民的疾苦,并且本着仁德之心为他们的痛苦感到忧虑,千万不能以刑法恐吓,以暴力来统治。
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
”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分)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12.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5分)
(二)阅读下面的《论语》四则,完成第13题。
(6分)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泰伯》)
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④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卫灵公》)
13.以上四则内容都谈到了古代君子应具备的品格,请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君子形象为例,谈谈对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的理解。
8.(3分)C 9.(3分)D 10.(3分)D
11.(4分)
①这话对啊!(2分)
②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2分)
12.(5分)
①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
(1分)
②老子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
(1分)
③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
(1分)
④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2分)
13.(6分)答案示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就是一位重然诺、讲忠义的君子。
他面对曹操给予的各种优厚待遇毫不动心,不惧艰险,执意回到了结义兄长刘备的身边。
反观张鲁的谋士杨松,面对曹操的征讨,心中“利”字当先,贪财卖主,实为小人。
(语句理解准确,2分;结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说合理,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1)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百姓,用刑法整治百姓,百姓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用道德教导百姓,用礼来统一他们(的言行),(百姓就)既懂得有羞耻之心并且恪守正道。
”老子说:“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标榜自己)没有失去道德,因此不(真正)具有道德。
”“法令愈加严酷,盗贼愈多。
”太史公说:这话对啊!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好坏的本源。
从前(在秦朝时)国家的法网曾经很严密了,但是奸诈欺伪的事(就)开始发生,最为严重的时候,上下互相欺瞒,到(了国家)无法振兴(的地步)。
在这时,官吏治事好像抱薪救火扬汤止沸一样(无济于事);(倘)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怎么能胜任他们的职责并且心情愉快呢!(在此种情况下,)(一味)讲道德的人就失职了。
所以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像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一定要使案件不再出现。
”这不是假话。
汉朝初年,把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把繁杂的法律条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治事不再有奸邪的行为,百姓安居乐业。
由此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在严酷的刑法。
(2)贞观二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我认为(在国家)乱离之后,社会风气很难(在短时间内)变好。
近来看到官员百姓逐渐懂得了廉耻,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因此治国之道,必须用仁义抚慰百姓,把威严和诚信展示给百姓看,顺应民心,废除那些严刑酷法,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
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如今(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
”唐太宗说:“整顿军队防御敌寇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只希望你们留心治国的策略,一定要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便是我的铠甲兵器。
隋炀帝哪里因为铠甲兵器不足而到灭亡(的地步),正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群臣百姓怨恨背叛(他)啊。
(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
”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就自然归顺君王。
人们都知道害怕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就不会产生灾害。
仁义之道,
应当在心中牢记,让它长久不断,如有片刻懈怠,距离仁义之道就已经远了。
”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个道理,天下百姓很幸运啊!”
3.海淀区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①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②朋逆其师;燕辟③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
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④,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
【注释】①扞 ( hàn) 格:互相抵触。
②燕:通“宴”,娱乐。
③辟:邪僻,不正派。
④尸:祭祀时代表死者
受祭的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豫:预防
B.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开导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长处
D.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尊敬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杂乱施教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
C.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
D.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老师安闲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师会因此显得平庸
10.判断下列句中加点“道”字所属的义项,将其所在句子的序号分别填入下表对应的空格中。
(3分)
①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②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③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玉不琢,不成器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12.请根据文中“学之道”与“教之道”的内容,按要求回答问题。
(11分)
(1)学者有“四失”,即多、寡、易、止。
请根据文意及你的学习体验,用四字词语概括
“寡”“止”所导致的后果,并填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
(2分)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多则囫囵吞枣;或失则寡,寡则① ;或失则易,易则浅尝辄止;或失则止,
止则② 。
(2)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o(4分)
(3)链接材料中的子路是否是个“善问者”?请根据上文最后一段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5分)
链接材料: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8.(3分)C
9.(3分)D
10.(3分)
11.(4分)
①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1分);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明白道理(1分)。
②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1分);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
的精妙(1分)。
12.(11分)
(1)(2分)①见识浅陋(1分)②半途而废(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预见学生的错误,防患于未然;把握教育契机,适时而教;循序施教;组织学生互相切磋;善于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善于答问。
(答出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3)(5分)评分要点:观点明确(1分),有理有据(2分),分析合理(2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不通过反复学习,就不能够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
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
即使有可口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至善之道,(如果)不学,就不会懂得它
的精妙。
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奋发自强。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未发生前就加以禁止,叫做预防;当学生适合接受教育时而加以教导,
叫做时机恰当;不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而讲授,叫做循序渐进;组织学生互相学习以吸收别人的优点,叫做切磋。
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缘由。
(学生的)错误出现后再去禁止,教与学就会互相抵触,学生便不能改正错误;
最佳学习时机已过,然后才去学习,就会辛苦而难有成效,杂乱施教而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交流,就会孤陋寡闻;沉溺于与朋友娱乐,就会违背老师的教诲;沾染上不
良习气,就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这六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人师。
所以说老师的教学就是启发开导:(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劝勉而不强制,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则
(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则平易近人;启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则引人思考。
能做到关系融洽、平易近人,并能引人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开导了。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施教的人必须要知道。
人们在学习中,有的过失在于贪多,有的过失在于学得少,有
的过失在于轻视学问,有的过失在于浅尝辄止。
这四种过失,是(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造成的。
了解他们的心
理状态,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
教育,就是发扬学生的优点而纠正学生的过失。
大凡学习,尊重教师是难以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重,这之后他所教授的道理才能受到尊崇,道理受到尊崇,
这之后百姓才懂得以敬重的心态对待学习。
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况有两种:一是请臣子
在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时候,不把他当臣子对待;一是教师,不把他当臣子对待。
根据大学的礼制,老师即使
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以此来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轻松而功效加倍,学生从而感激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勤苦,但功效只有一半,
学生从而埋怨老师。
善于提问的人,如同砍伐坚硬的大树,先砍容易的地方,再砍伐枝干交接、纹理纠结不顺的
地方,等到时间久了,问题就得到解决了;不善提问的人与此相反。
善于对待提问的人,如同被撞的钟一样,用
小力敲打,响声就小,用大力敲打,响声就大,待被撞的钟从容不迫地回响,这样之后钟才会缓缓地响完它的余音;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
以上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4.朝阳区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古称三不朽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士非此三者,无以托于世而列于士君子之林矣。
兼之者,其.命世之豪杰乎!道德不足,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
..,求为富贵利达而已,又何足比其数也。
我
..。
若夫希世取容
朝英贤辈出,其以道德、功业、文章名世者,代不乏人。
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诚意伯刘公基,少通《春秋》,长务理学,尤精兵法。
会太祖定栝苍,是时吴、汉为敌,众以.苏湖地饶,宜
先取吴。
公密谋曰:“汉灭,吴直囊中物耳!宜先伐汉。
”上纳其言,灭汉取吴,因.收中原。
志在澄清天下,言
于上曰:“当使纪纲振肃,而后惠政可施。
”上皆嘉纳之,累欲进公爵,公固辞不受。
公刚毅,慷慨有大节,遇
急难,勇气奋发。
与金华宋濂友善,并以功名显于世。
文章二公尤著,基曰《郁离子》,濂曰《龙门子》。
宋濂始见上于金陵,问:“世乱奈何?”对曰:“愿明公不嗜杀人,天下可定。
”上悦之。
郊社宗庙山川百
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侍上多所陈说,直谅
..不务文饰。
上喜曰:
“卿可参大政。
”对曰:“臣少无他长,徒以文墨议论事。
一旦授职不效,有负陛下。
”顿首力辞。
上尝廷誉公
曰:“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为君子。
若濂,事朕十九年,口无毁言,身无饰行,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匪
惟君子,抑可谓贤矣。
”公尝自言曰:“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
”后居青萝山,闭
门著述,人罕睹其面。
方孝孺,恒以明王道为己任。
太祖尝召见,喜其举动端整。
建文即位,召为文学博士,凡将相谋议,辄资孝孺。
及靖难兵起,诏檄皆出其手。
兵既渡江,坚守誓死。
建文逊去,文皇召用,不屈。
文皇命孝孺草即位诏,悲
恸彻殿,大哭且骂曰:“死即死,诏不可草!”文皇大怒:“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竟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戮,之死靡悔。
其所著述甚多,文大类苏氏,而正论过之。
此数英贤,岂非志于道德,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富贵不足以累其心者耶!迨今承平日久,今之士
人非科第无以自见,故始为诸生,欣羡一举,不啻起渊谷、腾霄汉也;既推上矣,羡登甲第,汲汲不减诸生时;
既成名矣,骎骎希冀显荣;位列公卿,犹思恩逮上世,赏延后裔。
所谓诵法圣贤者,取陈言应制科尔,甫服冠裳,辄尽弃去。
悲夫!以是立功名且.不可,何论道德!
余告门下举试不第者曰:“君子修身善行,睹穷达显晦,不入于心,充然喜乐在我。
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
年也!别矣,毋令世俗驰骛
..之态摇惑本心。
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所患志不立,汩外慕而损真心。
汝其以贤
为师哉!”
(取材于明·张瀚《松窗梦语·士人纪》)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则功业、文章亦足表见
..表见:显扬
B.若夫希世取容
..取容:讨好取悦
C.直谅
..不务文饰直谅:宽恕
D.毋令世俗驰骛
..之态摇惑本心驰骛:奔走趋赴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其.命世之豪杰乎
B. 众以.苏湖地饶
如其.礼乐亦足以.畅叙幽情
C. 因.收中原
D. 以是立功名且.不可
我欲因.之梦吴越犹且.从师而问焉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又何足比其数也
又哪值得和他们相提并论呢
B.余尝窃高山之仰,景行先哲
我曾私下仰慕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
C.以尔清才好学,何所不至
凭你拥有的卓越才学,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D.汩外慕而损真心
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
11.下列评价与文中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忠愤激发,百折不回
②既辟一代之规模,又阐一代之文章
③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
A.①刘基②方孝孺③宋濂
B. ①方孝孺②刘基③宋濂
C.①方孝孺②宋濂③刘基
D. ①宋濂②方孝孺③刘基
1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匪惟君子,抑可谓贤矣。
②焉知竞进争先,戚戚穷年也!
13.文中三位英贤与“今之士人”相比,在立言、立功、立德三个方面的表现有哪些不同?请以其中一位英贤为例,
简要说明。
(6分)
8.(3分)C(直谅:正直诚信)
9.(3分)D(连词,尚且。
A.副词,表揣度;代词,那。
B.动词,认为;连词,用来。
C.连词,于是;介词,根
据。
)
10.(3分)C(凭你卓越的才华、好学的品质,还有什么达不到的呢?)
11.(3分)B
12.(6分)①不只称为君子,还可以称为贤人了。
②哪知晓争名逐利,终年忧惧(的事)呢!
【评分标准】“匪”“抑”“焉”“戚戚”“穷年”各1分,句意1分。
意思对即可。
13.(6分)【示例】文中三位英贤都有志于道德、功业、著述,且皆有建树,堪称治世能臣。
如方孝孺在立言方
面,著述很多,且造诣高;在立功方面,为国事出谋划策,以明王道为已任;在立德方面,忠义节烈,
宁死不屈。
今之士人只会用陈词滥调应付科举考试,一直追求地位的快速攀升,一心希望自己荣华显
贵,惠及上世,荫庇后代,无功、言可谈,更无道德可论。
【评分参考】英贤分析3分,今之士人分析3分。
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古人说三不朽,说的是: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创立学说。
士人不是(按照)这三
条标准(要求自己),(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身、位列于知识分子之列。
三者都具备的,那是有治国才能的
贤者啊!(如果)(树立)德行方面不足,那么(能够建立)功业、(创立)学说,也足够(用来)显扬的。
至
于那些迎合世俗讨好别人的人,是为了富贵、顺达罢了,又哪值得和士人相提并论呢?我朝英贤一代代出现,那
些凭借道德、功业、文章闻名于世的人,每个时期都有。
我曾私下仰慕这些德行高尚的前辈先哲。
诚意伯刘基,年少时精通《春秋》,长大后专力从事理学,尤其精通兵法。
正赶上太祖平定栝苍,当时,吴、汉(与我朝)敌对,大家都认为苏州湖州地方富饶,应该先攻取吴地。
刘基秘密谋划说:“(如果)汉地被灭,(那么)吴地只不过是放在口袋里的东西罢了!应该先攻打汉地。
”太祖采纳了他的进言,灭了汉地,攻取了吴地,于是收复中原。
(刘公)志在肃清天下,对皇上进言:“(现在)应当整顿法度,然后德政就能施行了。
”
皇上都赞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多次想加封他的官职,刘基坚决辞谢不接受。
刘基为人刚正不阿,充满正气,有高
尚节操,遇到危机艰难(的事情),毫不畏惧、积极应对。
他与金华的宋濂关系非常好,都凭借功业显达于当世。
在文章方面,两人也十分突出,刘基(的文集)叫《郁离子》,宋濂(的文集)叫《龙门子》。
宋濂最初在金陵觐见皇上,(皇上)问:“世道混乱,怎么办呢?”(他)回答说:“希望您不好杀人(施
行仁政),(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皇上很欣赏(他)。
(把掌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的祭祀仪典,朝会
宴享律历衣冠的制度(的工作),都交给宋濂,多次称赞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侍奉皇上时经常(为皇上)
陈述利害,正直诚信,说话不掩饰。
皇上非常高兴,说:“你可以参与国家政务。
”(宋濂)回答说:“我年轻
时没有别的长处,只是写文章谈论朝政。
万一接受职务后不能胜任,(就)辜负了陛下。
”以头叩地,极力推辞。
皇上曾经在朝堂上夸赞宋濂说:“古人中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是君子。
像宋濂这样,侍奉我十九年,
没有诽谤之言,行为磊落,宠辱不惊,一直没有改变,不仅仅可以称为君子,还可以说是贤人了。
”宋濂曾经自
己说:“古人做学问,要让自己身心正直,把其中的道理落实行动中去,对上对下都没有愧疚罢了。
”后来(宋濂)隐居在青萝山,闭门著书,很少有人见到他。
方孝孺一向把彰明王道当作自己的职责。
太祖曾经召见(他),喜欢他举止端正。
建文帝即位,征召(他)
为文学博士,凡是将相谋划议论(事情),就会向孝孺咨询请教。
到了靖难起兵时,诏书檄文全都出自他之手。
军队渡江后,(他)誓死坚守。
建文帝逊位,文皇(即位)任用(他),(他)不肯就职。
文皇命令孝孺起草即
位诏,(他)悲号的声音响彻大殿,一边大哭一边骂:“死就死,即位诏不能起草!”文皇大怒:“就算(你不怕)死,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孝孺说:“即便(杀我)十族,又能把我怎么样呢!”文皇大怒,最终
在市中将他处以磔刑。
孝孺慷慨赴死,到死都不后悔。
他的著述非常多,文章风格很像苏轼,但是文中的忠义之
气超过苏轼(的文章)。
这几位英贤,难道不是追求道德,功名不能牵绊他的志向,立志成就功名,富贵不能牵绊他的志向的人吗?
如今太平稳定时间很长了,现在的士人不通过科举没有办法显露自己,所以开始作诸生的时候,(就)希望(自己)能够一举成名,如同从深谷中腾飞到天空;中举之后,又希望高中进士,急切求取不亚于作诸生的时候;成
名之后,(又)迫切希望能够显赫荣耀;等到位列公卿,还想恩惠到达上代,赏赐延及后代。
(他们)所说的称
诵效法圣贤,不过是用陈词滥调应付科举考试罢了,刚刚穿上官服,就(将圣贤之言)全都抛弃。
可悲啊!用这
样(的方式)立功名尚且不可以做到,更何况(立)德呢!
我告诫门下考试不中的弟子说:“君子修养身心,修炼自己的品行,面对困厄或显达,都不会放在心上,心
中快乐满足。
哪知晓争名逐利,终年忧惧(的事)呢!不要这样了,不要让世俗(为名利)奔走的风气动摇本心。
凭你卓越的才华、好学的品质,还有什么达不到的呢?担心的(应该)是意志不坚定,沉迷外物因而迷失了本心。
你要把英贤当作老师啊!”
5.丰台区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二友堂记
胡铨
上方侧席高人,起左史福唐李公弥逊于钓筑间[1]。
将大用,会.告饥,而庐陵特甚,诏公作牧,以字.罢瘵[2]。
既至,栉垢爬痒[3],民获苏,郡以.大理。
则求所以慰惫懑者,于是视庐之偏,得古松蔚然,对植以.竹,开轩其下,榜曰“二友”,且为松竹主人,命郡人胡铨志之。
仆曰:“公山林十有三年,穷崖怪壑,家猿狖而.宫鱼龙,宜于林木饱闻而厌观者,岂少此二物哉?是盖有说焉。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夫能牧养小民,惠于鳏寡,必刚毅不回之士,盖刚则不夺于.欲。
故曰:‘枨也欲,焉.得刚!’而《书》则曰:‘刚而无虐。
’惟无虐为无欲,惟不欲可以言刚,惟刚故能行仁。
公独有取于松竹焉.者,非以其德全于刚邪?
“方公闲于.簿书,日哦其间,见夫檀栾胶葛[4],泠风薄.人,清阴澡虑,则思所以大庇我民,以浣以濯。
见夫落
落高标,陵轹[5]霜雪,有不可犯之色,则思所以上列利病,与当途要人争可否而不折;见夫幽姿劲质,鸾鹄对峙而不受燕雀,则思所以击奸尚贤,使君子有所恃,而.小人有所畏。
卒之雨旸以时,物物得职,威令神行,惠泽以流,
仁周乎骫[6]桑,义高乎偃柏,曾不旬岁而民和年丰,是岂巧言令色、四体若无骨者所能乎?
“至若心远地偏,境与意合,万事不到胸次,听号钟之松风,挹寒塘之竹露,道历物表[7],便有濠濮间趣。
回视轩冕[8],所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是故可友而不可屈。
“虽然,公将羽仪天朝,固.不能屈之使卑。
卓然特立,临大节而不可夺,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则岂惟无愧
二友,实丘壑夔龙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