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修正与自我认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修正与自我认知
摘要: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说《终结的感觉》是一部记忆之书,书中主人公托尼的自传式叙述充分体现了记忆书写的特点。

本文借鉴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有关记忆的论述,分三个阶段论述托尼的记忆修正过程,探讨记忆对自我认知的影响。

从初始时的混乱记忆,到不断重复的强迫性记忆,到寻获真相后的转变,托尼的经历揭示了记忆在身份建构及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记忆;保罗·利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3-0056-03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南京
211189)
巴恩斯凭借小说《终结的感觉》获得2011年的布克奖。

这部小说围绕第一人称叙事者——60多岁的托尼·韦伯斯特的自述,在一定程度上对往事的回忆,重塑了托尼的自我认知。

本文借助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的记忆理论,通过分析托尼记忆修正的过程,阐释记忆在自我认知和道德责任中的重要作用。

一、失真的记忆:有待商榷的故事
(一)时光流逝下的记忆淡薄。

在故事开始前,托尼就点明了时间对自己记忆的影响,“回溯某些模糊的记忆,时间已将它们扭曲变形,使我笃信不疑。

假如我对实际发生的事件不再能确信,我至少可以对那些事实所留下的印象有十足的把握。


是我最大的能耐了。

”[1](P4)
在时间的作用下,托尼对过去的记忆
逐渐淡薄,甚至有时只能凭借自己对事情的印象回溯过去。

胡塞尔认为,相较于客观时间,还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意识流
时间[2](P5)。

托尼早在学生时代便展现出想要将时间据为己有的愿
望。

他将手表戴在手腕内侧,时间就好像变成了私人物品[3](P6)。

老年托尼也评论说:“只需寥寥的愉悦或痛苦,我们就能体会到时间的韧性。

”[1](P3-4)
然而,无论是佩戴手表的方式还是对时间延展性
的独特体会都无法为托尼免除遗忘的危险。

收到福特太太的来信后,托尼思考许久才想起来信人的身份。

这时托尼才被迫承
认:“时间不是显影液,而是溶剂。

”[1](P82)
当托尼迫切地想要回忆起
过去的经历时,它们却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模糊。

塞文河观潮事件可以看作托尼无法掌握时间的隐喻。

大学时,托尼和朋友们相约观潮,河水流向的逆转使托尼感到心神不宁,“因为这一切看上去让人有隐隐的不妙之感,仿佛有人在按压宇宙中一根小小的杠杆,而自然和时间就在此时此刻被
一起掀翻”[1](P46)。

在人们的感知中,时间就如流水,不断地向一
个方向流去。

托尼的不安似乎表明他隐约意识到自然规律下人类行为在线性时间内的不可逆转。

记忆可以帮助人们重温过去,但时光无法倒流。

遗忘可以看作是未被察觉的记忆持存[3](P440),托尼难以回溯的记忆并没有完全从他的脑海中抹去,潜意识中的持存使托尼在小说第二部分得以修正部分记忆的谬误。

新的记忆向托尼袭来的那一瞬间,他感觉仿佛时光倒流、河水逆流而上[1](P158)。

尽管托尼在时间面前是渺小的,他仍有机会通过更新记忆更全面地了解过去。

(二)欲望驱使下的记忆编辑。

维塞妮在研究中指出:“人
类对时间的感知与叙事性密不可分,
正是通过讲故事,人们建立了因果关系,构想了顺序性。

”[4](P30)
托尼试图为自己构建一个有序的人生故事,并通过控制故事的顺序和准确性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正如克莫德所说:“我们继承的与世界结构相呼应的方式与世界结构不一致,而只与我们自己心灵的欲望相呼应。


[5](P173)
托尼的自传式叙述无法反映生活的全貌,更多反映他自
李雅萱
吴兰香
∗∗∗第43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23年3月Vol.43
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Mar .2023
收稿日期:2022-07-01作者简介:李雅萱(1999-),女,河北唐山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吴兰香(1970-),女,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当代英语小说。

56
己的欲望。

托尼的叙述中包含了想象,“想象是一种满足欲望的方式”
[6](P179)。

利科认为记忆和幻想的区别在于幻想缺少记忆所能再现的过去的原貌[3](P47),即幻想的事情从未发生。

小说的开始,托尼描述了六个重要的场景。

其中,锁住的门后早已变冷的浴水与好友艾德里安的自杀有关。

托尼补充道:“这最后一幕我没有真正见过,但是,你最后所记得的,并不总是与你曾经目睹得完全一样。

”[1](P3)托尼对这个幻想中的场景印象深刻,并将其与亲身经历的场景并列。

然而,图像式的记忆更接近幻觉,容易使记忆丧失可靠性[3](P54)。

叙事中的想象和图像式记忆降低了托尼记忆的可靠性。

托尼在叙事中保持自我形象的欲望也影响了记忆的准确性。

例如,托尼眼中的自己是爱情的受害者,因此他在记忆中模糊处理了恋爱中单方面分手的不负责行为。

托尼告诉读者,在他和维罗妮卡分手后,他们发生了关系,还解释说,在他的印象里,先前的吵架便已是他们关系破裂的开始。

然而,再多的辩解也无法掩饰托尼的懦弱。

托尼记忆和叙述的不可靠不仅仅来源于遗忘,更是他在欲望驱使下编辑记忆、自欺欺人的结果。

二、重复的记忆:亟待打破的循环
(一)心理创伤与强迫重复。

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合理地谈论受伤,甚至病态的记忆。

[3](P69)。

创伤(trauma)最初指身体受到的伤害,在后来的用法中被理解为对心灵造成的伤害[7](P3)。

托尼年轻时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灵打击。

首先是初恋的失败。

前女友维罗妮卡的成熟、自信和富裕的家庭都让敏感的托尼感到压力重重。

分手后不久,维罗妮卡又与托尼最欣赏的好友艾德里安互生情愫,这进一步伤害了托尼的自尊。

几个月后,艾德里安自杀的消息更是震惊了托尼。

这一系列事件成了托尼并不愉快的青春记忆。

创伤常给人们带来持续的困扰。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困扰主要表现在对过去的强迫性重复上面,即病人可能不记得他们努力忘记或那些被压抑下去的事情,但他们常以行动的方式将其再现[8](P505)。

利科也认为强迫性重复阻碍了人们对创伤记忆的回忆[3](P70)。

托尼过去的创伤经历一直困扰着他。

他把自己对这些事件的回忆比作磁带播放。

他说:“我按下标着艾德里安或维罗妮卡的按钮,磁带转动了起来,那平常的东西便缓缓卷出。

”[1](P174)在把自己认定的过往经历机械地重复多年之后,托尼已经很难再从脑海中找到其他的信息或情感。

托尼逃避着那些不愉快的经历逃避着自己的责任。

时隔多年,托尼从维罗妮卡手中收到他当初写给她和艾德里安的绝交信时,他感慨道:“我们所谓的务实,充其量不过是逃避,绝非直面。

”[1](P140)可见,托尼对过去经历的重复性回顾并非不断更新的自我认知,而是对真实记忆的回避。

如果没有新的证据或更加深刻的自我反思,托尼很难突破自己固化的记忆。

(二)性格缺陷与无效反思。

托尼不断地回顾过去,对记忆的反思却收效甚微。

多年以来,他似乎总将自己放在第一位,忽略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托尼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阻碍了他正视自己对艾德里安和维罗妮卡的伤害。

年轻的托尼对他人的不幸缺乏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当他得知同学罗布森因女友怀孕而自杀,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因为同学离世而感到悲伤和惋惜,而是对同学女友的身份兴趣浓厚,甚至嫉妒他找到了女朋友,“为什么是他而不是我们?”[3](P17)。

而当托尼得知艾德里安自杀时,他却夸赞好友自杀的目的是多么高尚,自杀的方式多么一流,完全忽略了好友的生命价值和自己的绝交信对悲剧发生的潜在影响。

甚至在40年后,读到艾德里安的日记片段时,托尼仍然没能意识到自己对艾德里安的死可能负有责任。

托尼的傲慢自大还表现在他对前女友维罗妮卡的态度上。

维罗妮卡在最后的争吵中指责托尼对待这段感情的自私和不坦诚,而托尼却告诉自己不必感到愧疚,在这段关系当中既没有人怀孕也没有人死去[1](P50)。

40年后,托尼从维罗妮卡那里再次拿到了他以前写给艾德里安的那封绝交信。

信中内容言辞恶劣,绝非他原来轻描淡写的所谓告诫与祝福。

悔恨与震惊之余,托尼心想:“假如有办法可以让悔恨倒流,嬗变成单纯的愧疚,然后道了歉,被原谅了呢?”[1](P107)托尼认为他的信只是一时冲动的产物,希冀可以通过弥补自己的过错得到维罗妮卡的原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恶毒的语言对艾德里安以及维罗妮卡和她的家人可能造成的深远伤害。

利科认为,为了与被压抑的记忆和解,人们不该隐藏自己的真实状态,而应该鼓起勇气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疾病上[3](P70)。

长期困在自己的解释中,习惯了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这使得托尼在回忆过去的事件时常常以理想化的方式对待自己,而不是面对现实,结果导致记忆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

托尼的性格缺陷不仅阻碍了他与别人的交往,还扭曲了他的自我认知,使他深陷于一个不可靠的回忆中,难以直面自己的责任。

三、重复的记忆:亟待打破的循环
(一)在有限的证据下重塑过去。

艾德里安曾说:“不可靠的记忆与不充分的材料相遇所产生的确定性就是历史。

”[1](P20)与维罗妮卡的重新联系让托尼不可靠的记忆遇到了不充分的材料。

利科指出:“证据构成了记忆和历史之间的基本过渡。


[3](P21)在有限的证据下,托尼部分地确认了历史,更新了记忆。

福特夫人在临终前将艾德里安的日记留给了托尼。

通过坚持不懈地联系维罗妮卡,托尼拿到了日记的片段和自己的绝交信。

虽然没能读懂艾德里安在日记中对责任归属的含蓄表达,托尼还是反思了自己被动、胆小和优柔寡断的特质。

读完绝交信后,托尼又想到了自己先前的易怒,善妒和邪恶,以及企图破坏他们关系的行为[1](P127),并为自己过去的行径感到羞愧。


57
罗妮卡提供的证物使曾经一味盲目自信的托尼看清了更多自己的缺点。

梅吉尔在研究中指出:“历史提醒人们,记忆需要从目击者和物质遗留中获得证据。

”[9](P56-57)有限的证据使托尼修正了他对过去的理解,但现阶段的托尼仍然难以理解艾德里安日记中的责任链。

与维罗妮卡的来往中,托尼怀着诚恳的态度给她写了一封信,为他刻薄的绝交信以及近来对维罗妮卡的纠缠道歉。

然而由于托尼在信中误将艾德里安与福特夫人的儿子当作了维罗妮卡的儿子,他仍然未能得到维罗妮卡的原谅。

(二)在无尽的遗憾中改变自我。

最后一次与维罗妮卡会面时,她带托尼探访了一群社区内的病员,其中包括她那与艾德里安同名的弟弟,艾德里安和维罗妮卡的母亲——福特夫人的儿子。

在这次见面中,维罗妮卡还未向托尼揭示他的身份便不堪托尼的愚钝生气地离开了。

在对病员身份的调查中,托尼逐渐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

初步调查的结果让独善其身的托尼学会了换位思考。

确认了社区里的残障青年艾德里安是自己曾经的好友——天才青年艾德里安的儿子后,托尼开始理解维罗妮卡对自己的不友好,想象一生未婚的她拉扯一个残障小孩的难处:“事实上,她答应白天抽时间见我,我就已经很幸运了。

”[1](P179)悔恨中,托尼还想到自己对罗布森的冷漠,对素未谋面却被自己说三道四调侃的罗布森女友也产生了道歉的想法[1](P181)。

与艾德里安的见面让托尼对他人的遭遇表现出更多的同理心。

托尼心态的改变也触发了他对自己过往言行的愧疚。

利科认为,要想承担责任,就必须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3](P461)。

当托尼在酒吧中被护士告知残障青年艾德里安是维罗妮卡的弟弟时,他惊得说不出话。

在离开之际,因为自己钻牛角尖式的责问而心感不安的托尼留给酒保双倍的小费,为自己的固执给他造成麻烦而表示歉意。

当托尼走出自我中心的禁锢,学会在意他人的感受时,他便萌发了一种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强烈愿望。

托尼的求真之旅让他理解了人类行为的不可逆,也为他走向终章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悔恨。

托尼也许永远不会得到艾德里安和维罗妮卡一家的原谅,但他已经能够正视曾经的自我,勇敢修正自己记忆中的偏见。

虽然他已进入垂暮之年,但坦诚地承担责任可以让他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与周围的世界和解,在一种释然状态中度过余生。

结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渐渐淡忘过去。

有时,偏颇的记
忆也会试图混入其中。

这就是为什么托尼一直把自己看作“受害者”,认为艾德里安和维罗妮卡背叛了自己。

心理创伤和性格缺陷也导致托尼长期受困于失真的记忆。

然而,真实的回忆而非行动的一再重复可以使现在与过去和解[3](P79)。

面对新的证据,托尼用不同的眼光审视了自己在艾德里安自杀事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使多年来鲜有变化的记忆走入了不同的轨道。

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托尼修正了部分的记忆,正视了自己的责任。

通过托尼的自传式叙述,后现代主义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为读者展现了记忆对认知、身份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

在《终结的感觉》这部小说中,托尼通过不断地回溯过去,坦诚地面对自己,最终达成了与过去的和解。

在不断修正记忆的过程中,他不仅对自我有了不同的认识,而且学会以更负责任的态度面对他人。

参考文献:
[1]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M].郭国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181.
[2]Edmund Husserl.On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1893–1917)[M].Berlin: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12:5.
[3]Paul Ricoeur.Memory,History,Forgetting[M].Chicago: Chicago U P,2004:21-461.
[4]Dóra Vecsernyés.With His Watch on the Inside of the Wrist: Time in Julian Barness The Sense of an Ending[C]//Eszter Tory. Janina Vesztergom.Stunned into Uncertainty:Essays on Julian Barness Fiction.Budapest:Eötvös Loránd U P,2014.29-40. [5]Frank Kermode.The Sense of an End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Fiction with a New Epilogue[M].Oxford:Oxford U P,2000: 173.
[6]Jean-Paul Sartre.The Psychology of Imagination[M].New York:Citadel,1965:179.
[7]Cathy Caruth.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 and the Possibility of History[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 P,2016:3.
[8]Sigmund Freud.The Penguin Freud Reader[M].London: Penguin Books,2006:505.
[9]Allan Megill.History,Memory,Identity[J].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1998(3).
[责任编辑王占峰]
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