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汾地区所存的帝尧遗迹及其地理分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临汾地区所存的帝尧遗迹及其地理
分布
摘要
被誉为华夏第一都的尧都临汾,古称平阳,是古史传说中帝尧的故乡及主要
活动区域。

《汉书・地理志》河东都平阳县条下注引应劭说:“尧都也,在平河
之阳”・宋代郑推云:“尧始封于唐,后徒晋阳,即帝位都平阳”。

“平阳,
《水经注》载:“汾水又南,径平阳县故城东”,杨守敬按语:平阳县“两汉县属
河东都。

魏晋属平阳郡。

后魏太平真君中省,太和中复置,仍属平阳,皆在今临
汾县西南”即今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

作为华夏文明的策源地,该区域文化积淀
深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丰高多彩。

临汾地区目前可知的重要帝尧遗迹有:
一、尧庙
《水经注》中载:“平水北侧有尧庙,前有碑”。

大清一统志一平阳府》载:
尧庙在临汾县《魏书孝文帝纪》:大和十六年,谒诏把唐光於平阳《・土地记》
平阳县东十里,汾水东原小台、上有神屋神碑元和志店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宇记》:尧旧在汾水西,骨元康中移於汾水东。

显庆三年,移就今庙。

《元史世祖纪:中统四年六月,建帝光庙於平阳,给田十五亩。

《新志》在县南里,明正统
间修,合把三大圣於此。

本朝康照三十四年,发带重修,发额:光酸曰光被四表,殿曰浪哲文明,画殿日万世水。

雍正七年又修。

相关文献显示,尧庙于汉魏时始建于汾河西古平阳城,晋惠帝元康年间迁于
汾东原上,唐显庆三年徒庙于城南今址。

唐、宋历代均经有修,元至元年间又大
规模重修。

“占地七百亩,为屋四百间”大德七年地震之灾,泰定元年又得重修,明正统七年和正德九年两次扩建。

明末至清初的百余年间尧庙称为尧、舜、禹三
圣庙。

康三十四年,平阳大地震,三予庙毁坏无存。

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


庙称为尧、、禹三圣庙。

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大地震,三圣庙毁坏无存。

现存建
筑原为清代遗物
二、尧陵
尧帝陵位于今临汾东北35公里郭村里隅涝河北侧。

尧陵高50米,依山水建
在山脚下一个半岛形的若石丘上,绕周80米,陵前筑有祠字,相传为唐初所建。

《临汾县志》载:“陶唐氏陵。

,在城东七十里郭行里,土人谓之神林,又谓之
神临。

陵高一百五十尺,广二百餘步,旁皆山石,惟此地为平土,深丈餘。

期庙
正殿三间十间,山后有河一道”。

《浮山县志》载:“相传在邑北三十里杨村河西,陵前有碑记”“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文记载: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
尧陵,遂塑其像。

元中统年间,道人姜善信本元世祖命修筑尧陵。

明成化、嘉靖,请雍正、乾降间,都曾重修。

尧陵布局紧凑,祠内有山门(自上为乐楼)、牌坊、
厢房、献殿、寝殿、碑亭等建筑。

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
沿革和帝尧功绩。

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三、伊村
伊村位于临汾城西南十里,传为帝尧出生之地。

因尧姓伊祁,故村名简称伊村。

村中原有亮言、尧井、“尧神屋碑”及“蓂英亭”。

今仅存尧井和“茅茨土阶”石碑。

尧王井相传为尧王命名,深不可测,清末时四个轱辘水整日不干,日
浇数亩地。

村西南城角外有一数丈的土,俗称“尧王疙瘩”,汉魏时期,建有
“神尧石碑”一通,今以无存。

四、羊獬(谢)村
羊獬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甘亭镇西南。

羊獬村原为周府村,尧在平阳称帝后,闻讯故里周府村羊生一獬,能识善恶,辩忠奸。

尧回故里牵至都封为吉祥之兽,
逐改周府村为羊村
五、姑射山洞
姑射山洞位于临汾城西17公里,为尧访贤制棋之地,有传说中帝尧与鹿仙
女成婚的洞房,传说中尧的夫人鹿仙女在这里,与尧相逢并成为夫妻。

《庄子・
道遥游》中记载:“姑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平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姑
射山,自古闻名,《庄子・遺遥游:“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
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宵然丧其天下焉。

”说尧为广招天下贤士,来到姑射山拜
见了四大贤人。

六、陶唐峪
陶唐峪临汾霍州市东三十里,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传为尧行宫。

相传帝尧
曾在此山巡游、考察、避暑因而得名。

至今陶唐峪仍留存有尧祠、尧宮,山上建
有尧庙,至今游人不断。

七、浮山
浮山县地处临汾东部,因“浮山”而得名。

尧时,洪水横流,其山随水高低,其形若浮,因名浮山。

浮山县东北二十里有北尧山,山上有尧庙,现已毁,《山
西通志》记,浮山县有“金重修帝尧庙碑,尧山之崩,皇统三年(1143)岁次ー亥
正月三日,高平郡范豪撰文”。

同治增修《浮山县志》记,尧山“在县东八里,
即中条之西麓山上有帝尧祠,东有尧时古井,深百尺”,“历代有碑记,每年四
月二十八,有司山致祭”“明代《代宗遣祭帝尧文》,“帝尧庙:在县东八里尧
山上,相传尧常避暑於此,有历代碑记”。

进皇统三年范橐《重修帝尧庙记》载:县东有尧山,柏树森然,回环数十里,其崩有尧祠在焉,早附不庇风雨,县宰牛
公承旨,令在完。

一境之人,皆豪然而乐从之。

不独新其庙,又比旧增广甚多,
乃於正之前特起禹二,巍然相对,其后则见后妃之殿,大门峙立,长翼如,计一
百四十间。

又以涂财於庙前之南,起岁寒亭一所元之元二十九年,王庭《陶唐清
都万寿事迹碑》:“全真之间,有主青都者,亢道纯,果道泫来,曰:先师元素子…梦寻清都境,觉与谢智之流踪寻之,忽遇今治,观其罔宏敵,树木茂,过于
梦同…於是起尧殿於卢贯居右,别置混元股,并道院居”
八、其它与帝尧有关的地名
a.山西省临汾市南郊有“尧庙村”。

民国《临汾县志・域考》载“临汾城南
有尧庙村”
b城东北有“康衢村”,现名康庄,村中“击壤处”,相传《击境歌》:“日
出而作,日入而息,井而饮,耕田而食”便是源于此地
C.洪洞县东北20公里有“洗耳泉”,据传,帝尧访贤中在此处遇见许由,
尧说明禅让地位,许由不听,并用山泉水洗耳,故名。

甘亭镇还有许由村、许由。

d.浮山县北的“马台”村。

相传村中有一石台,昔日尧王路径此地,曾借此
石台上马,故名
e,山西汾县有一席村。

相传该村原有一席姓老者,正在击境,被帝尧访贤
看到,向席老道辛苦,席老师唱起击壤歌。

尧听后很受感动,请教姓名,席只言
姓而不说名,尧即尊为“席老师”,并把此村命名为“网唐席老师村”,唐太宗
时改称“先贤席老师村”,简称“席村”
f.临汾城北有高河村,据传是尧访巡路过此地,见河上涨,无法过河,使留
宿此地,第二天河水继续上涨并冲毁田园,带来灾害,尧便脱泡撤如河中,只见
水涨一尺,地亦涨一尺,村庄高于河而水灾乃消,后人为纪念帝尧救护之功,使
将村名定位高河。

地。

城西北有“车辐村”,相传尧时代,舞妻乘车由尧之
g.临汾市河西马务村,据说是帝尧牧都返回之耕地历山,路径此地车辐折断,因而得名。

城西有“北乔化”村,相传尧女骑马过此地一石桥,刚过去桥便塌陷,人们便将此村起名乔化村,后演变为“北乔化”。

结语
综上所述,是临汾地区现存比较重要的帝尧遗迹。

这些存留的帝尧庙字、行
宫及其活动遗迹,留下了鲜明可的历史足迹。

至今仍延续着规模盛大的祭尧活动,而成为当地民众传帝尧美名,称帝尧贤德的主要场所。

参考文献
[1]张晨霞.晋南帝尧传说研究[D].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2012.
[2]赵晓丽.山西临汾帝尧信仰研究[D].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