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一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历史回眸
按照经济形态划分人类历史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但是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分类的方法则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从时间上来看,农业社会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重合的,而且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是时间最长的。
那么政府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也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也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又不同的表现,或者说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和经济的关系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农业社会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前面提到,农业社会在实践上来看贯穿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历时最长,其经济形态表现为自然经济,也就说社会是以自然为依托,人类是靠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的。
这个时期的经济特点是手工工具成为人类肢体的延长,农业是主导行业,手工工具和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生产规模狭小,生产的目的是自给自足。
此时自然的生产力占主导地位,人的生产力居次要地位,从而外在自然的决定作用就表现为基本的、主要的决定作用。
由于生产力低下,人只能以群体为主体的方式实现对自然的主体地位。
就个体来说,人不是主体,并且被自然的关系所束缚,从而导致对自然的依赖、对天然的血缘关系的依赖和对社会政治的依赖。
自然经济的群体主体活动表现的尤为突出,以致这种社会群体依附性在现代社会仍留有较重的痕迹。
天然的血缘关系发挥着重大作用,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群体和群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血缘关系形成的群体从普通村落到政治中心的朝廷都有时刻存在着。
群体内的成员紧紧地圈定于群体之内,如果离开群体就意味着离开生产资料,就无法生存。
正是这个原因,政府和经济的关系就显得一目了然。
在农业社会中,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西欧,政府成为最大的群体依附中心,因为政府通过政权、权力控制社会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并主要以对土地的控制为主。
尽管在当时有地主以及大户的存在,并且他们对土地拥有直接控制权,但是在实际上,这些人往往是政府官员本身,或者是政府官僚的亲戚和朋友,小土地所有者寻求大地主的依靠,大地主最终也会投靠于官府。
所以可以说,政府成为了自然经济的主体。
在农业社会中,政府对土地的直接或者间接拥有成为不争的事实,似乎就是自然而然的。
土地被皇室下不同的宗主划分,当然这些宗主不会去自己耕地,而是把使用权交给农民,形式上表现为农民对土地的私有,但是实质上依旧是皇室的土地。
另外在中国古代,曾经提出过“仁政”、“富民”的经济干预思想。
因为在古代,政府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并不能维持自身的运转,无法由此来维持政权,其主要手段
就是通过向百姓进行税收。
但是政府对税收控制的程度体现着整个国家的安定程度,孔子曾经最早提出“富民”的思想,也就是说只有民富才会有国富,只有民安才会有国安。
这种君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往往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历史中因百姓赋税过重而曾引起的动乱不计其数,所以古代政府在拥有土地的同时,处理好对百姓的税收是对经济干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农业社会中,尽管农业成为经济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同样存在商业的经济形态,这也成为政府干预的一个领域。
特别是在古代中国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抑制成为当时政府主要经济政策,这从秦汉开始便开始实行,因为政府主要是对土地拥有控制权,但是商业发展对农民有很大冲击力,巨大的商业利润吸引着农民加入成为商人。
这必然就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由此历朝历代都实施了“重农轻商”
的经济政策,对商人在很多方面进行限制。
尽管在宋代以后,工商业曾经出现比较繁荣的局面,但是整体商和农业经济还是无法相比的。
或者是进行官商结合,进行官办商业的举措,政府拥有自身的工业或者手工业体系,单独为政府进行服务。
当然我们在今天看来,对商业发展的抑制导致了对科技发展的抑制,从而也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工业社会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机器工具开始于十四到十五世纪的欧洲,但是真正发生改变历史进程的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英国产业革命时期,这时英国历史上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进入到迅猛发展时期,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里程碑。
这个时期的经济形态已经从自然经济转变为了商品经济,人们的生产方式呈现出多元化,但是以商品生产为主的,货币的使用更加使得商品化社会的生成;科技的进步更使得生产效率有了极大提高,工业生产使得商品经济逐渐进步成熟。
在这段时期内,商品经济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形态。
无论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一举成为代替农业生产的主要社会生产模式,尽管农业生产或者说自然经济在各个国家依然充当重要且基本的角色,但是工业生产成为主导的事实已无可争辩。
在这个时期内,政府和经济的关系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或者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呈现出不同样态,这个时期的两者的关系已经不同于农业社会,经济形态和模式已经成为独立的社会元素,尽管两者的紧密关系无可否认,但是经济已经脱离了农业社会中那种政府的附属元素的角色。
下面我们就按历史进程来回顾政府干预经济的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1重商主义的兴起与衰落
如果按照时间上来划分,重商主义起源于15世纪末,属于欧洲封建社会晚期,不属于工业社会,但是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已经开始迅猛发展,国内和国际贸易逐步增多。
介于这点,我把重商主义归为工业社会。
起初这个词是相对“重农主义”提出的,但是直到后来因其在《国富论》中提出后才广为流传,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就是“国家越富有,它为战争以及其他投机提供资金的能力就越大,进而也就增加了其实力”《经典插图版经济学译丛——经济学精要》中国财经出版社 P66或者可以理解为国家拥有更多地金银,国家的实力就越强,储备更多地金银量成为当时欧洲各国的主要目标。
重商主义思想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准备时期反映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西方经济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P7 尹伯成
重商主义政策在英国表现的最为突出。
这个时期由于商业在经济领域的比重逐渐增加,使得商人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当然这是有国家和政府作为后盾的。
此时政府发展商业的根本目的为了本国家富强、进步和增加社会财富,因为当时的西欧国家正在急于扩张,争夺殖民地,需要商人在资金上的支持以补充国内、外战争的消耗,同时也是各国政府巩固自己政权和提高国家在国际上地位的需要。
而此时商人需要政府支持,通过国际贸易来增加自己的资本积累。
所以可以说重商主义时期是一种官商结合的特殊经济形态,这时不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私人贸易公司都是权利和特权的集合,这些权利和特权反映了国家和商人之间的某种交易。
《西方重商主义与同时期中国经济思想之比》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05年20卷4期P31 郭超靖各个国家除自己铸造金银货币外,主要通过对外贸易顺差来实现金银财富的增加。
此时政府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就起到极大作用,起表现为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事业,利用立法和行政手段奖励出口,限制进口。
但是,随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动,工业化大跨度的发展,重商主义逐渐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为重商主义思想有着内在的缺陷:首先,重商主义者单纯的认为拥有了更多了金银货币,就拥有了更多财富。
但是真正在市场中的财富包含着除金银外很多物质,单纯的金银货币无法代表财富。
其次就是混淆了货币和金银的概念,在随后的经济发展中,用金银已经不适宜作为流通货币了。
最重要的是重商主义的理念比较简单,没有深层次的考虑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机制,当后来的古典经济学逐渐成熟的时候,重商主义也就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它的思想在今天的经济学领域和社会经济中还在体现着,特别是它的对外贸易思想,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有很多的帮助与启示。
2早期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
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应当非亚当·斯密莫数,尽管在他之前曾有很多学着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的不同领域进行过研究,但是自亚当·斯密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简称《国富论》)于1776年问世之后,就立即使他的前辈的初步努力黯然失色。
《经济学说史》中译本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6年版P72 夏尔·季德和夏尔·利斯特合著当然,《国富论》发表后,其观点也没有被政府所采纳,而是仍旧坚持了几十年重商主义的政策路线,但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在以后欧美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了主流。
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来说是比较完备的,也是比较成熟的。
当然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多缺陷的。
在这里我们不详
细谈论他的具体的经济理论,而是主要阐述一下他对政府干预经济的看法。
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是以自由主义思想作为基础的,是自由主义在经济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它从财产私有制出发,主张个人的财产所有权、经济的个人主义和市场的自身运行,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少干预和控制。
在亚当·斯密看来,资源配置本身靠市场自身就可以解决,因为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供求关系本身在市场运作中就是平衡的,价格机制可以在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
这个时候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就足够了,因为市场本身就有天然的有序性,政府的行为可能会破坏这种有序性。
他认为从财政支出的角度可以把政府职能规定为国防、司法、和提供公共产品三种,对经济不需要进行干预。
同时,亚当·斯密认为政府官员同样也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可能会因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影响社会发展,正如斯密在《国富论》中曾写到:“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尽是自寻烦恼的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撍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任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
把这种权力交给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认为有资格行使的人,是再危险也没有了!”《国富论》下卷商务印书馆 1996年 P27—28 亚当·斯密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斯密的经济思想是排斥政府的,这种思想在今天的仍旧有许多学者认同,这种经济自由思想曾经被经济学家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发展到极限。
当然当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我们也能看出,政府对经济不进行任何干预,任其自身随意运行也是不现实的。
3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理论及实施
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资本论》的完成这近一百年的历史中,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更加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但是也就在此时,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在整个十九世纪,一方面的积累伴随着另一方苦难的积累。
……大规模失业不断出现:钢铁工人失业率达到了33%,纺织工人达到了50%。
贫民窟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营养不良和明显的饥饿、疾病和高死亡率……。
《社会主义经济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P9 勃朗科·霍尔瓦特说明了当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极大差距的现象。
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并鼓励工人阶级与资本家进行斗争,并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危机之后,一方面出现了法西斯政党执政的军政主义国家,同时还有以苏联为代表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开始实施了计划经济,以往的私有财产被政府没收,许多大的工厂、银行等被国有化。
这导致了农民起义和工人罢工,随后通过斯大林的强制压迫,平定动乱。
在随后斯大林成为领导人之后,开始了有目标的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央政府对矿产、钢铁等重工业的生产进行详细规划并下达指标。
政府通过抑止市场、经
济决策集中化力图使资源配置最优化。
到了70年代末,这种计划经济模式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家。
尽管取得了这样的成就,然而就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是无法和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表现为政府单纯依靠自己的计划实现工业目标,而许多其他产品严重匮乏,经济发展不是从需求角度来实现的。
这种计划经济的实质,是把整个社会组织成为单一的大工厂,由中央计划机关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
《关于马克思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思考》《当代经理人》 06年13期 P80 刘莉在其他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中国,都曾经发生过类似的状况。
可以说苏联的计划经济思想是偏离了当初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构想。
在这种政府完全控制经济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是行不通的,依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实现资源的良好配置的,即使在这种努力下所实现的经济发展也是单项度的,而无法达到多元的、全面的发展。
4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思想
前文我们提过,资本主义国家在十九世纪尽管发展迅速,然而是以牺牲大部分人利益的实现的。
到了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溃发生,经济危机随之爆发,并且迅速波及到欧洲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从经济危机爆发开始到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退后了近30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有近五千万的失业者,“其中美国的失业率占劳动力的25%,达到1700万人;英国失业率为22.5%,达到275万人失业者;德国有700万人失业;法国失业者达200万人以上。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清华大学出版社 P2 胡代光厉以宁袁东明著其社会基本矛盾是垄断者不愿降低垄断价格,同时普通百姓又没有消费能力,造成产品积压又无法销售出去的局面。
各国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对此现象束手无策,直到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出版以后,各国政府首脑开始采纳了他的政策主张。
在《通论》中,凯恩斯首先否定了以往古典经济学家萨伊的就业理论,他认为不是供给创造需求,而是有效需求决定就业和产出,从而产生供给。
书中的基本思想就是经济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并主要以财政政策为主,通过财政赤字的方法,即减少税收和增加政府开支来增加社会就业。
这就不同于以往的政府只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比如利息调节或者贴现业务来影响市场价格来调节经济的方法。
财政政策的运用,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开辟了一个行的经济学领域,即宏观经济学。
它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只对微观经济,如市场、企业和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等进行研究,而是主要站在政府角度来考察国民经济,从国家角度来研究整体的经济形势。
从二战后年到七十年代,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一直被各国政府推崇。
但其实《通论》出版之前,罗斯福的“新政”早就针对美国的经济危机做出了反映,从1933年到1939年,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七个干预经济的重要法案,其中1933年6月16日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被罗斯福看作是美国国会制定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
新政内容主要包括对富人提高税收,严格限制私人企业,保护工资协商过程,建立
一系列公平就业标准。
到了1939年新政结束时,美国联邦政府不仅增强了对货币供应和联邦储备政策的控制,而且对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给予了肯定。
二战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被美国就业法案吸收,该法案承诺美国政府要维持本国就业和生产的高水平,同时建立了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
英国等欧洲国家也于20世纪40年代实施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在这个阶段,生产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充分就业,同时也避免了通货膨胀。
这段时期的另一个政府干预经济的举措就是国家福利政策,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证社会公平,许多国家都采取措施。
比如提供免费医疗和教育、建立养老金制度、提供失业保险等等,因此财政支出逐年增长。
但是这些福利政策也有自身缺陷,它导致公民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过高的财政赤字以及影响了市场的自身运行。
5凯恩斯政策失效及新的政府政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社会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滞胀”现象。
从1969年10月美国爆发国内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后,美国率先进入经济“滞胀”状态。
1970年12月美国失业人口达到了五百多万,同时该年内有一万多家企业倒闭。
此后失业率和通胀指数一直高居不下。
从1973下半年开始,这场危机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到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9.5%,近840万人。
西欧各国以及日本也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同样现象,失业人数急剧上升。
在失业的同时,经济也开始衰退,停滞不前。
哈佛大学教授哈伯勒曾经这样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如果我们遇着一种老式的跟物价下跌在一起的经济衰退,那么万事如意:多开支一点,物价下跌和产量降低就将被扭转过来。
但是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结合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向经济衰退作战,我们就刺激了通货膨胀,而我们向通货膨胀作战,我们就刺激了经济衰退。
《停滞膨胀——一个国际性问题》英文版马塞尔·德克凯恩斯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就在于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伴随着通胀率上升的。
因为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就要通过财政赤字的方法,这样就会加大货币流通量,从而促使物价上涨。
此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配置失调和资源利用的低水平也成为经济滞胀潜在因素。
针对这种现象,以弗里德曼为创始人的货币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
货币主义的基本观念在于寻求货币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
政府控制中央银行,从而控制货币的供应,但是这种供应也是根据当时社会对货币需求的。
货币学派对滞胀的基本政策就是:取消或大大简化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贯奉行的财政调节措施,充分信赖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金融当局按照经济增长的速度,长期的、稳定的增加货币供应量。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清华大学出版社 P77 胡代光厉以宁袁东明著除此之外,弗里德曼建议改以往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制定的固定汇率制为浮动汇率制,美国的通货膨胀就是因为在以美元为基准的固定汇率制下各国货币输入导致的。
七十年代后期,美国联邦政府宣布暂停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兑换黄金,意味着美国在汇率上采取浮动制,从而也带动了其他国家实施了浮动汇率制。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采纳了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大力削减了货币供应及政府支出。
尽管货币主义政策在当时实现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但是失业率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到了后期货币主义开始失宠,各国政府开始寻求新的政策来干预经济。
(三)后工业社会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后工业社会如今在某些西方国家已经初显雏形,但是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早在1958年就由学者瑞斯曼首次提出,后来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对后工业社会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与分析。
并在1979年发表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后工业为社会就是信息社会。
而美国学者也对后工业社会进行了设想和分析,它是从知识的角度来切入的,所以它所说的后工业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知识经济社会。
可以说现在的社会由于科技特别是电子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缩小了世界,但是也正是世界的缩小,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加深,各个国家之间的接触也越来越密切,社会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事务变得越来越繁杂。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呈现以下三个局面:
第一,进入二十世纪后期,经济开始步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几乎影响了各个国家的各个方面,不仅是对经济,对政治、生活、文化等都有影响,各个国家的政府、组织及个人都被全球化所包围。
这种现象借助与通讯和交通运输的进步,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不断成上升趋势,国家贸易额度大幅增长,各国政府的经济管制越来越倾向于同一化。
以往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取得部分财政收入,同时控制收支平衡,发展国内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放弃了保护主义,减少了贸易壁垒,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经济进一步全球化。
此时的政府不但是不再过度封闭贸易,反而以积极的态度与各国合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并激励本国企业发展。
第二,福利国家的福利政策的衰落。
由于凯恩斯政策的失效,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再次回归,市场原则又占据上风,经济全球化也促使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边的日益激烈,而政府也无力在实施福利政策,尽管有些福利项目仍然保留,但是其对福利的投入已经大大缩减了。
第三,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思想是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的,本质上来说,“第三条道路”是政治思想,是西方社会主义与西方保守主义的融合。
其中也包括着比较新的经济思想,尽管没有理论化,但是提出的一些经济政策被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所采纳。
由于货币主义政策的失效,西方领导人开始寻求新的经济政策。
到了90年代后期,英国首相——新工党的领导人布莱尔和美国总统克林顿,开始吸收吉登斯的思想,布莱尔更是把吉登斯称作自己的“导师”。
其基本的思想就是有限度的干预经济,而且是通过投资方式干预,改变以往的全面福利政策,这样既增加就业,也可以保证经济的增长。
“新政”的实施使丹麦有九成的单身母亲就业,英国也于1999年达到了大约75%的就业率。
“到2000年为止,有100多万人脱离贫困线;占人口10%的低收入群体的家庭毛收入提高了近9%……。
”《吉登斯论“第三条道路”的“第二阶段”》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