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20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2020年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句子默写
1.根据课文默写。

①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②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
④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⑤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⑥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⑦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贾生》)
⑧_____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⑨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答案】①凭君传语报平安②此夜曲中闻折柳③化作春泥更护花④草色入帘青⑤万里赴戎机⑥隔江犹唱后庭花⑦不问苍生问鬼神⑧黄梅时节家家雨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应只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本题中“凭”“戎”“缘”是易错字。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秽.(huì) 修葺.(qì) 羸.弱(lěi) 屏.息凝神(bǐng)
B.谰.语(1án) 竹篾.(miè) 吞噬.(shì) 锲.而不舍(qì)
C.校.补(jiào) 愧怍.(zuò) 猥.琐(wěi) 气冲斗.牛(dǒu)
D.殷.红(yīn) 震悚.(sǒng) 孱.头(càn) 悲天悯.人(mǐn)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羸弱”应为léi;
B. “锲而不舍”应为qiè;
D.“殷红”应为yān。

故选C。

3.下面各组词语中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恳切竹蔑吞噬(shí) 晌午(shǎng)
B.拖沓契约炽热(zhì) 嗥鸣(háo)
C.累赘迸溅侮辱(wǔ) 粗拙(zh uō)
D.修葺忏悔俯瞰(kàn) 祈祷(qǐ)
【答案】C
【解析】
【详解】
A.蔑——篾,“噬”应读“shì”;
B.“炽”应读“chì”;’
D. “祈”应读“qí”;
故选C。

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只是)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
B.尝.(曾经)射于家圃。

(欧阳修《卖油翁》)
C.香远益.(好处)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D.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

(纪昀《河中石兽)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的掌握。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A.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但:只是;
B.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

尝:曾经;
C.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益:更加。

选项错误;
D.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并:一起;
故选C。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厄运矜持屏息凝神淅淅沥沥
B.无虞垄罩惹人废神直抒胸臆
C.忏悔保嶂祸不单行颠沛流离
D.竹蔑鸿儒仙露琼浆悲天悯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
B.笼罩,惹人费神。

C.保障。

D.竹篾。

故选C。

6.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A.“儿童节想帮爸爸请个假”,孩子们稚嫩的手书让人看了忍俊不禁
....。

B.报到那天,在陌生的教室里,我与50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

C.大智若愚,可以避免灾祸;锋芒毕露
....,往往道嫉受害。

D.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总会有极其强大的不安全感,生怕自己稍微慢一步就落下案例。

就是这种“不安全
感”,这种“本领恐慌”,使像黄大年这样一大批科技英才,兀兀穷年
....、拼命工作,为国家和军队创造出一批核心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
B.“不期而遇
....”没有约定而遇见。

指意外碰见。

不符合语境。

故选B。

三、现代文阅读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

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

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

朋友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帽子,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咙。

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

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

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③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

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④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

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
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辽远,似乎再也够不到边。

天和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

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⑤“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朋友。

⑥“黄河从西边来,”他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⑦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

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墙。

又回头对朋友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⑧于是朋友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

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

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

小心翼翼中,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⑨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绕河套、撞龙门、过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自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

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

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

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

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⑩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

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喂养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山大副校长徐显明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

⑪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

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

我的女儿也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我的告别这一片厚土时,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⑫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

我默默,只觉得不忍。

第二天清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

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

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文章有删改)
(注)作者:余光中,台湾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陆,代表作《乡愁》等。

1.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最叙事。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最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①____→②____堤坝像瓦灰色的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③____→④____→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

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3.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写出两点即可
......)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绕河套、撞龙门、过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的理解。

【答案】1.①黄河及两岸空廓而寂寥;②浑龙似的黄河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③在山大与听众共诵《民歌》;④流沙河告诉“我”他读《黄河》的感概。

2.示例:内容上:写出黄河现在的水色和水势;结构上: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铺垫;引起下文“我”关于黄河的深刻思考。

3.示例:长短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运用反问修辞,语气强烈;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言气势。

4.示例:这句话是说,每当夜深人静,作者总会想起黄河,想起探访黄河的情景。

黄河是祖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解析】
1.筛选整合信息。

方法: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

准确的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对筛选出的信息认真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语句子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结合文章④⑤⑥⑦作答作者触摸黄河水前所见之景,注意描写黄河的语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阔而寂寥……”;从⑧⑨⑩段中概括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注意作者的感想,如“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2.考语段的作用的分析。

语段的作用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

答此类题,要在通读文章,概括语段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语段与上下文的关系,对于突出中心的作用。

划线句写出了黄河水色混浊,水势不小但也不太壮观的特点,因为不太壮观,去年还断流了一百多天,黄河河面自然不会阔,沙地却与河面相反的很宽,这就为下文见到空廓而寂寥的黄河作了铺垫。

3.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以选取修辞、用词、句式等角度,选修辞角度,要指出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选句式角度,要分析是多用短句,简短有力,还是长短句交替,显得错落有致。

划线句采用了长句和短句相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节奏感强;同时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抒发了作者触摸黄河的兴奋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4.句子含义的理解。

答这类题,可以将句子转化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来理解,或者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的深刻内涵,并结合文章主旨回答。

结合第10段“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

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喂养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

”可知,在作者看来,黄河是祖国的象征,作者借对黄河的思念和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8.我与父亲的秘密
马德
①父亲是个搓澡工,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在城南李记澡堂给人家搓澡。

②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旁边冲凉,父亲在槐树底下坐着抽烟。

冲到一半的时候,父亲站起来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

我有些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

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

黑暗中,只剩下父亲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

③我很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丢人现眼。

④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留过一个《我的父亲》的作文题目,同学们都写了很多,整整一节课,我却只字未写,我不知道怎么去写这个每星期都到城里为人家搓澡的父亲。

除了夏秋地里忙的时候,偶尔还可以看到他。

冬天,几乎整整一个冬天,便很难再看到他的影子了。

到别的伙伴家玩,看到人家的父亲坐在炕上和一家人有说有笑的温暖情状,我的心里就涩涩的,说不出的难受。

⑤就因为那篇作文,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以我的沉默反抗着与老师谈父亲的事情。

阳光从宽大的窗户照进来,照在老师的脸.上,老师的面容在耐心中泛着慈祥的光芒。

但任凭他怎么说,我始终沉默着。

⑥而没有料到的是我快上高中的时候父亲不再去城里了,隐约听他说好像要和别人一块儿去做买卖去了,不干为人家搓澡这个活,我说不出是高兴还是解脱,总之轻松了许多。

其实父亲还不知道我原本并不打算去,上高中,因为高中就在城里,我不想让同学们知道我是搓澡工的儿子,更怕哪一天突然在大街上看到他,既然他不去搓澡了,我便开始筹划上高中的事情。

报到的那一天,父亲说,我去送送你,我说不用了,父亲并不作声,默默的在一旁帮我拾掇,就在我跨上自行车的那一刻,他一下抓住车把,颇有些坚决的说你没出过门,还是让我送你去吧,我一口回绝了父亲,连头也没回,就走了。

父亲一个人在坡上,望了我许久。

⑦上高中的那段日子是快乐的,不仅是高中的学习生活让我快乐,更重要的是父亲终于不再是一个搓澡工,每次月休回家的时候我都会看到父亲和母亲在家里等我回来,我兴高采烈的给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
事情,他们一边认真地听,一边不断地颔首微笑,看得出来父母也为我在学校取得的成绩而自豪。

⑧高三的那一年冬天我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只有母亲一个人在,我问父亲呢,母亲说出去好几天了,还没有回来,我有些怅然。

睡到后半夜的时候响起沉闷的咳嗽声,父亲回来了,父亲那棉帽子上挂着白白的雪,象一个圣诞老人,推门进来,他便冲我笑,说小子看给你买的啥?说完后父亲从挎包里倒出几本书来,我一看居然是一整套的《高中各科复习综合训练》,我看着崭新的书,心里突然间涌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异样感觉。

后来我知道,那叫幸福。

⑨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大学,然后又分配到另一座城市。

一次我遇到了初中的语文老师,他说你还不知道吧,你父亲为你付出了多少?见我愣在那里,他接着说,我把你的作文情况反应给你父亲后,他便以做买卖为名义,偷偷地躲着你和别人到邻县澡堂里搓澡去了……
⑩后来我一直没有问过父亲这件事,我不想把它捅破。

前些日子,我洗澡,父亲正坐在沙发里看电视,我说爸爸给我搓搓澡吧。

就在父亲给我搓下去的那一刻,我发现,我哭了,父亲也沮流满脸。

(有删改)
1.根据全文,以“我”为陈述对象,按要求填写下表。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

(2)我问父亲呢,母亲说出去好几天了,还没有回来,我有些怅然
..。

4.文章结尾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1.丢人我上高中前父亲“辞掉了”搓澡工的工作高兴、幸福我得知父亲偷偷到邻县干搓脚工的真相
2.写了“我”曾经拒绝父亲帮我搓澡的场景,表现出“我”对“父亲搓澡工
身份”的态度和情感——嫌弃:父亲的无奈和难过:③与后来知道真相后“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形成对比,表明“我”的自私、狭隘,突出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吸引读者。

3.(1)“浇”本义指往物体上由上而下洒、倒或者淋液体。

写出了“我”拒绝父亲为我搓澡后,“我”将剩余洗澡水从头顶一冲而下的情景,表现了“我”对父亲是有着不满和怨念的。

(2)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我”回家未见到父亲、并且得知父亲出门好几天没回,父亲未如往常一样和母亲一起等“我”回家时内心的失落。

4.表现了“我”对父亲搓脚工身份的接受和释然,对父亲的体谅、感恩,为自己的狭隘、自私、不理解感到愧疚。

而父亲是因为儿子能理解、体谅自己后的欣慰、喜悦、幸福。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

文章开头首先写了“我”因为感觉自己有一个搓澡的父亲而“丢人现眼”,于是“我”避免对人提起父亲,也不愿提起;后来“我快上高中的时候父亲不再去城里了,隐约听他说好像要和别人一块儿去做买卖去了,不干为人家搓澡这个活”,“我”因此“说不出是高兴还是解脱,总之轻松了许多”;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乐,在一次回家时父亲送“我”“一整套的《高中各科复习综合训练》”,“我”“心里突然间涌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异样感觉。

后来我知道,那叫幸福”;最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告诉了“我”真相父亲“以做买卖为名义,偷偷地躲着你和别人到邻县澡堂里搓澡去了”,此时“我”震惊了。

据此理解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

首先,明确这一段内容写的是——“我”曾经拒绝父亲帮我搓澡的场景;然后:从含义和结构两方面去思考并组织答案。

(A、内容上可以从“我”和“父亲”这两个角色的情感上去考虑,譬如①表现出“我”对“父亲搓澡工身份”的态度和情感——嫌弃:父亲的无奈和难过:③与后来知道真相后“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形成对比,表明“我”的自私、狭隘,突出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等等:B、在结构上可以从对故事情节、行文结构、读者的影响等方面去考虑,譬如①承上启下,呼应了上文父亲搓澡工的身份,也为下文“我不写关于‘父亲’的作文”、“考上高中却不让父亲送我去,上学”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等等)。

据此理解作答。

3.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赏析。

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刻画)的内容。

(1)“说完后,我把剩余的水一下子兜头浇.下来,一转身,就进屋去了”,“浇”的本义指往物体上由上而下洒、倒或者淋液体。

这里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将水一冲
而下的情景,表现了“我”的不满。

(2)“我问父亲呢,母亲说出去好几天了,还没有回来,我有些怅然
..”,“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

这里写出了“我”回家没有见到父亲时的失落。

据此理解作答。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尾的理解。

“就在父亲给我搓下去的那一刻,我发现,我哭了,父亲也沮流满脸”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并理解以下3个点:(1)我为什么让父亲给我搓澡?(表现了对父亲搓脚工身份的接受和释然:对父亲的情感——体谅、感恩等)(2)我为什么哭了?(想想之前的想法,“我”为自己的狭隘、自私、不理解感到愧疚;从此理解了父亲的艰辛与不等等)(3)父亲为什么哭了?(因为儿子能理解、体谅自己后的欣慰:喜悦;幸福:等等)。

围绕着3个点作思考并组织答案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

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

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

”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

我们常陪爸爸到山
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

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

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

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

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

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

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

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

”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

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

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

2.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
3.请赏析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中“挑逗”一词的表达效果。

4.请概述本文的行文思路,并简析其效果。

【答案】1.本文通过叙写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

2.①以“一碗入梦”为题,想象奇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②标题即是文章内容的总括;③标题即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

3.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昏黄油灯下的那一大碗色美、味更美的毛蟹对孩子们的诱惑。

4.行文思路:①妻子买蟹,儿子问蟹;②童年捉蟹,共享毛蟹;③思念爸妈,回味毛蟹。

效果:先引入,再插叙,后抒情,使文章脉络分明,思路清晰,首尾呼应。

【解析】
1.试题分析:所谓“文章中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写作的内容,一是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所写的童年趣事,再说明作者表达的对童年生活和父母的怀念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