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宴会隐喻批评性解读-最新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宴会隐喻批评性解读
一引言
作为爵士时代桂冠诗人F?S?菲茨杰拉德的巅峰之作,《了不起的盖茨比》堪称一部纸醉金迷表象下饱含韵味的美国悲剧,是在绚烂与孤寂间对美国梦的拷问。
能在如此有限的篇幅内生动地再现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众生相以及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对隐喻的娴熟运用。
关于作家,乌斯比曾指出,“菲茨杰拉德文笔朴实而优美,尤其擅长创造鲜明的文学隐喻。
”(乌斯比,1985)除了广为评论家们分析的颜色隐喻、大河隐喻等杰出隐喻,盖茨比家频繁举办的宴会狂欢这一隐喻也对主题的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采用Charteris Black 提出的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分析宴会隐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并阐述其对当今时代读者的深远影响。
二批评性隐喻分析理论
作为当今语言学领域发展迅速的两个流派,认知语言学和批评性语篇分析在理论构建和应用分析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虽然认知语言学在探讨概念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心理空间建构等,但是对语篇与所处的社会语境之间关联的关注度依然有所欠缺。
而缺少对人类思维关注使主流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存在一定缺陷。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代表学者Van Dijk指出,在话语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不能或不需要建立直接关系,但两者之间总是由个人认知
和社会认知起着媒介的作用。
可见,认知语言学可以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研究提供适宜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
综上,将两个流派融合,建立新的批评认知语言学是势在必行的,而这也是近期内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
批评性隐喻分析理论正是在这一趋势下提出的。
隐喻在将世界概念化时具备很强的评价性,常常传达语言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领军人物Van Dijk、Stockwell、Halloran和Wodak都曾指出批评语篇分析和认知隐喻理论可以互补和融合。
2004年,Charteris-Black提出批评性隐喻分析这一概念,从语篇和社会语境层面阐释隐喻,揭露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
参照Fairclough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三维分析模式,Charteris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的三个步骤,即:语篇层面的隐喻识别;话语层面的隐喻描述;社会层面的隐喻阐释。
三隐喻分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充斥着连绵不断的宴会,彻夜不息的音乐,聚会上的男男女女尽情地放纵自己,像飞蛾一般穿梭于欢歌笑语、美酒佳肴和繁星夜空中,个个酩酊大醉,丑态百出,俨然中世纪嘉年华庆典。
下文将从聚会这一隐喻入手,分析叙事背后隐藏的社会现实,揭示其反映的美国梦幻灭的主题。
1 隐喻识别与描述
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将大量笔墨倾注在宴会狂欢的描写中,这使整部作品蕴含着很强的狂欢化特征。
狂欢化理论是由前
苏联著名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
这一思想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狂欢节。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狂欢节一到,一切劳作均告停息,一片狂欢节气氛笼罩于世,奴隶可与主人同席共饮,自由交谈。
可见,只有在狂欢节期间,所有人才能享有一时的平等,没有任何等级之分。
在狂欢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这种关系同非狂欢式生活中强大的社会等级关系恰恰相反。
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在非狂欢式生活里完全左右着人们一切的种种等级地位(阶层、官衔、年龄、财产状况)中解放出来,另外,狂欢节上还有著名的加冕和脱冕仪式,人民伪装成王公大臣、富裕商人等角色,然后从奴隶和小丑中选出一个狂欢国王。
接下来便是戏谑地给假国王加冕和脱冕。
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的核心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
狂欢式里所有的象征物无不如此,它们总是在自身中包孕着否定的(死亡的)前景,或者相反。
诞生孕育着死亡,死亡孕育着新的诞生。
根据隐喻源域和目的域的相似性,小说中宴会隐喻的对应关系如下:
宴会――狂欢节;客人――狂欢众人;盖茨比――狂欢国王;盖茨比被众人拥戴――加冕;盖茨比被众人冷落抛弃――脱冕;汽车――受冕象征物。
盖茨比家频繁举办的聚会喧闹无比,豪华炫丽,颇像古希腊
罗马时期的狂欢节。
而为了满足人们需求,创造狂欢的效果,盖茨比提供了极为奢侈的物质世界:小汽艇、滑水板、私人海滩、跳台等等,恰如狂欢节前的精心准备。
宴会上形形色色的客人,则对应狂欢节上的奴隶、小丑等众人。
同狂欢节相同的是,在盖茨比的聚会上,社会各阶层的人在香槟和音乐的刺激下恣情享乐,毫无遮掩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无遗。
在这歌舞升平中,人性中贪婪、虚伪等弱点以及当时人们精神上的异常空虚被揭露得淋漓尽致,而且是以一种诙谑、戏笑的方式表现出来。
盖茨比本人可以映射到狂欢节上被众人推选出来的狂欢国王,将接受加冕和脱冕。
参加宴会的客人无不艳羡盖茨比的英俊和富裕,都以能参加宴会为荣。
宴会的主人盖茨比便成了被加冕的狂欢之王。
然而,毫无疑问,盖茨比并不是真正的国王,他似乎无法完全投入到宴会上的欢歌笑语中,无法在香槟和美女中间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股突然的空虚此刻好像从那些窗户和巨大的门里流出来,使主人的形象处于完全的孤立之中……”(菲茨杰拉德,2011)况且人们对他的拥戴也仅仅限于宴会上。
当宴会结束时,众人离去,空留一地悲凉。
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最后一次聚会上,汤姆一层一层地扒下盖茨比的帝王服饰,将盖茨比打倒在地:“你是迈耶沃尔夫山姆的那帮狐群狗党里的货色。
”(菲茨杰拉德,2011)
可见,盖茨比是一个具有矛盾性的狂欢式人物,其人物塑造
折射出狂欢世界中诞生与死亡、加冕与脱冕的二元对立,暗示盖茨比的美国梦终将破灭。
而这一切正是作家矛盾心理的艺术再现。
艺术思维的狂欢化也可以说是狂欢式中加冕脱冕结构向作家创作心理的内投,它使作家对边缘性情境、对具有无穷生发性的瞬间有一种超出常人的敏感。
在聚会场景中多次出现的盖茨比的汽车,可以比作狂欢节上国王受冕的象征物。
在加冕仪式中,礼仪本身的各方面也好,递给受冕者的权力象征物也好,受冕者加身的服饰也好,都具备两重性,获得了令人发笑的相对性,几乎成了一些道具。
同样道理,小说中的汽车也是集诞生与死亡与一体的矛盾体。
汽车是盖茨比财富和荣誉的象征,正像国王头顶上的王冠。
但与此同时,汽车的舒适和奢侈背后也暗含着为危险。
小说结尾处,一场车祸成为结束盖茨比生命的直接导火索。
这里汽车不再是国王的王冠,而是通向死亡的符咒。
自从诞生之日起,汽车一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
汽车在代表着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同时,又载着勇于冒险的人们快速前进、自由驰骋,这神似人们追求美国梦的历程。
美国梦中蕴含的诸多元素除了对物质的拥有、安全感外,还包括冒险的勇气和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
小说中,作家将美国梦同汽车这一隐喻融合在一起,其笔锋直指当时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实现目标的方式。
相应地,车祸寓意人们对屈服于诱惑付出的惨重代价,梦想的破灭。
2 社会层面的隐喻阐释
小说作者菲茨杰拉德通过描述夜夜笙歌的宴会,揭示出美国
梦死亡和幻灭的主题。
盖茨比经历了从国王到小丑角色的转换,被人们无情地脱冕,主要原因在于他的狂欢广场是搭建在20年代美国社会空虚和衰败的基础上的。
小说出版于1925年,正好处于“咆哮的20年代”期间。
20世纪20年代这十年间,被称为“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美国士兵自欧战前线上归国拉开了这一时代的序幕,随后是爵士乐为代表的新艺术的诞生,崭新而自信的现代女性面孔的出现;尽管最后一场1929年的大灾变宣告了它的终结,但此一时期内无数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创造,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民众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以及生活方式翻天覆地的彻变至今也令人难以忘怀。
美国凭藉工业的批量生产化和社会上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而成长为世界第一经
济强国。
有历史学家说,当时美国人们幸福地沐浴在繁荣的金色光芒之中,享受着技术革命、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带来的经济和文化成果,生活中增添了前所未有的电器、汽车、电话、广播和电影。
然而,过度繁荣和大肆挥霍的背后隐藏着危机。
原本的社会稳定之美国梦往往被大众简单化或庸俗化理解。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一样,盖茨比的梦建立于一种荒谬的假设,即拥有物质财富与幸福、和谐和美好同义。
菲茨杰拉德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一心追求财富、权力和其他所渴望的东西时,梦想就会被腐蚀,最终会破灭。
最终,先前所有的奢华和炫丽都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中灰飞烟灭。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霍无度的时代,也是一个令人嘲讽的时代。
同时,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与喧闹不止,有加冕和脱冕仪式的狂欢节是何其相似。
四意识形态建构
批评语言学家们有关社会建构或身份建构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提出的主体建构思想的影响。
他以意识形态与主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其理论体系建立的支点,提出意识形态不只呈现为一种意识现象的物质存在,而且呈现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建构和改造主体的方式,并与主体结成了一种召唤与被召唤,质询与应答的关系。
但是,这种召唤并非简单的单向刺激―接受的反应过程,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
这也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从外部介入个体的过程,而意识形态的建构很大程度上是在主体内部进行。
诸如身份建构的主体建构问题归根到底是对个体自我形象的确认过程,而意识形态是完成整个过程的媒介。
我国目前社会与美国20世纪20年代在很多地方有相像之处,所以小说中的奢华宴会和大行其道的享乐主义可以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共鸣。
很多人会把自己想象成盖茨比,同情其为实现梦想付出的非一般努力,理解其愿望无法真正实现的痛苦,悲哀其最后梦想破灭乃至丧命的惨烈。
所以,整部小说会帮助读者形成理性的对待梦想的态度,避免对财富的过度追求,有着极强的批评现实意义。
五结语
本文以批评隐喻分析为分析工具,解读了小说《了不起的盖
茨比》中频繁出现的宴会狂欢隐喻。
分析结果显示:作者通过使用盖茨比映射狂欢节上的国王以及盖茨比的经历映射狂欢国王
的加冕和脱冕,成功地揭示了被腐蚀的美国梦的幻灭主题。
同时,小说对当下的人们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意识形态建构研究”(1253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