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山东省济宁市邹城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5月学情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城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5月学情调查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宋代
2.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加强君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3.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古代中国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

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
①秦设郡县以分割相权②汉代“中朝”的形成③唐代“三省”的设置④宋代增设“参知政事”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4.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

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

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

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据此,你认为魏征应供职于()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5.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介绍了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且严格规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的史实。

朱元璋这样做是因为()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大权旁落的危机
C.权力制约的理念 D.个人恩怨的爆发
6.清朝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此话属于对孝文帝改革的()A.客观表述 B.客观记载 C.客观评论 D.主观评论
7.《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诸侯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据此,孝文帝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
A.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
B.鲜卑族和汉族都崇拜黄帝
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D.鲜卑族和汉族有共同的祖先
8.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

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9.罗马法中,能够较好地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容是()
A.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公民法 D.万民法
10.“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

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

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11.改革开始后,穆罕默德·阿里在开罗任命一名警官负责治安,这位警官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随意处置犯人。

夜间,他率领巡警四处巡逻,并规定行人在日落后一小时必须手提灯笼方能通行,违者投入监狱。

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整顿社会秩序,严格控制人民
B.加强社会治安,依法治国
C.改革社会风俗,推进近代化
D.提倡新新式生活,革新政治
12.1824年,俄国十二月党人认为,“把人当作东西一样转让、抵押、赠送和继承,任凭自己的专横霸道”,“乃是最可耻的、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丑恶事情。

这表明()
A. 解放农奴已成为社会共识
B. 农奴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 启蒙思想已经传播到俄国
D. 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已发展壮大
13.在促进社会转型的改革过程中,一般都会涉及到土地政策的变革。

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
B.梭伦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C.北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有利于使赋税负担趋向公平
D.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民可以出钱赎买属于自己的土地
14.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资本主义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9个,工役制度(1861年改革后,农民因缺少土地而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实行工役地租)中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7个,两种混合制度占优势的省份总计7个。

这说明()
①改革已使农奴制名存实亡②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③改革后的农村经济是农奴工役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复杂形式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5.1902年,京师大学堂的日本教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西太后闻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得入朝叩头自请处分。

这则史实反映了 (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入侵②西太后伪善、愚昧
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举步艰难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校园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6.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

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

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

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是()
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
17.某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史实()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运动③抗日战争
④维新变法运动⑤《星星之火,可以燎燃》⑥辛亥革命
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有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18.某人在向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讲述其亲自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史事时,激动得几乎不能言
语。

这里的“某人”应当是()
A.蒋介石 B.李宗仁 C.毛泽东 D.彭德怀
19.“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被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与上述两个条件分别对应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20.蔡元培曾撰写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
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蔡元培悼念的是()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21. “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个美元。

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个美元,那我就可
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

请问,究竟
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
A.白人的利益 B.黑人的利益 C.穷人的利益 D.议员的利益
将成败论英雄。

”其中“煮豆燃萁”是指()
A.金田举事 B.定都天京 C.颁布纲领 D.天京变乱
24.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中()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C.②④D.①④
25.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
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26.历史上的标语口号浓缩地表现着不同时代的内容和特征,下列标语口号按其出现的时间
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④“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27.“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这是对下面哪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8.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断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9.某同学在参观南京总统府时,发现办公桌台历上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所反映的事实是()
A.清帝退位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C.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D.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30.某班级研究性课题小组对福建乡土历史进行探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甲:《说文》中记载:“闽,东南越也。

”,说明了福建原来是少数民族聚集区
乙:朱熹是福建籍著名的理学思想家,他使儒学发展为正统思想
丙:“福建省”名称出现在元朝之前
丁:2004年,台湾发现的写有“福建台湾府彰化县”字样的清朝牌匾圣旨说明:历史上,台湾在行政区划上曾隶属于福建,闽台关系渊远流长
以上结论中()
A.甲乙丙丁全部正确 B.甲丁正确,乙丙不准确
C.乙丙正确,甲丁不正确 D.甲乙正确,丙丁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值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卷
材料五嘉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

即如各部院衙门奏章呈递后,朕可即行召见,面为商酌,各交该衙门办理,不关军机大臣指示也。

”——选自《枢垣纪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3分)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北宋初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5分)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2分)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
(4)依据材料四、五,雍正帝设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2分)嘉庆时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什么?(2分)
32.学界眼中的戊戌变法(20分)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

……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材料二: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

……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

……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材料三:戊戌变法以政变的形式收场,原因很复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最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1898年秋天的北京,确实发生了一场政变,但这场政变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清政府对维新势力进行镇压,也要看到先有康有为策划武装暴动,企图利用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的新军及毕永年、唐才常等江湖力量,包围慈禧居住的颐和园,试图以暴力手段解决反对派,推动变法。

然而,改革者的这些举措很快被后党获悉,于是慈禧迅速出击,逮捕、杀戮六君子,康梁等人也被迫流亡海外。

——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问题: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3分)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6分)
(3)材料三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出了什么看法?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3分)
参考答案:
1-5 ABDDB 6-10 DDDDA 11-15 ACDDD 16-20 ADBDA 21-25 CCDCD 26-30 BBDBB
31.(1)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3分)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分)
(2)宋初主要问题:藩镇割据问题(2分)
措施:①收精兵:杯酒释兵权②削实权:文臣治理地方③制钱谷:地方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5分)
作者看法:①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造成了地方权力过小、财政困难、军事力量薄弱,导致“积贫积弱”后患,最终被少数民族灭亡。

(2分)
(3)体现在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2分)
(4)原因:镇压边疆叛乱;防止军机要事的泄露(2分)
32.(1)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2分)(或跨出了中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2)保守;近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环;激进。

(3分)
保守:借助儒家思想;单纯依靠皇帝;不敢反动群众。

近代化一环:开国会定宪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激进: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改良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充分的思想动员。

(6分,只能选其中一个方面赋分)
(3)看法:材料三认为是由于维新派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暴动,招致顽固派镇压 (3分) 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政治上不成熟,与顽固派对比实力悬殊大。

(3分) (4)政治因素,时代发展,史学方法论(史学发展)。

(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