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外阴溃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外阴溃疡
中医:阴蚀,阴疮。

女性生殖器官炎症
急性外阴溃疡属外阴良性溃疡,为非接触传染性。

多表现为发病急剧,局部症状明显,在大小阴唇内侧出现破溃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以妇女阴户肿痛,甚至化脓破溃,或阴户侧出现肿块如蚕茧状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

关于发病原因,以往根据在溃疡分泌物中发现粗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而认为本病是由粗大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独立性疾病。

现多认为本病可能是白塞氏病、结节性红斑或生殖器疱疹的一种特殊类型。

通常发生于青中年妇女,以身体虚弱的年轻女性为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七情太过,饮食失节,伤及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或感受邪毒下注阴器所致。

多因热毒侵yin,或寒邪凝结等所致。

中医诊断
阴蚀、阴疮的主要证状为外阴部红肿,疼痛及溃烂。

临证时应首先辨其发病的新久、病变深浅、气血亏耗的程度,邪实者当先祛邪,正虚者必扶正气。

对于正虚邪久恋不去者,则宜注意补正托里排毒。

另外还应与阴痒、带下等病相鉴别。

1、肝经湿热
主证:起病急剧,外阴焮红肿胀,灼热疼痛,溃烂成疮,脓水黄稠量多,伴畏寒发热,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肝郁化火或外感邪毒,炼液为痰,湿痰下注阴器则起病急剧,外阴焮红肿胀,灼热疼痛;湿痰浸渍外阴皮肤则溃烂成疮.肉腐为脓,脓水黄稠量多;邪正相争则畏寒发热;肝经郁火症见日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经湿热之见证。

2、脾虚湿盛
主证:阴部肿胀,溃疡多个,痒痛兼作,病程进展较慢,带下量多腥臭,口干不欲饮,胸腔闷胀,四肢倦怠。

舌红,苔白腻微黄,脉
滑数。

分析:脾虚生湿、复感邪毒、湿从热化,湿热内蕴,下注阴器,浸渍皮肤见阴部肿胀,溃疡多个,痒痛兼作;湿邪缠绵病程慢;脾失健运则胸腔闷胀,口干不多饮,带下量多腥臭;脾主四肢,脾虚四肢倦怠。

舌红、苔白腻稍黄,脉滑数皆为脾虚湿热内蕴之象。

3.肝肾亏虚
主证:病程较久,外阴溃烂多处不易愈合,疮面色暗、上覆灰黄或青黑脓苔,脓水清稀溃疡如虫蚀状,疼痛难忍、夜间尤甚,伴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腰酸膝软。

舌淡,苔光剥,脉细数。

分析;阴疮日久正气不足,肝肾亏损不能托里生肌,见溃烂多处不易愈合;气血失常脓水清稀,疮面色暗,上覆灰黑脓苔;邪入阴分故夜间疼痛难忍、心烦失眠。

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舌淡、苔光剥、脉细数,皆为肝肾亏虚之征象。

西医诊断标准病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
1.外阴溃疡表现的数目、程度、大小可多样,或有其他感染征。

2.外阴红肿、疼痛明显。

3.发病急剧,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辅助检查:溃疡表面分泌物中可查到粗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557)
一般可有外阴的非特异性炎症,或可能有外阴的其他感染,如为白塞氏病,多有口腔及眼部的病变。

症状体征
1.外阴局部溃疡:可发生于外阴的各部位,但以大小阴唇内侧最为常见,溃疡的数目及程度各异,多可数个,少可仅有一个,大可成片,甚至造成小阴唇缺损,溃疡可能很深,表面附有脓苔及污秽的分泌物;小者可能仅有粟粒大小,病变很轻。

2.外阴红肿疼痛:其红肿的程度因人而异,均可伴有外阴疼痛、有时疼痛较为剧烈。

①非特异性外阴炎:由于异常白带、经血、尿、粪、摩擦等刺激,外阴发炎、充血、水肿,伴瘙痒、灼热感。

常为混
合性细菌感染。

溃疡多发生于搔抓后,表浅周围有明显炎症,疼痛剧烈。

②外阴疱疹:由单纯性疱疹病毒Ⅱ型引起。

开始时,因病毒血症而发热、乏力。

疱疹零散或成群出现,破裂后,即形成大小不一的浅溃疡,且可累及尿道、阴道和宫颈。

外阴痛、尿痛剧烈,常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溃疡在1—3周内可自行愈合,但易复发。

3.全身症状:一般多伴有发热、乏力,如为白塞氏病,可见有口、眼部病变,及其皮肤红斑等表现。

临床分为三种类型:①粟粒型:溃疡面较小如针头至粟粒大,但数目较多,易愈合,症状轻。

②下疳型:此型较常见,症状较轻,病程长,无明显全身症状,溃疡较浅,进展较慢,数目不定,大小不等,深浅不一,边缘不正,基底柔软有灰白分泌物,多易复发。

③坏疽型:多先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无力等,外阴病损红肿明显,溃疡深呈圆形或卵圆型,数目少,边缘不正,有穿凿现象,局部疼痛明显,或可见溃疡表面附着脓液。

西医鉴别诊断
1.外阴结核:发病罕见,多由其他部位结核所继发,多见于阴唇及阴道前庭粘膜,病变缓慢,基底不平,表面见有干酪样物,少疼痛但受刺激有剧痛,难以愈合,易扩展。

2.外阴癌:多发生于阴唇、阴蒂及后联合,多由小的病变(如丘疹样变)逐渐加重,或伴有外阴白色病变,取活组织病理可证实。

3、外阴炎:主要表现为外阴部充血,瘙痒,可有抓痕。

严重者合并感染,也能出现溃疡,但发病过程较为缓慢。

中医类证鉴别
1.女阴湿疹:以大小阴唇皮肤潮红、瘙痒难忍,一般无蚕茧状肿块为特征,且多见于过敏体质或有糖尿病史者。

2.胯腹痈、悬痈等:生于胯腹部或会阴穴等处,病势急,红肿痛热明显,易脓、易溃、易敛。

3.狐惑:除外阴蚀烂外,并有口咽、眼部溃烂,目赤如鸠眼等症。

4.外阴癌:常有阴燥病损,病灶区出丘疹、溃疡,或如莱花样,易出血,边缘不规则,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西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主要应注意改善全身症状,控制感染及局部用药治疗,因本病发生的确切原因不明,白塞氏病所引发的外阴溃疡占一定比例,有学者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患,临床上应用强地松等激素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一、全身治疗
可以充分补液多饮水。

对病情急剧、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如合并其他感染应加用抗生素,如青霉素800万U,日一次静脉滴注;另外菌必治、淋必治对合并有淋病或梅毒感染者有效。

对白塞氏病宜加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给氢化可的松100mg,日一次静脉滴注,或强地松 5mg,日2次口服。

二、局部治疗
1、保持外阴局部清洁干燥,可给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擦干后穿柔软的棉内裤以避免剧烈摩擦。

2、以红霉素软膏或1~2%硝酸银软膏外涂。

中医治疗
本病治疗,多以疏肝解郁,清热除湿之法为主。

如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伤及气血则以补虚扶正为先。

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辅以外治立法。

内外兼治,加快清除邪毒及湿热使其速愈。

一、辨证选方
1.肝经湿热治法:清肝泻热,利湿化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20g,柴胡15g,生地15g,山栀15g,车前子15g,泽泻15g,黄柏 15g,本通 10g,大贝 20g,薏苡仁30g,甘草 10g。

如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加土茯苓20g,虎杖15g;发热加石膏30g,知母15g;外阴肿痛甚者加公英20g,地丁20g,没药15g。

2.脾虚湿盛治法:健脾清热利湿。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萆薢15g,薏苡仁30g,黄柏15g。

茯苓20g,泽泻15g,丹皮15g,滑石10g,木通10g,甘草10g。

纳呆便溏加砂仁15g,白术15g。

3.肝肾亏虚治法;滋养肝肾.清化湿热。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15g,黄柏15g,山萸肉15g,山药20g,茯苓20g,丹皮15g,生地20g,泽泻15g,薏苡仁20g,败酱草20g。

低热尿痛加山栀15g,公英20g;腰酸膝软加菟丝子15g,枸杞子20g;溃疡日久不愈加生黄芪50g、白蔹15g;疼甚加没药15g,元胡20g。

二、专方验方
1.青黛散:将青黛20g。

研极细末,喷撒在溃疡面上。

日2~3次。

7天为1疗程。

2.珍珠散:珍珠、青黛、雄黄各3g,黄柏9g,儿茶 6g,冰片 0.03g。

共研细末外搽用。

三、其它疗法
(一)外敷法黄连青黛散(黄连、黄柏、青黛各15g,元明粉1.5g,冰片 0.6g。

共研细末)撒于溃疡面。

(二)外洗法外阴熏洗坐浴;紫草、黄连、黄柏、苦参、马齿苋各30g. 煎汤熏洗外阴。

局部涂敷2%甲紫、0.5%新霉素软膏或金霉素软膏。

渗出液多时,可在外用软膏内加肾上腺皮质激素。

中药青黛散局部应用效显。

其他性质的外阴溃疡根据病因治疗。

中药
1.龙胆泻肝丸: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主治肝胆湿热下注所引起的疾患。

适用于急性外阴溃疡初期,里热炽盛,外阴溃烂,并有口苦咽干者。

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2、冰硼散: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患。

也可用于外阴溃疡初起,阴部红肿、疼痛。

以散适量点涂有疡面,每日可数次。

3、锡类散: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之功。

常用于口腔炎,口腔溃疡、唇舌肿痛、咽喉红肿或糜烂等症。

适用于外阴溃疡。

取散适量外涂于疮面,亦可与冰硼散交替使用。

4、西瓜霜:具有消肿止痛之功。

适用于急性外阴溃疡、红肿疼痛较重,甚至病面深有穿掘现象的重症,尤其对有脓疡形成者,疗效更
佳。

针灸
穴位:少冲、足三里、三阴交、血海。

手法:平补平泻,每次留针10~15分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外科正宗》阴疮论第四十六中说:“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所致”。

可见古人对此病早有认识。

本病以阴部焮红肿胀,溃疡、痒痛兼作为特点。

阴疮
病理病因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下注,蕴结成毒,或因正气虚弱,寒湿凝结而成。

一、湿热
下焦感受湿热之邪,或郁怒伤肝,肝郁化热,肝气犯脾,脾虚湿盛,湿热下注,蕴结成毒,腐肉为脓,而成阴疮。

二、寒湿
久居阴湿之地,或经期、产后冒雨涉水,寒湿凝滞,瘀血内停,气机不利,或痰浊内停,痰瘀交阻,肌肤失养,日久溃腐,而成阴疮。

症状体征
[诊断依据]
1.外阴部生疮,红肿、疼痛,边缘不清,甚至局部化脓溃烂,流黄臭水或血水淋漓不断。

2.或阴户侧出现肿块如蚕茧状,缠绵不消,甚至溃烂维愈,形体渐瘦,多伴午后低热,夜间盗汗。

治疗方法
注意卫生,勤换内裤,有外阴瘙痒,疼痛,溃烂者要及时就医,不可拖延导致病情恶化。

阴疮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首先辨别阴阳。

红肿热痛,发热急骤,脓稠臭秽,或伴全身发热者,为湿热证属阳;肿块坚硬,皮色不变,日久不消,或溃后脓稀淋漓,形体虚羸者,为寒湿属阴。

其次要辨善恶。

溃疡症轻,毒浅,体健者,多属善候;疮疡溃腐,久不收敛,脓水淋漓,恶臭难闻者,多属热毒蕴瘀而气血衰败之恶候。

治疗原则,应按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湿者化之、坚者削之、虚者补之、下陷者托之的原则处理,常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

一、湿热型
主要证候:阴部生疮,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流脓,粘稠臭秽,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身热心烦,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下焦湿热,气血凝滞,蕴结成毒,腐肉成脓,故阴部生疮,红肿热痛,溃腐流脓,粘稠臭秽;湿热熏蒸,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热毒内蕴,则心烦身热,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湿热邪毒之征。

治疗法则:泻肝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举例:龙胆泻肝汤加土茯苓、蒲公英。

若热毒壅盛者,症见发热不退,渴喜冷饮,溃脓臭秽,治宜清热解毒,化瘀除湿,方用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当归尾、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甘草节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白芷、防风散风祛湿;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消肿;穿山甲、皂角刺活血软坚散结;陈皮、贝母理气化痰;天花粉养阴清热;甘草解毒和中。

若疮久不愈,正气不足,邪毒内陷者,宜扶正托毒,方用补中益气汤。

著日久伤阴者,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方:百合、生地黄)。

二、寒湿型
主要证候:阴疮坚硬,皮色不变,或有疼痛,溃后脓水淋漓,神疲倦怠,食少纳呆,舌淡,苔白腻,脉细弱。

证候分析:寒湿凝滞,痰瘀交阻,肌肤失养,故阴疮坚硬,皮色不变,或有疼痛,溃后脓水淋漓;寒湿凝滞,脾阳不振,故神疲倦怠,
食少纳呆。

舌淡,苔白腻,脉细弱,为寒湿凝滞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化湿,活血散结。

方药举例:阳和汤(《外科全生集》)加苍术、茯苓、莪术、皂角刺。

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黄、甘草、白芥子
方中熟地、鹿角胶补精血而助阳;姜炭、肉桂温经通脉;麻黄、白芥子通阳散滞消疮;莪术、皂角刺行气活血散结;苍术、茯苓燥湿利水以化浊;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

若正虚邪盛者,症见疮久不敛,心悸气短,治宜托里消毒,方用托里消毒散《女科正宗》),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茯苓、当归、白芍、川芎、银花、白芷、皂角刺、桔梗方中参、术、芪、草补气助阳;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银花、白芷、皂角刺解毒消肿以排脓;黄芪、桔梗外提托毒。

饮食保健
适宜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小米、大麦、绿豆、小麦、黑豆、黄豆及其制品。

2、肉蛋奶的选择:鸭肉、兔肉、牡蛎、蟹、蚌、海蜇、蛇肉、甲鱼、鸡蛋、牛奶等。

3、蔬菜的选择:芹菜、绿豆芽、菠菜、油菜、黄花菜、生菜、丝瓜、黄瓜、芦笋、百合、荸荠、番茄、苜蓿、葫芦、苦瓜、莲藕等。

4、水果的选择:梨、枇杷、柿子、香蕉、荸荠、西瓜、柚子、柑、橘、橙子、甜瓜、罗汉果、杨桃、芒果、草莓等。

饮食禁忌忌食辛辣燥热的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忌烟、酒;如患热毒病症应忌食发物。

一日参考膳食早餐:绿豆、小米、面粉、萝卜,如:绿豆粥、花卷、醋萝卜;午餐:猪瘦肉、芹菜、豌豆苗、丝瓜、大米,如:肉丝炒芹菜、清炒豌豆苗、丝瓜鸡蛋汤、米饭;加餐:水果;晚餐:绿豆芽、白菜、豆腐干、面粉,如:凉拌绿豆芽、白菜豆腐干、面条;日间可饮用金银花、菊花、蒲公英茶。

清热解毒方:清热解毒方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毒、温毒、瘟疫之证。

常见烦燥狂乱,头面红肿、痈肿疮毒等证。

多由连翘、
双花、地丁、公英、板兰根、黄连、黄柏等清热解毒药为主组成方剂。

常用方如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5克紫花天葵6克用法:水煎加烧酒一、二匙和服。

药渣可捣烂敷患部。

功能;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各种疔毒、痈疮疖肿。

症见局部红肿、或发热、舌红、脉数者。

方解:本方是治疗疔毒、痈疮的方剂。

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主药;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为治疔毒要药,亦通用于痈疮肿毒;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均为辅佐药。

各药合用,其清热解毒之力甚强,或加酒少量以助药势,可加强消散疔疮作用。

阴疮
妇女前阴部发生肿痛,继而化脓、溃疡;或前阴一侧突然肿胀疼痛,继而成块坚硬,形如蚕茧者称为“阴疮”。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热毒侵染,或寒凝痰阻而致。

一、热毒侵染经行产后,下阴不洁,或前阴破损,热毒侵染;或肝郁脾虚,脾虚生湿,肝郁化火,湿热蕴毒,流注下焦,与血气相搏,发而为病。

二、寒凝痰阻素体阳虚,内寒偏盛,气血不畅,寒邪与痰湿凝结前阴;或寒邪侵袭,气血凝滞,邪气不得外达,内陷肌肉发而为病。

【辨证施治】
本病临床有寒热之。

热者,又可分为初期、酿脓期和溃后期。

但热者总以发病急骤,红肿热痛,黄水淋漓,或伴全身发热为特征;寒者,则以肿块坚硬,不痛不痒,日久不消,身体羸瘦为特征。

一、热毒侵染
㈠初期
「主证」阴部一侧或两侧突然肿胀,或疼痛,行动艰难,继而结肿处突起,形如蚕茧,不易消退,伴见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邪毒侵染,正邪交争。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散结。

「方药」龙胆泻肝汤(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生甘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乳香没药赤芍丹皮本方为龙胆泻肝汤去柴胡,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乳香、没药、赤芍、丹皮。

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燥湿;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生甘草清热解毒;泽泻、木通、车前子利水渗湿;当归养血活血;生地凉血养阴;赤芍、丹皮凉血活血;乳香、没药活血散结。

若便秘较甚者,加大黄。

㈡酿脓期
「主证」初期不治,三至五天即可化脓,并易向大阴唇内侧粘膜处溃破,形成脓时,肿块大如鸡卵,疼痛剧烈,拒按,按之有波动感,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热毒瘀结,血腐肉败。

「治法」清热妥毒,化瘀消痛。

「方药」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味。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归尾甘草皂角剌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银花陈皮蒲公英连翘黄连
本方为仙方活命饮加蒲公英、连翘、黄连。

方中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连、甘草清热解毒;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化瘀;皂角剌、穿山甲削坚透脓;白芷、贝母、防风、天花粉排脓消肿;陈皮疏理乞机。

若便秘较甚者,加槟榔、大黄;若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可用透脓散(《医学心语》)治之。

生黄芪皂角剌白芷川苇牛蒡子穿山甲银花当归
方中生黄芪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削坚透脓;白芷排脓消肿;牛蒡子宣透散结;银花清热解毒。

㈢溃后期
「主证」脓溃之后,诸证具减。

此时一般不需内治,只用外治即可。

但若疮口日久不愈,伴见一组气虚⑴和血虚⑵之症者,仍需内治。

「病机」气血亏虚,余毒残留。

「治法」益气养血,清解余毒。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白芍川芎人参当归黄芪蒲公英银花
本方为圣愈汤加蒲公英、银花。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生肌;熟地、白芍、当归补养阴血;川芎活血行瘀;蒲公英、银花清解余毒。

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养血,生肌敛口之功。

二、寒凝痰阻
「主证」前阴肿块坚硬,经久不消,皮色不变,肿痛不甚;或终至溃烂,脓水清稀,疮口日久不敛,神疲体倦,心悸烦躁,食欲欠佳。

舌淡嫩,苔淡黄腻,脉细弱无力。

「病机」寒凝痰滞,气血亏虚。

「治法」
㈠对肿胀结块,经久不消,皮色不变,疼痛不甚者,治宜温经散寒,化痰养荣。

「方药」阳和汤与小金丹并用或交替使用。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
方中熟地滋补营血;鹿角胶助阳养血;姜炭、肉桂温经散寒;麻黄通阳达表;白芥子祛痰;生基草解毒和中。

诸药合用,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养荣之功。

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白胶香制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乳香没药归身麝香墨炭
本方为临床常用中成药。

方中草乌温经散寒;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当归补血活血;地龙通络;白胶香调气血,消痈疽;木
鳖祛痰结,消结肿;墨炭消肿化痰;麝香走窜通络,散结开壅。

诸药合用,具有散寒通络,消痰化瘀之功。

㈡对于终至溃烂,脓水清稀,疮口日久不敛者,治宜益气养血,托毒外出。

「方药」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人参川芎白芍白术黄芪当归银花茯苓白芷甘草皂确刺桔梗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生肌;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黄芪托毒排脓;桔梗、白芷排脓消肿;银花、皂角刺解毒消肿。

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血,托毒外出之功。

【外治法】
㈠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
天花粉120克,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90克,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24克。

上药共为细末,用酒或香油调敷。

适用于初期阳证。

㈡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白芷15克,甘草36克,归身60克,血竭、轻粉各12克,白蜡6克,紫草6克,麻油500克。

先将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内浸三日,置锅内熬煎微色,过滤去渣,将油复入锅内煎滚开,入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化开。

用茶杯四个,预放凉水中。

将膏分作四份,倒入茶杯内,候片刻,放入轻粉,每杯3克,搅匀即成。

将膏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

适用于溃脓之后。

㈢生肌散(经验方)
炙象皮、煅龙骨、赤石脂、血竭、制乳香、制没药,儿茶各30克,冰片10克。

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撒敷疮面,每日换药一次。

适用于溃脓之后,久不收口。

㈣二宝丹(经验方)
煅石膏8克,红升丹2克。

共研细末。

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敷于药在线,插入疮口。

外盖膏药,每日换药一次。

适用于溃脓之后,脓流不畅,腐肉不化。

㈤蛋黄油(经验方)
用鸡蛋四、五只,煮熟,剥去外壳,去蛋白留蛋黄,放入小锅在火上熬,用小勺压碎,不停的拌炒,蛋黄末由黄而焦黑,最后出油,连渣倒入瓷杯中,滤出蛋黄油,冷却后装瓶务用。

用时取油少许,滴入瘘孔内。

如瘘孔较大,可用蛋黄油浸软纱布塞入;瘘孔较深,可用注射器装上粗针头轻轻注入,每日二次,十五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反复出脓,已成瘘管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