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3《背影》教案 长春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是长春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第三课。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把握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子深情,培养人情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以及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2。
写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二、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读准字词
交卸(xiè)奔丧(sāng)
晶莹( yīng )迂腐(yú)
琐屑(suǒxiè)橘子(jú)
栅栏( zhà)差使(chāi )
照看行李(kān )踌躇(chóu chú)
蹒跚(pánshān )颓唐(tuí)
举箸(zhù)簌簌(sùsù)
四、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五、研读赏析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
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
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
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⑶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⑷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表达的中心: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3.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
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背影》的艺术特色
1.民族化:《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
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
简洁: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
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4。
感人: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
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
白描手法: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如文中“望父买橘”的场面.
六、全文小结
这篇散文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在这种觉醒面前,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来占有并表露自己的感情。
这也是文章中蕴藏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思想意义。
它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使人们竞相模仿他情真意切、平和冲淡的散文风格。
七、知识积累
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
2、他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也是最伟大的父亲. 白胡子。
他,虽死志不屈
3、父亲!对上帝,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比这更神圣的称呼了。
八、布置作业
1)欣赏油画《父亲》
2)欣赏父亲的歌
3)欣赏有关父亲的名言名篇
九.板书设计
背影朱自清
父:四句话四处背影
淡淡的文笔:父子浦口送别
(望父买橘)子:两次自责三次流泪
父:在奔波劳累中为儿子尽心尽力的慈父浓浓的父子情:子:不解—-顿悟-—感念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