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各族居民对当前社会贫富差距的认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各族居民对当前社会贫富差距的认知研究
赫剑梅;马忠才
【摘要】Social mentality was the key variable to influenc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This paper mak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attitude about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of Northwest ethnic residents, and the study found that people's social psychology is relatively positive, and has th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local social stability.%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变量.文章对西北各族居民看待贫富差距的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们的社会心态比较正面,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3)006
【总页数】3页(P35-37)
【关键词】社会分化;社会心态;贫富差距
【作者】赫剑梅;马忠才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学院,兰州 730030;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学院,兰州 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一社会心态与社会和谐
马克思主张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阶级分化导致阶级斗争。
西北民族地区在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个体或群体之间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化而产生了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声望资源分配和占有的不平衡。
那么,各阶层是否会因此而形成相应的阶层意识,并有进一步发展为集体行动的可能?
韦伯对马克思的观点表示质疑。
他认为,主观意识与客观地位没有必然的、决定性的联系,主观意识与社会行动之间同样并非决定性的联系。
换言之,阶层分化、资源分配和占有的不平衡未必会促使社会主体产生阶层意识,未必对社会不满,而集体社会行动就更不确定。
韦伯强调,阶层分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和社会态度、集体行动之间发生关联,但关系并不确定,相应的因果关联、连锁反应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1]也就是说,资源占有的不均衡,可能导致阶层意识的生成,进而导致
阶层之间的集体性对抗。
但是,也可能正好相反,因为,阶层意识和行动的生成和发生还需要满足其他社会条件。
那么,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如何看待当前的贫富差距的?我们将在下文中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检验,考察西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是如何看待地位分化、贫富差距的。
在检验过程中,我们先将所有样本作为一个总体来分析各种社会态度的分布情况,然后引入各类社会客观和主观自变量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群体的社会态度差异。
①
二西北各族居民对收入差距的认知
本项研究从民众对收入差距、差距大小、穷人和富人比例变化的预期、当前差异的态度、高收入者评价以及贫富归因等若干方面,分析民众对当前收入差距的认知和态度。
表1(单位:人;%)罗列了西北各族居民对收入差距的看法。
其中,21.0%和
27.1%的人认为收入差距是“完全合理”和“有点合理”,同时有32.8%的民众
认为不太合理,甚至有13.9%的人认为完全不合理。
总体而言,认为差距合理的
人口比例相对更高,人们对收入差距基本上能够接受。
表1 西北地区各族民众如何看待收入差距?
在回答“当前市县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太小了、太大了还是适中”的问题时,相当一部分人觉得收入差距太大了,其比例为64.0%,而26.9%的民众认为差距适中,
仅4.4%的人认为差距太小了(见表7)。
然而,当我们问到当前单位里的收入差
距时,而只有33.2%的人认为差距太大了,大部分人觉得单位里的差距适中,见
表2(单位: %)。
这与中国社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吻合的,即行业之间、地域
之间、城乡之间、职业之间、单位之间的差距往往较大,而单位内部、行业内部、职业之内等收入差距往往较小。
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当代社会的新演义。
表2 对差距大小的评价?
我们还问了一些其他问题,如“您认为未来5年内中国的穷人和富人比例会减小、不变,还是增大?”认为穷人比例将会减少的人数(39.3%)与持增加观点的人数(42.6%)只相差三个百分点,差别不大,说明民众对穷人比例增减的预期较为中肯。
然而,对富人比例变化的估计却差异极大:62.2%的民众认为富人比例会增加,仅11.7%的民众认为富人比例会减少,见表3(单位: %)。
总体而言,民众对
社会贫富差距的发展趋势的估计并不消积,甚至还有积极的一面,即认为经济发展对大多数人的经济地位的提高有益。
当然,也不能忽略42.6%的民众对未来的忧虑,他们认为穷人比例会增加。
表3 穷人和富人比例的预期?
在表4(单位:%)显示的社会态度中,也可看到不容乐观的一面。
有44.7%的人对“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观点表示赞同,甚至还有21.8%的人表示
非常赞同。
53.0%的人认为“差距对富人有利”,这一比重的数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民众也表达了一种社会情绪。
在问到“差距是否对社会安定有威胁时”,73.9%的人认为差距会对社会安定有威胁,人们普遍表示担忧。
这就奇怪了,尽管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与自我地位的评价中肯,甚至略为积极,那么对差距的看法却又较为悲观,这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的总体预期是好的,但是对一些社会问题仍心存疑虑,尤其是官员腐败、资源分配不公、收入差距等社会问题的一种负向认知。
表4 对于当前差异的态度?
在对“哪三种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问题的回答中,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述结果的矛盾特点。
在第一位的排列中,56.1%的人认为“当官的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只有17.7%的人认为是“有文化/学历的人”,其他答案的比例都偏低。
在第二位的回答中,有25.4%认为是“有资产的人”,同时21.5%的人认为是“有社会关系的人”。
第三位中排在前面的是“家庭背景硬的人”。
这表明,人们对当前社会中的分配不公和腐败现象的认知和评估超越了社会现象的实际状况,这与民族地区的市场发育不成熟有关。
因为,大多数就业机会、生财之道、资源获得都与“权力”的寻租行为分不开,能够把握机会的人是与“权力”接近的人。
然而,在对“哪三种人应该获得高收入”问题的回答中,结果截然不同。
排第一位的就是“有文化/学历的人”,赞成比例高达55.1%,排第二位的是“有技术专长的人”,第三位的是“吃苦耐劳的人”,见表5(单位:%)。
回答结果与我们大众的社会价值观念中的正义观、公平观是一致的。
民众认为市场经济时代,有差距是必然的,但是应该是公平和公正的,有学历、有技术应该在劳动力市场占有优势,通过勤奋努力获得高收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的非法或不合理收入是应当被禁止的。
总之,期望与实际之间的鸿沟,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焦虑和不满。
表5 对高收入者的看法?
最后两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即“为什么有些人是穷人”?在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中,首先是因为“缺乏能力和才干”,所以在社会中沦为“穷人”;其次是因为“运气不好”,再次是“学历低”,之后才是“机制不公平”和“社会上存在偏见和歧视”。
由此可见,尽管社会不公,大多数人只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仍然会成为中间阶层或上等阶层,不至于成为“穷人”,而只有那些在社会不公的环境下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的懒汉才会成为穷人,见表6(单位:%)。
在为什么有人是富人的因素中,能力和素质仍然是首要因素,其次是因为“有门路”,再次是因为“勤奋”。
我们把“能力和才干”、“品行”、“学历”、“勤奋”归类为个人绩效因素,而将“运气”、“社会上存在偏见和歧视”、“体制”、“有门路”归类为社会外部因素。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发现,当前西北民族地区的居民在回答为什么有人穷或富时,都认为个人绩效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强调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学历、努力程度。
不过,“有门路”也被列在了富裕因素的第二位,因此在强调个人绩效因素的公平性时,也注意到了外部因素对社会公平性的干扰,见表7(单位:%)。
如上所述,西北各族居民对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基本上表示认可,并指出尽管市县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但同一县域内,特别是单位、行业、职业内部的差异都较小。
民众将贫困和富裕主要归因于个人绩效因素,但同时也注意到了社会外部因素的存在,大家认同公平竞争、合法经营获取的收入和财富,以及由此形成的贫富差异格局,而对于那些由于腐败、违法等造成的机会不平等、贫富差距持反对态度。
表6 对为什么有些人是穷人的归因?
表7 对为什么有些人是富人的归因?
三结语
本研究的结论与已有研究有一致的方面,也有差异的地方。
如以往认为中国社会中的不满情绪如同“社会火山”,这一点被研究结果证伪了。
但是,改革开放后利益
受损群体包括农民、无业者等,相对而言,对“差距”的情绪更大。
这些情绪都是由社会不正当竞争引起的,人们接受那种因为“个人能力和才干”、“个人努力”等获得的收入和财富,而对于那些“走后门”、“拉关系”、“靠门路”的权力寻租行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我们对于整体状态良好的结论应该感到欣慰,但同时不应麻痹大意,尽管表达不满情绪的人口比例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群体行为有突发性和扩散性,我们应该从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态度的关键在于是否公平、公正,这些都是制度建设的深层次问题。
注释:
①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两次问卷调查。
2009年8月,我们在宁夏吴忠市运用空间概率抽样方法,采用调查员代填问卷的方式,共获得有效问卷650份。
2010年8月,课题组在青海实施问卷调查,具体操作与宁夏一样,获得553份有效问卷。
参考文献:
[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0,2(9):91-103.
[3]李培林.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2(7).
[4]王培刚.当前各社会阶层对贫富差距状况的动态认知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2008, 6: 115-122.
[5]孙辉.贫富差距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及其对策[J].思想战线, 2006, 31(6): 1-6.
[6]朱光磊.如何认识目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 (4): 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