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DeadPoetsSociety):至少他们站起来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亡诗社(DeadPoetsSociety):至少他们站起来了
(编者注:文中有剧透,文后有视频)
我从未想过这部片子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我也从未遇见过像基廷(Keating)一样特别的老师。

但看过电影后内心总有抑制不住的激动,就如同许知远在中说的那样:“电影中对于教育制度的有力抨击让所有的人都震惊了,我的血管里始终有奔腾不息的激动,那么多人都笼罩在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里,我们的心灵深处在不断接受着这种撞击……”或许正是因为影片所表达的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抑或是我们突然意识到了某些东西,一些能带来某些变化的东西。

影片中的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他强调一百年来始终坚持的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

陈腐的说教,压抑的氛围,老师父母强的束缚,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沮丧,但又是那么真实。

如今的学校越来越像一座工厂,学生们年轻而独特的心被整齐地安放在流水线上,被打造成一个又一个“令人满
意”的产品。

没有自由,没有理想,缺失自我,俨然成为上帝手中的发条橙。

而新老师的到来使这一切有了改观。

约翰·基廷也是毕业于这所地狱学校威尔顿,但他没有传统的呆板与扼杀人性,他喜爱诗歌,自称船长(captain),他打破常规,每一堂课都以幽默大胆的作风让学生对人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鼓励学生自己思考,CARPE DIEM (及时行乐),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寻找自己的声音……这些都让青春年少的学生们眼里出现异样的光芒,懦弱古板的托德、因循守旧的卡麦隆、痴心矛盾的奥佛史区、胆大重义的达顿、勤奋友善的尼尔……正一点点地发生变化,这些少年似乎寻找到自己行走的步调,不满与反抗表现得也愈来愈明显。

重建古诗人社(Dead Poets Society)毫无疑问是基廷老师感染下的表现,这个不受学校欢迎的社团成了少年们的精神圣地,The Dead Poets was dedicated to "sucking the marrow out of life"。

梭罗曾说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这些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正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古诗人社的成员轮流朗诵,欢声歌唱,生命在这里的得到了尽情地绽放,宛如奔向天堂。

I went to the woods 我步入丛林
because I wanted to live deliberately,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I wanted to live deep 我希望活得深刻
and suck out all the marrow of life, 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
and put to rout all that was not life,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and not when I had come to die,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这首诗被写在尼尔朗诵的诗集的扉页上,一个人能在年轻时清楚地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是多么大的快乐,在尼尔死后基廷老师看见这首
诗不禁潸然泪下。

尼尔热爱演戏,他试图挣脱父亲的束缚,毅然参与演出,出色的演出并没有改变父亲的看法,父亲打算让尼尔退学入军校无疑是葬送了他的前程,直至死前的最后一句话仍呢南道“我演的好,我演的真的很好”,或许尼尔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反抗,终不过是在父亲的操控下,唯有在梦中,才是真正自由的。

尼尔死了,死在一个飞雪凄冷的夜晚。

我本以为尼尔的死能改变些什么,但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威尔顿一如既往地那四大信条,在校方追查的威逼下,卡麦隆出卖了大家,死亡诗社被解散,基廷老师也被遣逐离校,而卡麦隆则做回了原来那个因循守旧的卡麦隆,继续奉承着传统古板的规则。

在这最后的高潮,基廷老师来教室拿他的私人物品,代课老师校长诺论厌烦地让他拿完东西后赶紧离开,就在基廷老师关门离去时,平时最胆小的托德站了起来,像老师教的那样,站上课桌上,含着泪大声呼喊:Oh ,captain ,my captain!接着大家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包含深情地向这位伟大的船长表达敬意,基廷带着微笑欣慰地道声谢谢离开了。

影片至此结束,响起的苏格兰风笛和鼓声,令人振奋,倘若没有最后学生们的爬上课桌该是多么大的悲剧,这一站温暖了基廷,感动了大家,我惊叹那些少年的勇气,基廷是胜利的,至少他们站起来了。

有人说,最后学生们站起来毫无意义,他们还是屈服了,向功利主义屈服了,尽管他们曾经反抗过,浪漫过,可是心中美好的期愿终不能实现,他们还得走别人设计好的路,统一步调,迷茫地前进。

可是啊,古诗人的诗是不会死去,这些少年们永远会记得CARPE DIEM ,他们会成为真正的上帝,而不是上帝手中的发条人。

我最爱剧中的查理·达顿,踢球时的呐喊“To indeed be a god! ”诗社中自称“努安达”,还有面对校方严查时的插科打诨、不屈不挠,都是在基廷老师春风化雨下显现的惊人勇气,达顿蜕变为神了。

相比《麦田里的守望着》里的霍尔顿,他有勇气保留自己的个性,却没有勇气选
择面对,而是消极避世,这些17岁的少年似乎显得更为勇敢,他们站起来了,这是多少积蓄的情绪爆发,一种无畏的反抗精神。

或许这一切都是青春的躁动,关在监狱似的城堡里需要些新鲜,诗歌给学生们带来了这种新鲜感,正如《放牛班的春天》里马修老师给孩子们带来音乐一样,基廷老师给学生门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们找到了发泄不满的途径。

我们同样是被关在“监狱”的孩子,到底是做托德还是卡麦隆,我想至少我们应该站起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或许,当这一切都过去,岁月抹平了年少的激情与共鸣,我们成为了父母、老师,也会像当年的父母老师热情地为他的孩子学生指明道路、传授在社会生存的种种技能,谁还会记得当初恍如梦中惊醒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无论是基廷老师还是马修老师,这些向往自由的灵魂导师勇敢地站了出来,给学生们注入的信念将使他们的生命超凡脱俗。

人们终将停止呼吸,倘若能留下些什么或在某人的生命里留下些什么,不至于从未活过。

“Oh ,captain,my captain!” 这何尝不是一种胜利,让船长的追随者有了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一齐走到尽头。

罗伯特·佛洛斯特说过,树林里两条岔路,我选择人走得比较少的那条路,那里有天壤之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