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管理方式对黑白花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养管理方式对黑白花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的影响分析
摘要:报道了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影响,根据奶牛生理、消化、泌乳的特点制定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方式,显著提高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试验组奶牛在一个泌乳期(305d)奶产量5892.60kg比传统饲养的对照组5407.70kg增加485kg提高产奶量8.97%,差异极显著(P0.05)后,转入正式试验。

1.2试验方法试验组按照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实施,对照组按常规(散养)饲养方法管理,试验期为一年(365d),每天记载奶量、饲料量、温度、繁殖配种、健康状况等,乳脂率每两个月测定一次。

1.3 试验检测(1)采用快速乳脂仪测定乳脂;(2)用KDM-01型蛋白质测定仪测定饲料蛋白;(3)用SX4-4-10型箱式电阻炉测钙;(4)用7230型分光光度计测磷;(5)奶牛能量单位(NND),按国家颁布的ZBB43007-86的奶牛饲养成分与营养价值标准测算。

2饲养管理方案
2.1配粮原则根据奶牛不同泌乳阶段营养需求,科学设计日粮配方与饲喂量,以满足和平衡奶牛营养需要。

2.2日粮配合在本县奶牛基本配方(配方:玉米45%菜子饼12%麦麸35%大豆6%骨粉1.50%食盐0.50%)的基础上参照《中国奶牛饲养标准》和《饲料营养成分表》增减变化执行,并适当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

饲草选用青贮玉米草(喂量约15~20kg/日/头)和苜蓿青干草(3~5kg/日/头),量要充足,让奶牛自由采食。

2.3不同阶段饲喂标准
2.3.1泌乳前期(分娩后15~100d内)日粮干物质占体重2%~3%,渐增到
3.50%以上,精粗料比例从40:60渐改为60:40。

2.3.2泌乳中期(分娩后101~200d)日粮干物质占体重3%~3.50%,精粗料比例40:60。

2.3.3泌乳后期(分娩后201d至停奶)日粮干物质占体重2.50%~3%精粗料比例为35:65。

2.3.4干奶期(停奶期间)日粮干物质占体重2%~3%、精粗料比例30:70。

2.3.5围产期(分娩前后15d)产前15d采用低营养水平和低饲养法,粗蛋白水平为11%~12.50%,钙占日粮干物质0.40%以下,产后15d采用高营养水平和
高钙饲养法,粗蛋白水平为13%~14%,钙占日粮干物质0.60%以上。

3日常饲养管理
3.1饲喂泌乳盛期日喂4次,饲喂时间依不同季节而变化。

其他各期日喂3次,每日保证供足清洁的饮水,冬季水温保持10℃~15℃。

3.2运动运动场面积平均每头22m,略有坡度便于排水,每天驱牛运动2次。

对临产牛,采用人工牵引运动。

3.3挤奶挤奶次数根据各泌乳阶段产奶水平而定,一般每天早中晚挤3次。

3.4挤奶方法采用小型挤奶器挤奶。

挤完时应即卸机,并进行手工辅助挤奶及略加按摩乳房,以促进泌乳机能,为防感染乳房炎,每日清洗消毒挤奶机。

3.5保健严格执行防疫、检疫和其他兽医卫生制度。

定期进行消毒,分别于春秋进行检蹄修蹄。

奶牛每天坚持刷拭,清除牛体上的粪便污垢。

夏季每天最少进行一次水浴,并加强通风和其它防暑降温措施。

并每日按时清理积粪,保持场地清洁。

3.6配种奶牛产后60d左右开始配种,配种前,除观察行为、外阴变化和黏液鉴定外,同时进行直肠检查,根据卵泡发育情况,适时输精。

3.7粪污处理应尊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原则。

采用干清粪工艺,要日产日清,经无害化处理后出售做农家肥便用。

4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1产奶量与乳脂率表2显示:试验组每头奶牛一个泌乳期305d产奶量达5892.6kg,比对照组5407.7kg增加485kg,提高8.97%,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日产量17.03±3.56kg、对照组14.73±3.55kg);表3显示,试验组乳脂率3.51±0.25比对照组3.11±0.39提高0.4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

结果表明:不同饲管方式,对奶牛产奶量、乳脂率影响明显,规范化饲养管理优于常规饲养管理。

4.2奶牛受胎效果比较表4表明:在一年试验期间,产后60d配种,试验组受胎率为72.22%,对照组仅53.33%,差异级显著(P<0.01)。

不同饲养管理方式对奶牛受胎率影响明显,在规范化饲养管理下的奶牛受胎率更高。

4.3奶牛饲料转化效果对比表5明确:试验组日耗精料9.11kg、对照组9.02kg,
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而奶料比分别为2.12:1(1:047)和1.97:1(1:0.51),奶料比差异显著(P<0.05)。

本试验表明,产奶量基本接近奶牛,在精饲料喂量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通过规范化饲养管理,显著提高奶料比。

奶料比作为衡量奶牛养殖效益的重要参数之一,更能反映奶牛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高低。

因而饲养管理在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饲养成本方面作用显著。

4.4经济效益分析由表7出,试验组每头奶牛收益比对照组多838元,提高效益24.19%,差异级显著(P<0.01)。

这表明奶牛养殖生产中,不同管理方式对生产性能有重要影响,对生产性能趋近的奶牛,通过规范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所获的经济效益更高。

5结论与讨论
5.1从奶牛产奶量、乳脂率、牛受胎率、奶料比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组比对照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

因此通过平衡奶牛营养需求技术措施,进行科学规范化饲养管理,比常规的粗养管理效果好,不仅有效提高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而且在增加奶产量基础上鲜奶质量也得到提高。

5.2从饲养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分析,试验组比对照组差异极显著,通过规范化、精细化饲养管理,奶牛养殖小区\场每头奶牛年可直接增加803元,对提升养殖场(小区)经济效益效果明显。

5.3本试验为制定本县切实可行的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为改变奶牛场(小区\户)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养殖技术整体水平,不断提升黑白花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5.4由于奶牛饲养管理牵涉面广、涉及的因素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有不同结果,受条件限制,本试验未能系统全面的加以研究总结。

以后作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5.5长期以来奶牛养殖管理粗放,效益增长缓慢是困扰奶牛高效发展的难题,这与奶牛养殖管理和生产方式密切相关。

粗放的管理生产已不适现代化发展需要,必须建立现代奶牛生产构架体系,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高效化的饲养管理生产。

一要加快奶牛饲管技术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二要靠政府大力扶持、部门技术示范引导,三要通过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要积极引导奶牛养殖户转变观念,加快先进饲管技术普及和应用。

5.6在奶牛规模化养殖程度低,散养比重大的地区,要加快养殖结构调整,促进养殖生产方式转变。

必须与养殖设施化、品种优良化、资源优势化相统一、相协调的发展。

在不断加快养殖基设施建设,饲草资源开发,新品种引进和改良步伐的基础上,进行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清洁化奶牛养殖。

为奶牛业转型跨越、提质上档做出新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奶牛饲养标准(JBB43007-86)
[2]董德宽.乳牛高效生产技术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王锋.高产奶牛绿色养殖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试行)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