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重点高中高一提前招生考试 语文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重点高中高一提前招生考试
语文
满分:120分
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
确选项。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聒.噪(guō)害臊蜚.声海外(féi)郝郝扬扬
B.纨绔.(kuà)沾辱茕.茕孑立(qióng)矫揉造作
C.哂.笑(shěn)伎俩否.极泰来(pǐ)相形见绌
D.牛虻.(máng)肄业呱.呱落地(gū)信手粘来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们的党员干部绝大多数是立场坚定的,腐败分子只是其中的凤毛麟角
....。
B.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
C.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长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的质量
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
D.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
....的假酒案。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B. 昨日,记者从省国土部门获悉,我省已全面启动今年灾害防治。
C .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不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D. 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没有冬的肃穆,我们感受不到春的温柔妩媚;没有冬的单调,我们不会知道夏的轻盈多姿;没
有冬的真实,我们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
②我几乎爱上了冬天。
③虽然没有鲜花、绿草的点缀,但我还是由衷感谢造物主设计了冬。
④不为别的,只因为冬天有融融的炉火,有温暖的阳光,有漫天飘零的雪花。
⑤岁月更迭,四季交替。
A.②④①⑤③
B. ②④③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④⑤①②③
5.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不相同的一项()(2分)
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是,一双鞋也许不能走遍天下,但频繁换鞋子,走几步换一双,且不说付出的成本太大,光换鞋子这种折腾就势必影响赶路。
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不会频繁瞎折腾;一个脚踏实地的国家,不会动辄改弦易辙。
国家越自信,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就越有底气;认定方向,戮力同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中国梦便不遥远。
A.一个求真务实的人啊,请不要频繁瞎折腾了!
B.一个求真务实的人,怎么不会频繁瞎折腾?
C.一个求真务实的人,难道可以频繁瞎折腾?
D.一个求真务实的人,一定不要频繁瞎折腾!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本大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
(4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7.对这首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
禾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
”首抗疏⑥劾贯。
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
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
②格:搁置。
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
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
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
⑥抗疏:上书直言。
⑦宦寺:宦官。
⑧曹:辈,等。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或/指为生事 B.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C.言上/将用某人 D.留/以旌直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B.或.指为生事()
C.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每小题2分)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11.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
一种?请阐述理由。
(3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夜泊秦淮近酒家。
(2)年少万兜鍪,。
(3),灵旗空际看。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纷纷暮雪下辕门,。
(6),身世浮沉雨打萍。
(7)饿死真吾志。
(8)伤心秦汉经行处。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
(16分)
水稻生长在村庄
晓寒
⑴一切好像是突如其来的。
⑵我一大清早醒来,发现水稻已经攻占了村庄最后一处空旷。
它们早有预谋,没有刺探和迂回,从四面八方直接完成了包抄。
就像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等你发觉对方长驱直入,已经无力回天了。
⑶水稻统治村庄以后,取了个新名字,叫禾苗;一天之前,它们还是另一个名字,秧苗,一畦畦绿蒙蒙地浮在清水之中。
此刻,它们刚刚换了地盘,矮塌塌的,叶子稀稀拉拉,背着阳光打开,又窄又短,这一片和那一片之间预留着一截距离,水的光芒从那些缝隙里泛了出来,织就一条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的光带。
风一趟一趟地撒野,依然看不到想象中的堆涌过来的波浪。
它们始终捍卫着一种
近乎颓丧的姿势,仿佛稍一动弹,便是不可饶恕的僭越。
⑷只有我知道,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水稻的骨子里是执拗的。
它们争分夺秒地成长,十几天的时间,就像一把把雨伞砰砰地打开,彼此之间互相勾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浮起一蓬蓬绿烟,将田埂、土路、溪流悉数淹没。
它们把农人赶到路上、家里,把牛和羊驱赶到山头、河洲的蔓草荒烟。
农人乐于被如此驱赶,在土路上哼着粗俗的俚曲,狡黠在皱纹里蠕动;牛羊却不甘心自己的地盘被莫名其妙地占领,嚼着青草的间隙回头盯着水稻,长一声短一声地抗议着。
⑸稻花一直在寻找时机,它们等待得太久了,直到夜色最浓时才一声不吭地打开,细小,琐碎,挂满一身的粉尘,样子很像柳絮,但不曾像柳絮一样满世界地宣告自己的到来。
它们低着头,像犯了错的孩子,那一丝香气,也被牢牢地克制。
美丽、鲜艳、芬芳这些招摇的词语,不在它们的字典里。
除了真正的农人,没有人在意过它们。
⑹小时候我从稻花身边经过,也不会看上一眼,因为它们实在没有吸引我看一眼的欲望。
直到很久以后,我看到一张高像素拍摄放大后的稻花照片,一瞬间惊住了。
洁白的花苞成串地坠着,像圆润的珠子沿着直线的轨道脆生生地移动,汇集了梅花的素雅,栀子花的饱满,这般的无懈可击。
可是,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注意了这种安静之美?我们或许已经惯于被生活的浮华绚烂蒙蔽双眼,我们的审美,却已然远远落后于蚱蜢、蝴蝶、泥鳅、青蛙甚至是只在夜空出没的萤火虫。
它们不像我们自以为是,直接进入事物的本质,它们懂得稻花,安于其间,守候每一朵花的生死。
⑺稻花凋谢以后,水稻进入最美的年华。
安守内心,养精蓄锐,青涩,饱满,直到遍体黄透,完成生命的点睛之笔。
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忙着向阳光邀宠,在暧昧的阳光里搔首弄姿。
唯有水稻,拒绝了阳光的威势和诱惑,低眉垂首,把自己交给了土地。
⑻村庄里一草一木皆是风景,但没有哪一种风景能胜过水稻。
稻穗低垂,剑叶高举,如一阙唱入篱落的楚风,灵秀、质朴,是与生俱来的江南;苍凉、厚实,是对遥远中原的收罗与容纳。
⑼很多年后,我堕落成了村庄的过客,村庄却已非昔日的村庄。
炊烟、牛羊、犁铧、翻耕时农人的吆喝、打稻机的喧哗、刷着石灰盖着褐瓦的泥巴屋、软绵绵的富有弹性的土路,只能结伴走进泛滥的诗歌,成为诗人的工具。
诗人像驱赶牛羊一样,驱使着它们去解冻记忆,发掘哀愁。
⑽我很少做梦。
有一个晚上,我做梦了,梦见水稻在村庄里彻底消失,村庄空空荡荡,沦为一片荒芜,只剩乱鸦穿空、枯叶随风。
⑾母亲在世时经常说,梦是反的。
我认同母亲的话,我并不相信水稻有一天会在村庄里消失。
这样一种农作物,几千年前存在于阡陌,几千年后也必定会存在于村庄。
至少,它们将成为怀旧的标本,村庄的象征和救赎。
13.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水稻具有哪些特点?(3分)
14.第④段中,“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是指
;第⑥段中,“这种安静之类”是指。
(4分)
15.文章第③段不惜笔墨,描绘水稻“近乎颓丧”的姿势,有什么作用?(3分)
16.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3分)
17.纵观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
(14分)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
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
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
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
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
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
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
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
恒久的渗透。
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
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
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8.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
19.本文②③段,列举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 _ 这一中心论点。
(4分)
20.第⑤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21.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只需答出两点)(5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某班开展“走近兰州太平鼓”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6分)
(1)请阅读为专题板报准备的三则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材料一】相传,明朝大将徐达西征,久攻兰州城不下,使制造了3 尺长鼓,内藏兵器,趁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让军士扮作“社火”队员入城内,一举破城,赢得太平。
从此,百姓年年擂鼓闹喜,祈求太平,并把所擂之鼓称为"太平鼓"。
【材料二】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时,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
鼓、钹、锣齐响,如春雷滚滚,声声震天。
【材料三】在兰州本地的社火活动中,人们常常看到,太平鼓的鼓手走到哪里,鼓声和掌声就跟到哪里。
“打得好”“真带劲”的赞扬声和“再来一次”的呐喊声此起被伏。
更有外地来的游客感慨:“这场面,这气势,太震撼了,相机拍不出来,下次带家人一起来看!”
(2)下面是“兰州太平鼓”问卷调查表的内容,请用一句话表述你读到的信息。
(2 分)
23. 写作(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书里有许多大人物,文学、思想、艺术等等家。
在那么多人物中间,要找你们自己的亲人,找精神上的血统。
这是安身立命、成功成就的依托。
每个人的来龙去脉是不一样的,血统也不一样。
在你一生中,尤其是年轻时,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
找不到,一生茫然;找到后,用之不尽,“为有源头活水来”。
请以“我在书中找亲属”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答案
一、语文知识及其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
一个正确选项。
1.C(A项“蜚”的读音是fēi “郝郝扬扬”正确书写是“赫赫扬扬” B项“绔”的读音是kù“沾
辱”正确书写是“玷辱” D项“虻”的读音是“méng”“信手粘来”正确书写是“信手拈来”)
⒉D 3.A 4.B
5.B;解析B项是一个否定反问句,表肯定,句意与画线句相反。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本大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6-7题。
(4分)
6.B
7.D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12分)
8.C解析:首先要弄清句意:说皇上将任用某人。
“言”作谓语,后面是“言”的内容。
9.A. 松弛/放下;B. 有的人;C.根本/本来。
10.(1)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2)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啬头颅来报答陛下吗?
11.进谏方式:邹忌进谏时采用讽谏的方式;由小及大、由此及彼、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
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的讽喻。
陈禾采用的是直谏的方式。
开放题:赞成邹忌。
原因:采用委婉地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乐于接受。
赞成陈禾。
原因:陈禾的方式直接,让君主直接明了的知道自己的不足和过错。
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考中元符三年进士。
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
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
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和黄经臣一起执掌大权,御史中丞卢航跟他们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
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
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
”他没有接受给事中的任命,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
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
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
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
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让自己说完。
衣袖
被撕落,皇上说:“正言撕破我的衣服啦。
”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
”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了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表彰正直的大臣。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2.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
(1)烟笼寒水月笼沙(2)坐断东南战未休(3)毅魄归来日
(4)入则无法家拂士(5)风掣红旗冻不翻(6)山河破碎风飘絮
(7)梦中行采薇(8)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
(16分)
13.1、生命力顽强(执拗);2、谦逊、内敛;3、灵秀,质朴;4、苍凉、厚实;解析:本文以时间
为序,描写了水稻在各个阶段的生长、变化特点。
文章第4段、第6段和第8段中都有相关内容,可直接摘取来作为答案。
14.水稻始终捍卫着一种近乎颓丧的姿势洁白的花苞成串地附着,素雅,饱满。
解析:解答此题
的关键是联系语境。
“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出现在第4段的开头,可从第3段中寻找答案;
“这种安静之美”出现在第6段结尾,表明答案在该句前面的内容
15.欲扬先抑,与第4段写水稻骨子里的执拗形成对比,突出其生命力的顽强。
解析:本文第3段写
水稻“近乎颓丧”的姿势,第4段写水稻骨子里的执拗,二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作者意在欲扬先抑。
16(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稻花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张扬的品质;(2)将稻花同柳絮进行对比,描写了稻花细小、琐碎、挂满粉尘的外形特点,对比出稻花谦逊的品质。
解析:画线句中“寻找时机”“一声不吭”等词把稻花拟人化,表现了它们生命力旺盛而不张扬的特点;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将稻花与柳絮的样子、神韵进行比较,是为了表现稻花的外形和突出它们谦逊的品质。
17.纵观全文,分析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
(3分)
1、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2、因水稻可能在村庄里消失,村庄或沦为一片荒芜而忧虑;3.为乡村风
貌正在被城市文明吞噬而失落,引发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深思。
解析:文章第1——8段通过描述回
忆中的水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水稻所代表的乡村的深深眷恋;第9——11段审视现状,表明了对乡村“沦为一片荒芜”的忧虑,传达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深思。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
(14分)
18.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2分)
19.①我年少时偷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后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并获得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②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4分)
20.(3分)①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了上文“阅读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的观点,为下文“阅读是一种心境的释放,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做铺垫。
②呼应文章中心论点”阅读是有重量的“,因为”重量“既包括”重“,也包括”轻“。
21、(5分)①回归传统阅读,去感受阅读带给人身心的沉稳和力量,去收获那种沉入心底的甜蜜和
酣畅。
②自发性(随心)的阅读,不预设阅读期待,不强迫自己阅读。
我们要在阅读中去释放自己的心境和体会生活的美好。
③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生活的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体现自己人生的精神价值。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2.(1)兰州太平鼓意在擂鼓闹春,祈求太平,其表演形式多样,鼓声震天,获当地人和外地游客高度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字性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三则材料分别讲了兰州太平鼓的由来和意义,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形式和鼓声,以及人们对兰州太平鼓的褒赞。
需学生提炼大意,组织成句。
(2)人们对于兰州太平鼓的了解随年纪增长而加大比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图表的提取概括能力,需充分关注横纵轴的项目及趋势组织答案。
(3)先从学校出发沿着南湖路向正西方向走至与和平街的交叉路口,再向北转向沿着和平路朝正北方向走至与北山路交叉路口,接着向西北方向转向沿着北山路继续走,北山广场就在道路北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图画的表述概括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还要做到方向明确,语句衔接自然。
23.写作(50分)
参考例文:我在书中找亲属
书,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仓库。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我爱读书,因为它能是我大开眼界;我爱读书,因为它能丰富我的知识;我爱读书,因为它能陶冶我的情操;我爱读书,因为它能让我走向成功之路……
因为爱看书,我常常废寝忘食。
趁着中午放学的时间连忙抱起课外书连午饭也顾不上吃,有时妈妈三番俩次催我吃饭,我就一边看书一边吃饭,每次饭菜都凉了,我总是最后一个吃完,因为书里的世界太精彩了。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写家庭作业,忽然眼睛瞟了一下书架,书架里整整齐齐的书又吸引了我。
我的身体不由自主的走向书架,拿起一本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我心里想:“少看一会儿,再写作业也不耽误。
”可是时间过得真快,我越看越爱不释手,越看越起劲,把写作业的事情早跑到九霄云外了。
过了一会,妈妈进来了,可是我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根本不知道妈妈在我身后。
当时妈妈看到我没写作业,还在看课外书很是气愤说:“你这孩子这么大了怎么还不自觉呢?每天不分时候的看课外书,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情自己都不知道吗?”我二话没说赶紧放下手里的课外书,拿起笔立刻写作业。
后来我认真的反省了一下,知道自己做的不对,课外书是可以看的吗,只是自己没把看书的时间合适安排好。
从那以后,我不但更爱看书,而且还很有规律的看书。
书,就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教会我许多知识。
书,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每天伴随着我的左右。
所以,我爱读书,我爱我的老师和朋友。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我在书中找亲属”。
题前有一段引导性的文字,是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这段话中,诠释了“书中找亲属”的内涵——“要在书中的大人物里,找亲属,找精神源流上的精神血统。
”因此,在阅读的书籍中找寻对自己的精神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抒写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即可。
在作文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来写。
文章适合各类文体的写作,选择最能驾驭的体裁完成作文。
点睛:命题作文的写作,首先要做到审题准确。
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