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6金色的鱼钩课外阅读长征战役之巧渡金沙江北京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战役之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认定红军的目的既不在贵阳,也不在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他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

就在红军进抵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未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绕圈子,时东时西,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是红军已经毁船封江,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难忘的小学生活》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综合性学习:根据课本提供的活动建议,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在回忆的基础上,用各种语文形式,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永久珍藏。

“回忆往事”板块可以以制作“成长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

为了制作好“成长纪念册”,我们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成长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成功之处:
一、情谊升华。

《依依惜别》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

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的话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二、手法应用。

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

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

然后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

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

希望能给孩子们能受用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虽情感真挚,但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语言质朴单调。

个性化不够突出。

改进措施:在课前应有大量的时间收集素材做好准备,活动开始之初进行情境铺垫,给予较长的时间来组织和参与活动效果更好。

尤其,可以进行分组合作、扬长避短,可以事半功倍。

16、鲁滨孙漂流记
第周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

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

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

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

开国大典
3。

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

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 zhèng )宾客(bīn )擎着(qíng)诞生(dàn)
电钮(niǔ) 瞻仰(zhān)聂(nie)荣臻(zhē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举。

〖puxuewang。

com〗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

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段(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①(5一7节)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

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

③(10节)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三段(1l-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

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

第四段(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3。

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

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

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

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
─→群众游行
4。

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生:“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生:“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潮。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
(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

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2。

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3。

交流感悟。

生: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生:“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生:“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

教师相机点拨:“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不好。

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前: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教学反思:
1.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从而让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学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后来再现阅兵式盛况,会缩短学生感知与文字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激发自豪之情。

2。

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划,写批注;品析句子时,通过比较、朗读,体会并掌握作者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精读、个体读、集体朗读等形式多样化的读,不仅加深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够体会出文中的情,可谓一箭双雕
孙权劝学
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

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孙权劝学
一、朗读
要求:读通读顺读懂
方法:自由放声朗读,自己译读,同座译读,质疑解难
二、积累
要求:圈出并掌握引发关注并需要积累的词
方法:自己圈出,落实意义和用法,教师点拨强调
(以自行整理或统一练习的方式积累)
以下词需要强调:
实词:谓当涂涉猎见就过
虚词:以岂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称:卿孤孰
古今异义:博士往事
语气词:邪耳乎
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寻文中独特的“三"组合并作分析,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师示例,学生独立寻找,教师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组合有以下一些内容:
1。

三个段落示结构
根据情节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这就是事件的三个阶段,即: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三个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2。

三个人物证蒙学
穿插人物介绍:孙权、吕蒙、鲁肃
简析三个人物(孙权、鲁肃、蒙母)对吕蒙学习并成功的证明作用
孙权: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劝他读书,对吕蒙满是关心与厚望正因为有孙权的善于劝说,才有了吕蒙的“就学”及学有所成
鲁肃:鲁肃“与蒙论议",一句“非复吴下阿蒙!”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鲁肃地位高于吕蒙,且学识丰富,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蒙母:从情节的角度讲,文章的最后一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似乎多余,然而,细细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长了
鲁肃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通过他“拜蒙母”,看得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侧面衬托出吕蒙富有学识;更重要的是,这一情节传达出古代对读书的另一个角度的理解:一个人因为读书而有丰厚的学问,会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及威望这一情节深化了选文的中心在表现孙权劝学的效果和吕蒙学习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补笔
3.三句话语见形象
要求:体会文中人物的语气语调,感受说话人的心理
方法:以读促析,能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简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表现出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深切关心,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这一句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但又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尤其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读来让人感动
孙权是善劝的他对吕蒙既严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鲁肃是个忠厚长兄,这句话流露出他重视学问、善于欣赏他人、对年轻将领的亲切赞美之情
4。

三次态度现性格: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军务繁重来推脱,这里折射出吕蒙之前不读书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蒙乃始就学
在孙权的教育和指点之后,吕蒙无可推辞并知错能改,这是他实现自我转变的重要一环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可以看出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充满自信我们仿佛能听到他那坦诚豪爽的笑声
小结:
吕蒙的三次态度的作用:
(1)让文气有起伏;(2)丰满了人物形象;(3)三次态度就是事件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他成长的三个阶段(拒学就学成学);(4)比衬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个留白显详略
要求: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方法:说读结合、讨论交流
简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表达
(2)蒙乃始就学……
为什么不写他如何勤学?
(3)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除了以上的“三”,还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视如:
三个称呼表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三种语气传态度
人物语言,尤其是语言中流露出的语气语调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诵读
要求:读熟、读美
能够生动地读出人物的语气语调,通过朗读表现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读成诵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读;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读;全班背诵
五、总结
1。

文言文章学习的角度:积累词汇
2。

文学作品学习的角度:品析写人记事的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