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他的《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和他的《家》
巴金是三十年代涌现出来的优秀的进步作家之一。

他的创作生活自开始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

他勤奋多产,仅就解放前的二十几年来说写有长篇、中篇、短篇集共二三十部,达四百万字之多。

他以他那一如既往的反封建精神和他那出类拔萃的文学才华,赢得了全中国人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在国内和国际都享有崇高声誉。

他的长篇小说《家》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作,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

一、巴金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简介
巴金自己说过“自从我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

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

我始终守住我的营垒,并没有作过妥协。

”这里,被他宣布为敌人的“不合理的制度”和“传统观念”显然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五十多年来,巴金一直用笔作武器,同这些敌人进行了顽强不息的斗争。

鲁迅早在三十就指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这是极正确的评价。

下面我们按时间顺序,简单介绍巴金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

1、出身于封建家庭,自小就有民主革命的初步要求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ei\甘(芾时费,意思是小桶地
干及小树叶。

芾,小也。

芾是木干及叶之小者也)。

他的笔名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等。

巴金于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里。

这个大家庭,据巴金自己说“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这个家的家长是他的祖父,是一个前清的官僚,高老太爷式的专制君主。

他的父亲李道河曾在四川广远县做知县,1911年辛亥革命辞官回成都。

他的母亲是个人道主义者,她从小教育巴金要爱切人,帮助那些在贫困中需要扶持的人。

在母亲的教养下,巴金从小就爱和仆人在一起,听他们控诉许多受苦人的种种不幸遭遇和住房难辛酸的悲惨故事。

由于目睹了“下人”的辛酸和不幸,目睹了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横遭摧残,目睹了长一辈抽大烟,玩女人的腐朽生活,他的爱一切人的思想转化为对旧家庭的愤激和憎恨。

使他初步萌发了反抗意识,有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要求。

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有了很大的影响。

他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了十九年。

家长们要他好好读书,将来扬名显亲。

而巴金在那个时候就“打算将来有一天把李家的丑事公开出来,让大家丢脸。

”巴金的小说《家》就是他李家生活的艺术写照。

当然,这并不是说,《家》这部小说就是巴金的自传,它是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是具有典型性的一般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和灭亡的悲欢离合史。

2、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巴金1919年9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

1920年9月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

这时,他读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也开始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

巴金和他的兄弟姐妹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

并冲破家庭的束缚和禁锢,开始参加了演戏,办刊物,写文章乖社会活动。

但是,由于,当时从外国涌入中国的新思潮是多种多样的,年幼的巴金,还没有能力从外国传来的五光十色的主义中,分辨出真正科学的真理。

他说,当时,“我也敞开胸膛尽是吸收,只要是伸手抓得到的新的东西,我都一下子吞进肚里。

”所以他在主要地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他在1920年,就读了俄国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这本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

后来,又读了波兰人廖拉夫的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剧本《夜未央》(《夜未央》又名《前夜》以1905年俄国革命为题材,但不是正确地反映这次革命),和苏联无政府主义女作家爱玛高德曼的文章。

从这时起,巴金就自称为“安那其主义者”(无政府主义的音译),并且和年轻的朋友们一起办了一个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团体“场社”,印传单,出小册子,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无政府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思潮。

其主要代表是法国蒲鲁东、俄国巴枯宁和克鲁泡金等。

他们宣称一切权力是“屠杀人类智慧与心灵”的罪恶,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
一切权力和权威。

认为国家是产生一切罪恶的根源。

主张在24小时内废除任何形式的国家,建立所谓“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要怎么想就怎么想”的“无命令、无权利、无服从、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社会。

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和幻想。

后来,巴金回忆说,当时“思想的浅薄和混乱不问可知。

不过那里我也懂得一件事情:地主是剥削阶级,工人和农民养活了我们,而他们自己过着分期悲惨的生活的。

---所以,当时象我那样的年轻人都有这种想法。

推翻现存的社会秩序。

巴金在那里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是不奇怪的。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的话说“我读了一些关于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很受了影响。

---在那个时候,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

”在当时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政府主义同民主主义在反封建的问题上有一致性(在建立政权上不一致),因此巴金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是不必过分
责难的,他是把无政府主义当作一种新型思想武器来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3、巴金同国际无政府主义者的本质区别:国际无政府主义者破坏工人运动,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而巴金则始终同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以下并不着重论述这个问题,还是以介绍巴金经历为主,顺便说明这个问题)
1923年,巴金十九岁时,和他的三哥一起,离开了封建大家
庭,先是到了上海,然后又到南京。

在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第二年又考入附中高中三年级。

在沉闷期间,他热情地参加社会活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曾给了他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1925年和1926年,巴金曾先后两次赴北京报考大学,都因病未成。

在此期间,他致力于研究并翻译无政府主义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他和其他朋友一起,从上海乘船到法国留学。

巴金在巴黎期间,涉猎了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卢梭等人的著述,研究了法国革命史。

还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卷),并接触了国外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这时,他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深,他赞美克鲁泡特金是个“最沌洁,最伟大的人”。

高德曼是他“精神上的母亲”。

无政府主义思想在帮助他反封建这一点上,起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对于他认识革命这一点上,却起了消极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猖狂反对这个政权,巴金对于十月革命也缺乏正确理解。

不过,巴金从没反对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他在《谈<灭亡>》中曾谈到,他在法国得悉蒋介石“在中国人大开杀戒的时候”,他为自己无力阻止中国的刽子手“惨杀无辜”而“内心得不到安宁”。

巴金是从无政府主义的“反对一切强权”的思想基础出发,总是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同情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这就是他与国际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同情者和朋友。

但也只仅仅是同情者和朋友而已。

4、主要作品简介:
第一类:《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巴金的创作活动是在法国开始的。

从1927年3月到1928年8月,他在巴黎写成了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灭亡》。

写的是知识青年杜大心为了反抗强权,拯救人类最后去刺杀孙传芳的戒严司令而牺牲的故事。

所表达的思想是:“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全都要灭亡”,“凡是最先起来反抗的人,灭亡一定会降临到他的一身”。

显然后一句话表现了虚无主义思想。

这是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的结果,无政府主义在反抗强权的策略上,不是用严密的组织来联合群众的力量,而是采取个人暗杀的恐怖手段。

杜大心就是用这种手段来反抗军阀的,因此他的力量是渺小的,不可能不遭到灭亡的命运,这是他的缺点,作者对定缺点没有批判,反而加以赞美,这表现了巴金思想的局限性。

巴金于1928年底回国。

回国后,先是埋头翻译,后来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创作活动。

1932年,他写成了《灭亡》的续篇《新生》。

《新生》的主人公是李冷,他在苦闷中逐渐沉醉,最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领导工人罢工,结果被判处死刑。

所表现的思想与《灭亡》差不多,《灭亡》写的是革命8已走向灭亡,《新生》
写的是革命者正在等待灭亡。

作品仍然充满着忧郁和绝望。

从1931年到1933年巴金创作了《爱情三部曲》《雾》1931、《雨》932、《电》1933。

《爱情三部曲》是描写了革命青年“由雾而雨,由雨而电”的过程,最后“电光一闪,信仰就开花了。

”也就是描写青年人经过种种艰难曲折最终找到了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的
过程。

这三部作品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描写了青年人与黑暗势力所进行的不妥协斗争。

但是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影响仍然很严重。

他们组织的反军阀团体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没有广泛的群众联系,只有单纯的凭自己的热情与勇敢进行斗争。

而这些斗争,大都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他们把死当作革命的崇高理想,动不动就乱拼乱撞。

这同巴金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是直接相关的。

因此这些作品有鼓舞读者反抗黑暗现实的积极作用,也有使读者感到忧郁苦闷、虚无、绝望的消极作用。

以上五部作品,把它划为一类,它们有共同点:都是反映知识青年走向革命的曲折过程。

都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比较明显。

第二类:中篇:
巴金还于1930年创作了中篇《死去的太阳》,(1931年创作了中篇《春天里的秋天》)1932年写了中篇《海的梦》。

《死去的太阳》以五卅运动为背景,描写了帝国主义者在南京路上的血腥
镇压示威群众的场面。

《海的梦》是写太平洋上一个岛国的奴隶进行反抗侵略的斗争,这是一个富于想象的童话。

这两个中篇都表现了作者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但在艺术上都不够成功。

1931年冬,巴金到浙江的一个煤矿小住了一段时间,两年后,即1933年写了两部反映工人生活的中篇《砂丁》《萌芽》。

《砂丁》反映锡矿工人奴隶般生活。

《萌芽》写煤矿工人举行罢工遭到镇压的故事。

作者说“暴动失败了,雪盖住了火山,但是火种并未消灭。

”揭露资本家的罪恶,歌颂了工人阶级的斗争精神。

(修改版时改名的《雪》)这两部中篇的创作反映了作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但艺术上是不够成功。

第三类:激流三部曲
1931年创作了《激流三部曲》之一《家》,1938年创作之二《春》,1940年创作了之三《秋》,这三部作品是巴金最成功的作品,它们已经基本上消除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写出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揭示了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向,并向人们预示了‘秋天即将过去,春天就不会太远’的光明前景”。

5、与鲁迅的交往
巴金1928年底从法国回来后,直到1938年,他除了北上北京,东渡日本和去煤矿作过短期的调查之外,大部分时间住在上海,专心从事创作。

除从事创作之外,还和靳以一起主编了《文
学季刊》(在北京)和《文学月刊》(在上海)。

并从1933年开始与鲁迅先生有了交往。

他深感鲁迅先生“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从这个文化巨人“对待人的诚恳和热情,对待工作的认真和负责”和“他那颗无所不包而爱憎分明的善的心”上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教育。

1936年当文艺界的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的时候,巴金热烈呼应党的号召,和鲁迅等人共同列名于《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鲁迅先生指出“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固然有‘安那其主义者’之称,但他并没有反对我们的运动,还曾经列名于文艺工作者联合的战斗的宣言。

”鲁迅第一个充分肯定了巴金的成就,对巴金作出了正确的评价。

鲁迅先生逝世后,巴金发表了《悼鲁迅先生》一文,表达了失去一位“伟大导师”的沉痛心情和为实现鲁迅先生遗愿而奋斗的决心。

6、抗战时期的活动及创作
抗战爆发后,巴金于1938年2月离开当时被日本占领的上海到内地去,先后在广州、桂林、昆明、重庆等地从事文艺活动,曾与茅盾、靳以一起合编过《呐喊》《烽火》等宣传抗战的刊物。

抗战时期的创作除了《春》《秋》外,还于1943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

《火》写的是一群知识青年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故事,前两部写得好些,第三部调子低一些。

巴金在《火》的第二部《后
记》中说“我虽然信仰从外国输入的‘安那其’,但我的血管里有的也是中国人的血。

有时候我不免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事情,发议论”。

表现了巴金的爱国主义思想。

除《火》外,巴金还于1944年写成长篇《憩园》,1945年又写了长篇《第四病室》。

7、抗战胜利后
1945年抗战胜利后,巴金由重庆回到上海,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

并于1945年底完成了长篇《寒夜》。

这部作品描写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中受尽歧视、屈辱、压迫,最后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吐尽血痰死去”。

揭露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大后方”的黑暗和阴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看不见抗战胜利后光明前景的悲观情绪。

8、解放后
1949年7月,巴金参加了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作协常委。

全国解放后,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世界观,生活和创作开始了一个新阶段。

在抗美援朝期间,他两度赴朝,写了不少反映志愿军斗争生活的小说、通讯,出版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和《保卫和平的人们》等选集。

其中《团圆》一篇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1958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4卷,1959年又出版了解放后十年来的小说、散文选集《新声集》。

这些作品都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革中,巴金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说成是老牌无政府主义分子,马克思主义的凶恶敌人,“不枪毙就是落实政策”。

巴金虽然被剥夺了写作权力,但他仍然坚持翻译18世纪俄国思想家和文学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即《往事与随想》共五卷)。

文革后,巴金得到第二次解放,获得了新的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

他被选为五届人大常委和上海市政协主席。

在四届文代会上又被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

上海市文联主席。

他的被禁锢了十多年的优秀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又重新与读者见面了。

他又焕发了艺术创作青春。

最近他不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散文集《随想录》向全世界揭露灭绝人性的四人帮对他一家的残酷迫害。

现存他正在只争朝夕地进行着新的创作和译作。

二、《家》
封建宗法制度的控诉书
---介绍巴金的《家》
巴金的《家》是巴金的几十部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最有影响的一部。

《家》这所以是一部优秀而有影响的作品,是因为“这是一部写实的小说”。

巴金一生的最初十九年就生活在跟作品中描写的那个家相类似的封建大家庭里面。

他在那个封建大家庭里,亲眼看到许多可爱的,有为的,年轻的生命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摧残,也亲眼看到那个封建家庭正在一步步走向崩溃
和灭亡。

他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

”“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

因此,我们要以说,《家》是一部揭露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的控诉书,也是一个宣告封建制度死刑的判决书!
一、《家》的时代背景
《家》写作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至1921年(秋)间的生活。

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历史时代,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更加尖锐,斗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向革命力量进行猖狂反扑。

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洋奴买办相互勾结,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竭力提倡尊孔读经,拼命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继续以“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桎梏束缚,摧残广大青年男女。

特别是古老闭塞的四川。

封建统治更其顽固。

《家》中高老太爷和他的好朋友冯乐山就是这一方面势力的代表。

另一方面,由于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核心的革命知识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进行了彻底的不妥协的揭露和斗争,促使长期在封建羁绊下生活的青年们不断觉醒。

(《家》中觉慧、觉民,琴,许倩如等就是这类青年的艺术形象)《家》所反映的生活就是以这样一个时代作为背景的)
二、《家》的主题思想
《家》以二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为中心,描写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与迫害,揭露并控诉了封建家庭的腐朽黑暗与罪恶,激发了青年一代对封建压迫的仇恨的反抗,歌颂了青年一代向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叛逆精神,并预示了封建制度彻底崩溃的历史趋势。

表现这样一个主题,这在半封建半殃民地统治下的旧中国,是有积极意义的。

另一提法,《家》的主要内容:
是写一个封建大家庭在五四朝代的社会潮流冲击下由盛而衰,急遽瓦解和崩溃的过程;写这个过程中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及当时社会上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它的主题就是说明:在五四所开辟的中华民族争生存,求解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长期统治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已成为一具僵尸,它的全部思想体系,伦理首先都已经知名度腐烂,它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新生的民主势力和革命思想的萌生和发展,也不可阻拦。

在巴金看来,这是一股奔腾前进的生活的激流,时代的激流,是什么力量都阻挡不住的。

下面从控诉封建家庭黑暗和罪恶,以有歌颂年青一代的觉醒
和斗争这两个方面,结合作品的实际,来阐明这一主题。

1、作品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从而帮助读者加深了对旧家庭,旧社会的认识和仇恨,在一家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反抗热情。

(1)通过高家日常生活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

当我们刚刚翻开《家》的时候,我们就会随着小说的主人公看到高公馆堂堂正正的外表:门口是一对石狮守门,屋檐下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门墙上挂着副木对联,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这八个大字给人一种太平盛世的感觉,给人一个“劳动家庭”的假象。

其实,当我们读完小说,深入地观察了高公馆的内部时,我们就会发现,高公馆原来是一座罪恶的牢笼,封建专制的王国。

高家奴仆成群。

从高老太爷到“克”字辈的老爷(克明、克安、克定)、太太,到“觉”字辈的少爷,“淑”字辈的小姐,无不作威作福,过着奢侈腐化的寄生虫生活。

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出门坐娇,打牌还要奴仆装烟。

例如:高家吃“团年饭”时,不仅“桌上整齐地放着象牙筷子,和银制的杯匙、碟子”,摆满了丰盛的酒菜、瓜子、杏仁等,而且“每张桌子旁边各站着三个仆人:两个斟酒,一个上菜。

各房的女佣、丫头等也都在旁边伺候”。

这些寄生虫们吃
得酒醉菜饱之后,不是掷骰子打牌就是蒙头大睡。

高家的这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是建筑在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和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为老太爷做寿时,高老太爷的五儿子高克定就说“横竖有的是用不完的钱,每年要收那么多担谷子。

---多花几个钱也不要紧!”正因为这样,所以劳动人民的血汗养肥了寄生虫,而自己则在生死线上煎熬。

就在高家过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时候,而高公馆门外讨饭的小孩却冻饿得发抖,哭泣。

高公馆里的仆人们虽然能吃到一口主人们剩下的残羹剩饭,但也不得不整天“做苦事、流眼泪、吃打骂”。

鸣凤在高公馆做了七年奴仆,连十四岁的小姐淑华也装出大人的样子责骂她“鸣凤,鸣凤,太太喊你去装烟!”由于三少爷觉慧跟她开玩笑,在门槛上拦住了她。

等觉慧把她放出来时,淑华又凶上来了“你到哪儿去了为什么喊你,你总不答应”“我给三少爷端茶来”她垂着头回答。

“端茶也要不了这么久的时间!你又不是哑巴,为什么喊你,你总不答应”---小主人对待奴俾是如此凶神恶煞,大主人就更不用说了。

他们可以随时掌握着奴俾们的生死命运。

且不说鸣凤后来被逼得投湖自尽,就说那个在高家做了十年仆人的高升吧,所说是偷了老太爷的几张字画去卖,就被警察局关了许久,被高家赶出门外。

四处飘流,靠讨饭过活。

在热闹的除夕之夜,高公馆灯红酒绿,而他只能在铁包的门槛之外,像鬼影一样躲在冰冷的石狮旁边,等着讨旧主人的几个尝钱,连觉慧、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