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蓄、矜持、和谐——论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蓄、矜持、和谐——论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
霍鹏丽
【摘要】林徽因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绪的起伏,以及对爱和美的歌颂,对生活的感悟;在艺术手法上,林徽因使古典、浪漫、现代在其诗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林徽因一生发表诗作不多,却足以代表其最高成就.作为一个钟情于爱和美的女诗人,林徽因诗歌中的美是多方面的.从古典主义理论出发,探求林徽因诗歌对中国古典主义传统的继承以及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吸纳,并由此来发掘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
【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5)004
【总页数】4页(P106-109)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古典美
【作者】霍鹏丽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女诗人,她受新月诗派、尤其是徐志摩的影响,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诗刊》上发表诗作,并由此进入文坛[1]。

在主题上,林诗多抒发个人情绪的起伏,以及对爱和美的歌颂,对生活的感悟;在艺术手法上,林徽因使古典、浪漫、现代在其诗中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徽因一生发表诗作不多,却足以代表其最高成就。

作为一个钟情于爱和美的女诗人,林徽因
诗歌中的美是多方面的,本文立足于诗歌文本,从古典主义理论出发,探求林徽因诗歌对中国古典主义传统的继承以及对西方古典主义的吸纳,并由此来发掘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

新月派在接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的同时,还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影响,重视意象的营造,追求含蓄美。

自身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化修养,加上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使得林徽因在诗歌创作中同样注重意象的使用。

她将个人情绪、感受融于客观景物之中,使景象成为意象。

而当一个个意象串联成一幅满载情绪与情感的心灵画卷时,就营造出了深邃优美的意境,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

我们以林徽因的诗歌《别丢掉》为例,在这首诗中,就有很多景物的堆叠:“别丢掉/这一把
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
的渺茫,/你仍要保持着那真!/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向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
那回音!”[2]这首描写爱情的小诗,用清新隽秀的笔调,将“流水”“明
月”“灯火”“星辰”等景物一一串联,营造出一种轻灵、幽远、冷寂的意境。

如今明月星辰犹在,而曾经一起观星望月的人却已然不在身边,颇有一种古典诗词中时常咏叹的“物是人非”之感。

诗人对过去美好的眷恋都寄托在了这一连串的意象之中,可她却不再进一步点明“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那回音是什么呢?诗人不须再言,读者也会体会到,是“我”对“你”的爱意。

“爱”这样热烈的情感,林徽因没有选择浪漫主义那种热烈奔放的表达方式,而是将其蕴含于古典意境之中,使“爱”在含蓄之中尽情绽放,给予我们无限的美感,令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林徽因诗歌中营造出的古典意境,与其意象的使用紧密相关。

林诗中的意象不是陌生化了的,它带有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影子。

如她诗中曾用过的“花开”“月
圆”“明月”“清风”等等。

诗人巧妙的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营造出古香古色
的意境,表达其内心情感的涌动。

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诗人这样写道:“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
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2]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的确,从诗中的意象看,“云烟”“细
雨”“花前”“月圆”“白莲”“花开”“燕”……这些无一不是表达喜悦与欢乐的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这些意象的堆叠,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气氛,表达出了诗人对迎接新生命的喜悦。

可以说,林徽因的诗是新的,形式是新的,情感是新的;然而它同时还是旧的,它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以古典之“象”造“境”,使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在新诗中呈现,展现其古幽的情趣,古雅的韵味,古典的情怀。

在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替代关系,它们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创作上都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二十世纪初,这些理论传入中国之后,它们之间的替代与排斥就不再分明。

古典主义可以与浪漫主义兼容,浪漫主义可以与现实主义兼容,同时现代主义也可以融于现实主义之中。

这种兼容性的吸收,也造成新月派诗歌创作中古典与浪漫并存的倾向。

新月派的诗歌创作主要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但在其创作理论中,也能够明显的觉察出西方古典主义思潮影响的痕迹[3]。

它强调理性的力量,主张用理性节制情感。

林徽因受新月派,尤其是徐志摩的影响。

她在抒发内心情感的同时,与徐志摩“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样,
有着有意识的、理性的克制。

以她的《仍然》为例,诗文如下: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我却仍
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来偷取人们的痴情!/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
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2]面对爱情的诱惑,“我怀抱百般疑心”“仍然没有回答”“永远守住我的魂灵”,在这首描写爱情的诗作中,林徽因用理智克制住了情感的冲动。

爱情在林徽因的笔下,是浪漫又美好的,是世间的至真至纯,然而它又脆弱,如幻影,稍纵即逝。

在《深夜里听到乐声》中,她这样写:“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静听着,/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生命早描定她的样式,/太薄弱/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
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2]面对爱情的琴弦拨动,“我”脸颊泛红,却不能应和,因为生命早已将爱情描定,它是脆弱的,是人类美丽的想象。

所以“我”不能应和,这同样是诗人理智对情感的控制,“我”无法去触碰爱情,却依旧相信她,所以,诗人只有将美好爱情寄托在梦中,期待有那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林徽因处于新与旧激烈碰撞的时代,她接受了新的思想,也继承了旧的传统,她是现代女性知识分子,同时又带有古典淑女的矜持气质。

这种矜持,表现在她的语言方式上,同时也表现在诗歌的情感处理中。

且看她的诗歌《情愿》:“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

/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惆;/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
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2]“我”情愿化作“落叶”“流云”,永远没着落的飘零,去忘掉这世界,忘掉“你”,“我”要“忘了去”,而“你也要忘掉我”。

这里你忘记我,我忘记你的原因,是因为无情吗?并不是,诗人“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不正是流露出了对那份情的不舍,然而她却只能选择忘记,相互忘记。

诗人寥寥几句,便写出了爱情的无奈。

这种无奈本该是悲切的,可当它出现在林徽因的笔下,便有了几分“哀而不伤”的美感,这便是林徽因诗歌矜持美的体现。

无论是情感上的节制,还是情感处理方式上的矜持,都是林徽因自身气质和外在影响相结合的产物。

它们在林徽因的诗歌创作中相互作用,使其诗歌呈现出一种矜持庄重、冷静节制的古典主义之美。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上,新月派主张借鉴古诗词的音韵法和体式,追求中和美。

新月派诗人、理论家闻一多更是倡导“新诗格律化”,提出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3]。

其中音乐美是听觉上的美感,它体现在音节上,具体包括平仄、逗、韵三部分;建筑美和绘画美是视觉上的美感,前者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后者是指词藻的使用。

受新月派诗歌理论的影响,林徽因在创作中自觉追求“三美”的实现。

其作品在抒写情绪的同时,兼顾艺术技巧和形式,成为色彩鲜明、音韵和谐、结构优美的艺术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林徽因曾留美学习美术,有着深厚的美术功底,对色彩有着强烈的感受力,这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她后来的文学创作[4]。

具体到诗歌创作中,则是色彩的运用。

林徽因善于用色彩营造环境,在她的诗中,色彩不再是单纯的颜色,而带有了感情,传达着某种情绪。

如热烈、鲜艳的红:“我不禁颊边泛上红来”“你来了,花开到深
深的深红”“笑脸向着晴空,/你的林叶笑声里染红”;如澄净、幽远的蓝:“湛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我不曾忘,也不能忘/那天的天澄静的透蓝”“在一穹匀净的澄蓝里,/书写我的惊讶于欢欣”;如高雅、纯美的白:“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星光、泪眼、白茫茫的江边”“沉默的白色轻轻降落地上”“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无论是哪种颜色,都被赋予了诗人的感情。

或鲜艳,或素雅,或单色,或多色的色彩运用,向读者呈现出一副色彩鲜明、情感丰富的美丽画卷。

林徽因还十分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她通过字词的运用、句段的整合、句式的变换,营造出一唱三叹的美感。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古典诗词的影子。

在字词方面,她运用声韵,用“叠韵”“押韵”的方式,使诗文流畅,音韵优美。

在句段、句式方面,她运用多变的句式,以及复沓回环的手法,来强调某种情感、思想,同时增强诗文的旋律感。

从整体上看,林徽因的诗歌兼具音韵美与旋律感。

以她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例,全诗一共五节,前四节句式整齐,结构基本对称,形成标准的复沓,加上韵脚的使用,让整首诗韵律优美,节奏明快,听起来像一首歌,看起来又宛若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画。

综合来看,整首诗带给人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有听觉上的愉悦。

所以,我们说,林徽因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借鉴上,促成了其诗歌“音乐美”的实现。

林徽因是文人,同时也是建筑家,在文学创作中,她找到文学与建筑的相通之处,以文学之美审视建筑,发现超出“诗意”与“画意”的“建筑意”,并将这种发现,投射到她的诗歌创作中。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诗歌的“建筑美”:那是一种类似于古典建筑的诗形,诗行的排列组合像古建筑的回廊、飞檐、小桥……如《雨后天》:“……风吹:/吹远了青草,落叶,/吹远了一缕云,像烟——/像烟”[2],这四行诗两端字数相等,中间字数相近,外形上类似于拱形桥的结构,是林诗古典建筑美的一种体现。

同时,那还是一种灵活的美,它时而如古体律诗一般整饬,时而像宋词小令般参差,时而简
约,时而变化多端。

整齐如她的《莲灯》《那一晚》《过杨柳》……参差如她的《深夜里听到乐声》《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她的诗形看似无规律却有着自己的规律。

在对中国古体诗的借鉴中,在对诗意与建筑意的双重参考中,林徽因寻找到了适宜其情感表达的体式,使“建筑美”在其诗歌中尽情绽放。

林徽因的诗歌,是“三美”的结合,她在自由体诗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自觉地“戴着镣铐跳舞”,却舞得轻盈、灵动。

在她的诗中,色彩、音韵、结构都得到了重视,三者结合,也使林徽因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古典主义的和谐之美。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诗人,她的诗歌轻灵、优美,似一泓清泉淌过,涤荡人心。

诗如其人,林徽因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美,这种美也在她的诗中有多方面的体现,而在这诸多美感之中,古典美是最明显的,也是与她本人最为契合的一种美。

林诗的古典美体现在三个方面,意境营造的含蓄美,情感节制的矜持美,艺术结构的和谐美。

本文分析了林徽因诗歌的古典美,然而就如前文所说,林诗的美是多方面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