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根据新部编教材编写1 北京的春节2 腊八粥3 古诗三首4* 藏戏)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基础知识。
(25分)
(一)选一选。
(10分)
1.下面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翡.翠(fěi) 蜜.饯(xiàn) 煮粥摘得桂冠
B.骡.马(luó) 塞.灌(sài) 搅拌拔得头筹
C.焖.饭(mèn) 擢.起(zhuó) 摊贩零七八碎
D.僧.人(sēng) 彻.底(chè) 涕泪竭然不同
2.下列加点字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脉.络诊脉.温情脉.脉
B.铺.设铺.张铺.天盖地
C.间.断间.接反间.计
D.内脏.心脏.五脏.六腑
3.不是“充足”的近义词的一项是()(3分)
A.足够
B.富足
C.满足
D.充沛
4.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除夕夜家家_______,不许_______,鞭炮声_______。
在外边做事的人,_______万不得已,_______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A.灯火通宵间断日夜不绝除非一定
B.灯火通宵间断日夜不绝除非必定
C.灯火通宵阻断连绵不绝除了必定
D.灯火通宵断开日夜不绝除了一定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新年,差不多在初旬的腊月就开始了。
B.即使儿童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C.甜城举行的端午龙舟赛,是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旋律的交响乐。
D.世界杯赛是足球的顶级赛事,受到人们的瞩目和喜爱,并以进入世界杯为最高荣誉。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8题。
(7分)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6.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两字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两词点名享受特权的对象,现人们常用“____________”这句诗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
(2分)
7.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写出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C.后两句诗歌说明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8.《寒食》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
《寒食》是一首_______诗。
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8分)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③之。
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
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员。
③罢:停止,取消。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天雨.( )
(3)公将焉之.( ) (4)岂可不一会期.哉(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1)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2)乃往,身自罢之。
11.下列与“公将焉之”中的“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
12.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1分)
二、现代文。
(2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12分)
①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②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③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④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⑤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
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⑥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13.概括上述文段的主要内容。
(2分)
14.找出文段中的一个俗语写在下面,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分)
15.用横线画出文段中的两个比喻句,说明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16.文段中是如何讲述怎么泡腊八蒜的?“色味双美”具体是指什么?(2分)
17.第③段中的“零七八碎儿”在文段中具体是指什么?(1分)
18.文段中孩子们过年时有哪几件事是喜欢做的?(2分)
19.文段中哪句话说明了“大人们也紧张”?(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
(13分)
恩施民居——吊脚楼
顾祥明
①吊脚楼是恩施州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
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错落有致,雄伟壮观,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融入山地环境的和谐美,堪称土家族、苗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②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
《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qióng)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
”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
远远望去,更显险奇。
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③吊脚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
总的看来,吊脚楼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悬空,所以也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④吊脚楼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
它的特点是,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
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
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是在单吊式和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
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作支撑用的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⑤吊脚楼具有很高的建筑工艺水平。
窗花雕刻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
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
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⑥吊脚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除具有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
从某种意义来说,吊脚楼在其主观上与宇宙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与宇宙浑然一体,密不可分,比“干栏”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⑦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苗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20.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吊脚楼,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3分)
2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2分)
22.本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就其中一种举例(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并说明其作用。
(4分)
23.吊脚楼最基本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在文中用横线画出。
(2分)
24.本文第①段中“一般依山而建,成群落分布”中的“一般”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三、综合运用。
(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5—27题。
留守儿童近半因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精神上和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为了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某校团委开展了“走近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结对子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阴影,健康快乐成长。
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25.下面是学生拟写的活动主题词,作为主持人,你认为选用哪一个更贴切?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
(1)让世界充满爱 (2)明天更美好(3)手拉手,心连心
选项:_________。
(只填序号)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我省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表,请你从中提炼两则信息。
(4分)
福建省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4分)
示例:给留守儿童集体过生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40分)
28.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你最了解哪个民族的哪些习俗,请有条理地写出来。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1.C
2.A
3.C
4.B
5.C
6.花柳汉宫五侯春城无处不飞花
7.C 解析:“日暮汉宫传蜡烛”表明皇宫是可以在寒食节当天生火点灯的。
8.唐韩翃讽剌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近臣(一说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意对即可)
9.(1)打猎(2)下雨(3)到、往(4)约定
10.(1)我与管理山泽的官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2)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11.A解析:结合句意,A项中的“焉”与例句中“焉”的意思相同,均为疑问代词,“哪里”的意思。
B、C两项中的“焉”均是语气词,没有实义。
D项中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所以选A项。
12.守信
【参考译文】
魏文侯与管理山泽的官员釣好了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文武百官开怀畅饮,天下起雨来。
魏文侯正要去赴约,周围的官员们说:“今天您喝酒喝得高兴,天又下雨,您将要到什么地方去?”魏文侯说:“我与管理山泽的官员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前往,亲自停止了酒宴。
魏国从这以后开始变得强盛。
13.上述文段主要写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14.腊七腊八,冻死寒鸦。
运用俗语,形象地说明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15.比喻句: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目的:把粥比作农业展览会,形象地说明了腊八粥的米、豆、干果多。
把腊八蒜比作翡翠,说明腊八蒜的颜色美。
16.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色味双美”指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
17.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
18.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19.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20.文章从吊脚楼的特点、悠久历史、分布、构造、种类、建筑工艺水平、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21.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展开叙述的。
(逻辑顺序)
22.运用分类别和举例子两种说明方法。
示例: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平地起吊式…
这样使说明对象更系统清晰,特点更突出。
23.“既有双吊形成的对称美,也有融入山地环境的和谐美”或“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
24.不能,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逋过阅读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平地起吊式吊脚楼就可以不依山而建。
二、选择题
2.
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
那时,他还是个在台湾上初中的孩子。
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阅读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天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
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
父亲供他上学就已经很困难了,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
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
矿主认识他,而且对他的印象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
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
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成空。
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帮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可是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又没有电话,只好空手而返。
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尽管他很着急,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捎书。
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
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一直慌慌张张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接下来,他又托了父亲的一个厨师朋友,心想这次应该没事。
可是,对方一从城里回来,就抓住他揍了一顿,理由竟然是他要的书是共产党的书,弄不好,会祸及他人!
而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愧对矿主先生,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
只是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书看完了没有?”
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换药包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你怎么不早点找我?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
”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到金门帮他买来了那本梦寐以求的名著。
于是,他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文学名著。
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到苦不堪言。
这本书很厚,字号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就不知道究竟在写谁,只好回过头再看。
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有老老实实地交代:“书买回来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也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
”矿主哈哈一笑,说:你们老师讲,这是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能够看懂,就不是名著了。
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道了谢,然后回去写读书报告。
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最后引用矿主的话,在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如果14岁的时候能看懂的话,就不是世界名著了。
书已经在我的手边了,我希望长大后能把它看懂。
读书报告交上去后,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忐忑。
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同学们,在你们中间只有一个人是诚实的,其他人都说了谎!我28岁都看不懂那本书,你们14岁怎么能看懂?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你们阅读它?因为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
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还有,永远不要欺骗自己。
”
他就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这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才慢慢读懂了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不由感慨地说:有些东西我真的懂了,这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1.“买书的过程也一波三折”,这“三折”具体指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2.请你分析下面矿主这句问话有什么用意。
只要矿主见到他,依然会笑眯眯地问:“书看完了没有?”
3.文章表现了一个孩子的诚实,为什么要以“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为题目呢?
4.请你理解“知识是需要尊敬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1.托邻居买书,邻居忘了书名;托一个为儿子看病的女人买书,她忙到没时间进书店;托父亲朋友买书,对方以为书是共产党的书没有买。
2.矿主善意提醒他好好看书,然后遵守约定讲给自己听;同时矿主想看看他是不是真诚实在地对待一本名著。
3.这本名著是整篇文章的线索,孩子的诚实是围绕名著来写的;“一本名著带来的诚实”更贴近文章主旨: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应该被真诚对待。
4.我们应该敬畏知识,热爱读书;有些书,我们年龄小的时候或许读不懂,但长大后会懂,只是我们不能长大后再来读书。
3.
沉默的竹笛
李澍声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含临窗的床铺上。
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
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
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己悄悄地散去,心情清澈空明。
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溢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支笛子而心神恍惚。
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关丽的一个下午。
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岛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
我一边吹着竹笛——
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鸣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幕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这时我觉得
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
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
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
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
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
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
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
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
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
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
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
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支带给我幸福
..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
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和耻辱
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
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1.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仿照示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愁闷忧伤听竹笛;;;千辛万苦吹笛;班会课上演吹笛。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2)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中的“幸福”和“耻辱”?3.本文作者从他吹竹笛的往事中感悟出了什么道理?
4.许多人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还有人说:“只要努力过,就不后悔。
”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是怎么看待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想法。
1.如愿以偿买竹笛,回家途中吹竹笛(意近即可。
)
2.⑴划线句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日的美丽(小草飘动的样子),表达了我第一次吹奏竹笛时内心的喜悦和兴奋,“幸福”指竹笛带给我的快乐;“耻辱”指班会课吹笛出丑。
3.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
4.略
4.
1.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2.因为本来他们是三人上山的,但是老陈因为救火而牺牲了,老康不愿意回想起伤心往事,所以说只有两人。
3.第○15段画线句: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这山那天身姿的沉稳挺拔,和前文的“弓着腰”“颤颤巍巍”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老朱要用自己最好的姿态告别守护多年的山,体现了他
17对这山深深的感情。
第○段画线句:这里运用外貌描写,写了老康的头发短短一月全白了,表明老朱的离开让他非常悲伤与不舍,一个人的守山生活十分孤独寂寞。
4.插叙。
作用:补充交代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
5.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写作对象,饱含了对主人翁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赞美;③含蓄地揭示小说的主旨:美好精神的代代相传。
5.
谢谢你,盛装莅临我的成长
汪微微
①小学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个不怒自威的退伍军人。
平日里话不多,习惯用眼神制止并解决纷争与事端。
②对男生,他实行军事化管理。
课间十分钟,其他班的男生疯得东倒西歪,我们班的男生则挺拔地站立着,有序地排队,轮流着立定跳远,玩得像上课一样规规矩矩又铿锵有力。
③对女生,他力推淑女教育。
说话要不疾不徐,微笑要张弛有度;裙子要过膝,不许撩起下摆擦汗,不能光脚穿凉鞋;坐不能弯腰驼背,站不能含胸低头;课外少看电视多读书,每天练习毛笔字……
④乡村的孩子平时散养惯了,一个个野得像泼洒一地的阳光,哪里收得住?一学期过去,没几个能真正坚持下来的。
做得最好的,是和我们同班的他的女儿。
我们既同情她的别无选择,又钦羡她的与众不同。
她不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却自有一种说不出的美,眼中闪烁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柔软和善意。
连最捣蛋的男生路过她身边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屏声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