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穴位贴敷及护理的疗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穴位贴敷及护
理的疗效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穴位贴敷及护理的疗效本文关键词:
脾胃,穴位,疗效,护理,患者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穴位贴敷及护理的疗效本文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1年9年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
痛患者80例,按照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
组给予穴位贴敷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制衡穴位贴敷与综合护理
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症状积分。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穴位六眼贴敷及护理的疗效本文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
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1年9月收治的脾
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80例, 按照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三组和观
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穴位贴敷与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做出穴位
贴敷与综合护理干预, 比较分析两组新生儿患者的治疗疗效及症状积分。

结果:检视组总有效率较高、症状积分较低, 比较上均有显着性差
异 (P<0.05) 。

结论:穴位贴敷+综合护理治疗脾胃虚寒型式胃脘痛
患者效果突出, 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胃脘痛; 脾胃虚寒; 穴位贴敷; 综合护理干预;
疗效;
胃脘痛俗称胃痛, 主要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及
脾胃虚寒等造成, 是一种发病率发病率极低的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主
要就采用药物治疗, 虽有一定疗效, 但药物会产生较多不良反应, 降
低治疗效果;且该病迁延反复, 治愈困难。

穴位贴简易治疗胃脘痛效果
显着, 但相关研究较少。

鉴于此, 我院选取8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
者进行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2021年9月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80例,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1], 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
和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 年龄36~75
(55.55±4.09) 岁, 病程0.5~5 (2.72±1.58) 年;观察组男26例、
女14例, 年龄41~72 (56.21±4.46) 岁, 病程0.5~5 (2.75±1.49) 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得到获致穴位贴敷与常规护理干预: (1) 穴位贴敷。

药物为
现用现配, 组方为:细辛12g、吴茱萸10g、小茴香6g、炮姜6g, 将上
述药物生石膏, 石灰后加入适量蜂蜜, 捏制成直径为1cm的药丸, 并
将药丸放置于贴敷纸待用。

取患者天枢、足三里、中脘、肝俞等穴,
常规清洁后进行穴位贴敷, 共贴敷4小时, 连续贴敷3天。

(2) 常规
护理干预。

观察穴位贴敷周围皮肤情形, 如是否发生红肿、过敏等;询
问患者感受;告知患者相关人员注意事项等。

1.2.2 、观察组
给予撕掉穴位贴敷与综合护理干预, 穴位贴敷与对照组相同, 综合评价护理干预主要为: (1) 预防过敏护理。

贴敷前, 护理人员可
在少部分穴位周围涂抹少量皮炎霜, 以防过敏。

(2) 准确贴敷。

贴敷
穴位必须准确无误, 保证药效充分发挥。

(3) 密切观察。

贴敷后密切
观察患者经济状况及皮肤情况, 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灼烧感, 若贴敷过
程中皮肤出现红肿、发痒等症状, 应立即取下, 并用清水擦拭局部皮
肤, 及时报告医师。

(4) 饮食护理干预。

治疗时告知患者不得食用须
甜腻、辛辣刺激、冰冷的食物, 同时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以健脾、
温补。

(5) 心理护理干预。

穴位贴敷前, 护理人员可讲解穴位社会工
作者贴敷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指导患者不要存在创伤, 及时倾诉, 从
而缓解各种不安情绪, 提高治疗配合度;同时, 护理人员还可加强与患
者的沟通交流, 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6) 健康指导。

告知患者必
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 实现标本兼治、有效治疗, 减小
胃痛的再次发生。

1.3、观察指标
1.3.1 、疗效标准
参照《药用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的疗效标准规范拟定。

痊愈:临床疾病全部消失, 症状积分下降95%以上;显效:临床症状
基本淡去, 症状积分下降75%~9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临床咳
嗽积分下降50%~75%;无效:临床症状仍未发生明显变化, 临床咳嗽积
分下降不足50%。

1.3.2、症状积分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小儿请示报告》[3], 主
要症状为胃脘疼痛和胃脘痞满, 次要症状为精神疲乏、四肢无力、纳差、大便溏稀、畏寒怕冷、食后腹胀。

将症状平方根根据严重程度分
为4个等级, 分别为无、轻、中、重, 0分表示无症状、3分表示症状
较轻、5分表示症状中等、7分表示症状较严重。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 () 表示, 几组间均值比较采用
间有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 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两组构成比和等级资料比较, 以频数 (f) 、构成比 (P) 和
平均秩次 () 表示, 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两组百分率比较采用Fisherχ2检验;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成功进行数据统计。

α=0.05。

2、结果
2.1、疗效标准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77.50%, 比较有显
着性关联性 (P<0.05) , 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0.05
2.2、症状积分
干预前, 两组患者主要、次要症状积分比较均并无显着性差
异 (P>0.05) 。

干预后, 两组患者主要、次要症状积分均较干预前
显着降低 (P<0.05) , 且观察组干预后主要、次要症状积分均显着
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表2 两组病症患者干预前后症状以此类推比较 (, n=40)
注:与干预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比较, (2)
P<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消化性胃炎、慢性胃炎、浅表性蛔虫胃炎等均与幽
门螺杆菌受到感染有关, 各类疾病均可定义各种为胃脘痛, 临床一般
给予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 同时告知患者需要禁烟白葡萄酒, 避免腌制刺激性食物等, 纾解还会给予护理干预来缓解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中医学认为, 机体脾气虚、脾虚日久, 或痰湿盛冷、损
伤脾阳均会导致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胃主
降浊, 脾主升清, 两者关系密切。

当机体过多食用生冷食物时, 就可
导致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症状积分较低。


位贴敷法是“天灸”类疗法的一种, 主要采用的药物以独行温热芳香
走窜为主, 蜂蜜调敷, 从而强化挂敷效果。

穴位贴敷法不具具有较久
的历史, 最早出自于《五十二病方》, 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及堵塞由
表入里、内证外治的特色[4]。

穴位穴位贴敷法在发挥药效的同时还可
以调节机体经络咽部, 从而激发经气以达行血气、通经络的效果[5]。

本研究穴位贴敷药物包括细辛、小茴香、吴茱萸、炮姜等。

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 性热味苦辛,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
之功效, 用于治疗肝胃阳虚、阴浊上能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小茴香神经系统可刺激性胃肠神经血管, 促进消化液分泌, 增加胃肠
蠕动, 排除积存的气体, 有健胃、行气的功效, 同时依然有助于缓解
痉挛、减轻疼痛;炮姜由山楂炮制而成, 炮姜性涩、温, 味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效, 可治疗脾
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等症[6]。

肝俞为套件肝脏体
表功能反应点, 更是肝脏精气聚集之地, 通过贴肠道敷可直接作用于
肝脏, 还可拉长和存储药物。

中脘是胃经募穴, 是健脾和胃的主要就
穴位, 具有穗序益气的功效。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 能够令人信服治疗
胃痛、呕吐、恶心等肠胃症状, 因此穴道作为治疗肠胃疾病的主要穴位。

天枢一直处于天地之气之交点, 通于中焦, 具有分清理浊的功效。

对诸穴实施穴位贴敷治疗, 可奏益气温阳、调理气血、升清降浊、健
脾和胃、行气止痛的功效。

同时, 穴位贴敷可充分发挥药物辛香温通
之作用, 还可直接积极作用于肝脏, 有效改观和缓解患者的症状。

此外, 本研究在治疗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 诊治经准确贴敷可保证
治疗效果;经预防过敏护理、密切观察有力过程可有效减轻皮肤创伤,
保证治疗安全性;经饮食调控可补肾、温补,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减低
患者体质, 提升疗效;经心理护理制衡护理可保证患者配合治疗, 保证
疗效;经健康指导可促进患者重视治疗过程, 并养成良好的练就生活习
惯及饮食习惯, 实现标本兼治, 预防疾病复发, 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 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疗效较好, 且副作用小、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实验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余金钟, 李波.艾灸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胃脘痛脾胃虚寒证160例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26 (15) :62-63.
[2]高雪琴, 王启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 2021, 26 (2) :213-214.
[3]石路德.中药穴位贴敷实际效果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心血管电子杂志, 2021, 4 (36) :166.
[4]胡晓燕, 何琼霞, 王玲玲.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30例[J].福建中医药, 2021, 47 (2) :60.
[5]盖海云, 陈红, 黎婉荣.中药穴位对敷联合隔姜灸贴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21, 34
(5) :212-213.
[6]胡晓燕, 何琼霞, 王玲玲.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湿热型胃脘痛30例[J].福建中医药, 2021, 47 (1) :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