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1700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17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1700字
《中国,当真是帝国主义的摇蓝吗?》
正文:
今天走进这本被《人民日报》破天荒两度推荐的这本书的序言中,让我想到了中央电视台曾播放过郑和下西洋的专题片,各种报刊杂志也刊登宣传过郑和下西洋的各类文章。

为了让郑和承担当代的各种需要,我们看到不少宣传机构,不惜把郑和塑造成一个打破闭关锁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治家和航海家;拔高成一位“对外开放与开展国际贸易的先驱”,一位“打破闭关自守,勇敢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一位传播中华文化中“和为贵”思想、展示中华民族和平发展思想的伟大政治家,一位与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比肩的探险家和航海家。

有些资料甚至还说他开创了一种和平友善的国际交往模式。

总之,为了当代的某些政治和经济的需要,不惜拔高和夸大历史人物及其作用,己成为目前解说历史的一种垢病。

那么,郑和下西洋给中国带回了什么?
郑和七下西洋,带去了中国大量的纺织品、丝绸、磁器和各种精美工艺品,确实带去了中华文明。

那么带回了什么呢?
据一些历史资料述;这支*****人的庞大海军特混舰队,总共历时28年。

带回来的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速龙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楼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

”这些东西普通官员和民间都没有见过,也没有一件流传下来。

这支成本巨大的船队,既没有带回来先进思想,也没有带回来先进技术和珍稀物种。

还不如汉代的张骞,只带一支小分队,竟横穿戈壁,深入西域,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等十几种植物,逐
渐在中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至今中国人还在享用这些文明的果实。

可是,张骞在都历史学家们笔下很难见到,从而更多的读者对张骞也就自然的陌生了。

当然,今天的我们又是如何从郑和下西洋的结果来看它的重要意义呢?无疑我们更多的认为这是我国一次最大规模的远航,航程之远,时间之长,在中国航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

船队航程遍及东南亚和中亚30多个国家,标志着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达到了很高水平,在中国航海史上确实谱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在看到郑和下西洋这些功绩的同时,决不能因为某种需要,就离开史实,无限夸大和拔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作用。

这有悖于历史的真实,将会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误导。

今天的我们,如何看“一带一路”同样无限的夸大和拔高他的目的和作用。

几十年来,为了某种需要,罔顾历史的真实,我们不断地颠复、拔高或贬低某些历史人物,让这些历史人物披上我们需要的外衣。

而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秦始皇。

这个焚书坑儒、草菅人命、暴戾不仁、横征暴敛,被中国史书和民间唾骂了二千多年的残暴之君,居然在我们权威人士为其翻案的过程中,逐步演变成了一个横扫六合,捭盍九州、壮志凌云、统一中国的大英雄(其实在西周中国就是统一的)。

这种为某种需要或某一政治大人物的喜好,而任意篡改历史的现象,将会给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带来灾难。

我们应该还原历史,包括郑和航海。

我们应当感谢、尊重和敬畏历史。

否则,不是我们开历史的玩笑,就是“木乃伊”的他们在看我们的笑话。

46页第一章节《丝绸之路的诞生》的第一行:【自文明伊始,亚洲的中心就是帝国的摇篮】。

尽管,释者在这里并没有给作者此文直接的释为:【自文明伊始,中国就是帝国的摇篮】,但是,还是用了“擦边球”方式来写“亚洲的中心”。

何谓“亚洲的中心”?无非就是中国。

那么,我们翻开历史,自文明伊始,中国当真是帝国主义的摇蓝吗?
如果说这本书的《序言》是翻译家根据作者原文翻译过来,那么,只能说这个作家在每个国家出版这本书而在投其所好。

如果是我们的翻译自己所为,那么这个翻译家也是一个溜须拍马腿子。

一个为了歌颂活着的政治家而写的历史,还叫真实历史吗?
固然,也许正是我厌恶政治,所以很偏激的将这本书仅读个《序言》就抛下了这本被《人民日报》再度推荐的《一部全新世界史》,让那些政客们,让那些政治家继续去自娱自乐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