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重点)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难点)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素养)
诗意篇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一、自学径
【标段落】【圈词语】【解题目】
1.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入标题中,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2.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肯定,既有向大众的询问,又有自己的质疑,这几方面交织在一起,使标题的内涵非常丰富。
【辨文体】驳论文(杂文)
(一)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
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
杂文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二)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
驳论就是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驳论点是直接批驳,驳论据与驳论证属于间接批双驳。
1.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2.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3.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
怎样学习驳论文?
1.首先要明确作者是怎样抓住批驳的“突破口”,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知道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2.其次学习反驳谬论,明白作者是通过哪种方式批驳对方的。
3.最后还要注意驳论文语言的特点,体会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于加强驳论效果的作用。
【知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
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他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他真实的写照。
【查背景】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
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
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
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于1920年成立,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的国际组织。
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记音形】
搽(chá)玄(xuán)虚kuāng (诓)骗省(xǐng)悟 miǎo (渺)茫(mǎng)家谱(pǔ)脂(zhī)粉摧(cuī)残倘(tǎng)若 mǒ(抹)杀慨(kǎi)叹脊(j ǐ)梁诬蔑(miè) 濒(bīn)临 qí (祈)祷(dǎo) 前 pū(仆)后继舍shēn(身)求法
【释词义】
1.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形容道的玄远虚无,也指玄远虚无的道;形容神秘莫测,使人摸不透。
2.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3.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4.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5.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
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
生命。
6.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7.为民请命:旧指为人民作主,出面反映百姓疾苦。
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初读文】
二、感知石
【划结构】
1.第一部分: (1-2) 揭示敌论,树靶子——摆出(揭示)对方错误的论点和论据。
2.第二部分: (3-8)反驳敌论——以古今事例论证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1)第一层(3-5),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
(直接反驳)
(2)第二层(6-8),正面立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间接反驳)
3.第三部分(9): 得出结论,亮观点——自信力的有无看筋骨和脊梁及“地底下”。
【概内容】
大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1.作者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
情意篇
解读文本探主题(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三、解读园
【导方向】
(一)第l、2段,揭示了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什么?
(二)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三)“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国民党检查官曾删掉了“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五)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论点的?
(六)“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七)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八)第9段“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筋骨”“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九)“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十)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十一)你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十二)赏析下列句子。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第2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人”指哪些人?
3.第3段“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分析两个“也”的含义。
4.第4段“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新生路”指什么?
5.第6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6.第7段“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7.第8段,“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而总在被摧残…那简直是诬蔑”中“总”和“简直”么表达效果?
【析文本】
[解析]
(一)第l、2段,揭示了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什么?
1.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
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二)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
2.希望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也不是“自信”
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用的是批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式。
(三)“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自欺力”指求神拜佛,欺骗自己。
失掉“自信力”,又失掉“他信力”,走上了一条自我麻醉的道路,这就是发展着“自欺力”的表现。
2.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生动地刻画了国民党当局自欺欺人的丑恶形象,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使本文妙趣横生。
(四)国民党检查官曾删掉了“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1.信国联是切实的东西,是否有益,结果很快就会让人看到,不能长久的进行欺骗。
求神拜佛、玄虚之至,是益是害,找不出分明的结果。
2.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
(五)作者是如何树立自己论点的?
1.正面立论间接反驳敌论点:“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2.事实论据论证: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侧重于历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侧重于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六)“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1.“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这里比喻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的中华儿女。
2.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七)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1.品行及实例:
(1)“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如毕生、张衡、李时珍等;
(2)“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王安石、李自成、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等;
(3)“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杜甫、白居易、海瑞、
包拯等;
(4)“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商鞅、法显、玄奘、谭嗣同等。
2.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
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从而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八)第9段“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筋骨”“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1.“脂粉”指古今统治阶级,尤其是当时政府的美化、伪装、欺骗宣传;
2.“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3.“状元宰相”指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
4.“地底下”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九)“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呼应的是上文中提到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
2.“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呼应的是上文提到的那些“埋头苦干”的四类人以及“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3.“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可以看出作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1)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愚民”,惯用“以假盖真”伎俩:正史——为帝王将相作家谱,掩盖“中国脊梁”的光辉;
(2)国民党当局——“摧残”“抹杀”战斗着的革命者。
(3)启示:在各种思潮泛滥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那种鲁迅式的特立独行的心力、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拨开迷雾,把握真实。
4.含义: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提升]
(十)联系全文,辨析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
1.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
2.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指广大人民。
3.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指所有的中国人。
5.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十一)你还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口号。
2.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3.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十二)赏析下列句子。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1)“公开”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或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情。
(2)“总”表明时间长、频率高,活画出国民党当局自夸时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
(3)“只”表明国民党当局根本不做别的考虑,活画出一副仰人鼻息、摇尾乞怜的可怜相。
(4)“一味”,表明专注于此,活画出国民党当局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5)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①排比,富有气势。
②交代时代背景,表明自己为何而写。
③先摆出对方的论据,并且承认这些论据本身的正确性,为后文批驳其论证过程的错误做铺垫。
(6)“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①这里加点,突出强调。
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祈求鬼神,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②这些文字以前被国民党删去。
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去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7)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第2段“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人”指哪些人?
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3.第3段“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分析两个“也”的含义。
第一个“也”:姑且,承认。
第二个“也”:起强调,肯定作用。
4.第4段“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新生路”指什么?
“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路。
5.第6段“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1)“然而”一词表转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2)“笼罩”形象地描绘了“自欺”这种错误思潮像迷雾一样蔓延到每个领域和角落,从而禁锢了人们的头脑。
(3)运用对比手法。
由直接反驳转向正面立论,提出论点。
结构上承上启下。
6.第7段“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什么?
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7.第8段,“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而总在被摧残…那简直是诬蔑”中“总”和“简直”么表达效果?
(1)“总“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了”中国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2)“简直”直言不讳地指出对方论点的错误。
【品读文】
四、拓展林
【探主题】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
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这篇驳论文明确指出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它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的一颗爱国赤子之心。
【拓思维】
(十三)请同学们搜索阅读《“友邦惊诧”论》,再次品味鲁迅杂文的论证艺术和语言艺术。
友情提示:《“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写的一篇精锐的时事短评。
创意篇
赏析特色勤积累(怎么写)(文学性)
三读:诵读课文,赏析特色(读出情感)
三写:仿写句段篇章,总写体会反思(深入探究)
五、赏文亭
【赏写法】
(十四)写法鉴赏
1.驳立结合,论证严密。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不能一概而论。
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作者从驳论入手,又驳又立,紧密结合。
课文先直接反驳对方错误论点,是驳论。
紧接着再间接反驳错误论点,从正面立论,从而使对方论点不攻自破。
2.语言凝练,尖锐犀利。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了嘲讽意味。
“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表现出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表现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
这些尖锐辛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巧用修辞,形象贴切。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词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仿词,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等词语,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试牛刀】
(十五)模仿第7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段话。
我心目中的当代中国“脊粱式人物,是坚决“说真话”的“世纪老人”巴金先生是坚韧勇敢的航天英雄杨利伟,是在万米高空从容不迫的机长刘传健…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当代中国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他们确实是今天中国的脊梁。
(本题答案不求一致,言之成理即可)
【诵读文】
六、积累台
【储积累】
(十六)关于“自信”的名言
1.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毛泽东
3.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莎士比亚
(十七)朗读并体会鲁迅的《自嘲》诗,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是鲁迅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
鲁迅写此诗时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之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又于1932年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却连年发动内战,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长天列战云,花树已萧森”之忧,在这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时刻都有遇害的危险情况下,鲁迅出于爱祖国、爱人民的挚情,面对敌人的迫害,不畏强暴,沉着应付,不屈不挠,写下了此首自嘲诗,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
【绘板书】
【结语碑】
【总纲】【结语】
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呼喊: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这无疑是一声惊雷,振奋了民族精神。
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训练池】
一、选择填空
1.根据文学常识填空,检测一下学习情况。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和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文。
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和、三种,本文以批驳为突破口,采取和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立论驳论驳论驳论点驳证据驳论证敌论证直接批驳间接批驳
2.某中学开展一次辩论活动,正方的观点是“网聊是一种有价值的聊天方式”,反方的观点是“网聊极其无聊,危害也不小”,请你为其中一方写一篇简短的辩论词,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字数不少于80字。
温馨提示:写辩论词时,可以采用立论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驳论的方式,还可以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
正方观点:网聊是一种有价值的聊天方式
我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感受到的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聊天也是一种休闲,有益健康。
只要用自己的心去碰撞其他人的心,网上“真情对对碰”同样可以迸发出心灵的火花。
1995 年,我国第一家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开通,创办者是一位聋哑人士。
他在网上打下的第一行字是:“网络令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会说话了。
”
反方观点:网聊极其无聊,危害也不小
网聊其实是在浪费时间,聊来聊去总是那么几句话,多无聊!我还是希望大家多看一些资料,看一些有用的书。
无聊和空虚是网聊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沉湎于虚幻的网上世界,与人实际交往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如何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坎坷的人生?《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刊登的一项卡内基梅隆大学研究报告表明:网聊每增加一个小时,沮丧程度就增加1%,而寂寞程度则增加4%;强迫症、依赖症、人格分裂症也普遍存在于网聊瘾君子中。
二、阅读拓展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
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
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
这些故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
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
“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事实上,无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