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中考历史总复习训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1.(2021·南充)“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
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他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
A.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B.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
C.世界各国都取得跨越式发展
D.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2021·镇江)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奔跑的每10辆汽车就有5辆是美国生产的T型汽车,流水线生产出的T型汽车成为美国普通家庭的交通工具。
为流水线生产汽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
A.斯蒂芬森B.亨利·福特
C.卡尔·本茨D.法拉第
3.(2021·益阳)下面是1870—191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的变化示意图。
这一时期世界石油年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使用与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C.电动机的发明创制
D.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加剧
4.观察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成果表,该表反映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是( )
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
1867年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
1869年美国海厄特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1884年法国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A.新的能源运用
B.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
C.内燃机的发明
D.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5.下面是英、美等国家1870年和1913年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图。
1913年与1870年相比,美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6.(2020·孝感)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图体现的社会现象是( )
A.大众教育推广B.城市化加快
C.环境污染严重D.贫富分化加剧
7.下面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英国( )
A.成为“日不落帝国”
B.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C.工业化影响就业结构
D.成为“福利国家”
8.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指出:“在法国……女子公立中学,却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女权主义运动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近代教育的发展D.国家政策的调整
9.下面漫画的主旨是( )
A.城乡差异B.环境污染
C.贫富分化D.百鸟归巢
10.(2021·福建)如图所示成就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取得这些成就的人物是( )
A.牛顿B.达尔文
C.诺贝尔D.爱迪生
11.(2020·孝感)《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物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其中详细阐述生物生存竞争的是( )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物种起源》D.《共产党宣言》
12.(2021·青海)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如《高老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对“拜金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这部文学作品的作者是( ) A.巴尔扎克B.托尔斯泰
C.伏尔泰D.卢梭
13.列宁曾这样剖析道:“他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材料中的“他”是( )
A.巴尔扎克B.列夫·托尔斯泰
C.梵高D.达尔文
14.(2021·葫芦岛)他是德国天才的作曲家,28岁患有耳疾,其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他”是( )
A.托尔斯泰B.巴尔扎克
C.梵高D.贝多芬
15.他偏爱黄色,其代表着光明和希望,他绘画作品的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都十分鲜明,产生了一种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作品体现该艺术风格的是( )
A.《物种起源》B.《复活》
C.《英雄交响曲》D.《向日葵》
16.【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6分)
宁宁在“历史知识进校园”活动中承担“两次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机,将织布的效率提高40倍;同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
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工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807年,富尔顿发明“克莱蒙特号”轮船。
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机车在铁路上试车成功,这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第一部发电机。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
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请为宁宁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可从工业革命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教育、化学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 三部科技巨著。
著
作
一
著作二
材料二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
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
……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
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 革命事件及其意义》
(1)材料一中的著作1、著作3作者分别是谁?著作2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并举出“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例。
(3分)
(3)材料三反映了牛顿在哪个领域的重大成就?据材料三,指出牛顿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分)
(4)据上述材料,归纳造成中外科技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因素。
(2分)
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1.(2021·南充)“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
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他们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
”由此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D)
A .几乎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B.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
C.世界各国都取得跨越式发展
D.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2021·镇江)20世纪20年代,世界上奔跑的每10辆汽车就有5辆是美国生产的T型汽车,流水线生产出的T型汽车成为美国普通家庭的交通工具。
为流水线生产汽车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B)
A.斯蒂芬森B.亨利·福特
C.卡尔·本茨D.法拉第
3.(2021·益阳)下面是1870—1910年世界石油年产量的变化示意图。
这一时期世界石油年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B)
A.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内燃机的使用与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C.电动机的发明创制
D.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加剧
4.观察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成果表,该表反映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是(B)
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
1867年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
1869年美国海厄特赛璐珞的制造技术
1884年法国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A.新的能源运用
B.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
C.内燃机的发明
D.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5.下面是英、美等国家1870年和1913年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图。
1913年与1870年相比,美国的工业生产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C)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美国出现了“新经济”
6.(2020·孝感)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如图体现的社会现象是(B)
A.大众教育推广B.城市化加快
C.环境污染严重D.贫富分化加剧
7.下面为1841年和1877年英国就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英国(C)
A.成为“日不落帝国”
B.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C.工业化影响就业结构
D.成为“福利国家”
8.著名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中指出:“在法国……女子公立中学,却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B)
A.女权主义运动B.工业革命的推动
C.近代教育的发展D.国家政策的调整
9.下面漫画的主旨是(B)
A.城乡差异B.环境污染
C.贫富分化D.百鸟归巢
10.(2021·福建)如图所示成就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取得这些成就的人物是(A)
A.牛顿B.达尔文
C.诺贝尔D.爱迪生
11.(2020·孝感)《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物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其中详细阐述生物生存竞争的是(C)
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物种起源》D.《共产党宣言》
12.(2021·青海)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如《高老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对“拜金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这部文学作品的作者是(A) A.巴尔扎克B.托尔斯泰
C.伏尔泰D.卢梭
13.列宁曾这样剖析道:“他富于独创性的全部观点,恰恰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俄国革命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材料中的“他”是(B)
A.巴尔扎克B.列夫·托尔斯泰
C.梵高D.达尔文
14.(2021·葫芦岛)他是德国天才的作曲家,28岁患有耳疾,其代表作充分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他”是(D)
A.托尔斯泰B.巴尔扎克
C.梵高D.贝多芬
15.他偏爱黄色,其代表着光明和希望,他绘画作品的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都十分鲜明,产生了一种光亮明快的装饰美感,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作品体现该艺术风格的是(D)
A.《物种起源》B.《复活》
C.《英雄交响曲》D.《向日葵》
16.【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6分)
宁宁在“历史知识进校园”活动中承担“两次工业革命与社会发展”展板的设计任务,通过搜集整理,摘抄出如下资料:
1733年,凯伊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速度。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动力织机,将织布的效率提高40倍;同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
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工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
1807年,富尔顿发明“克莱蒙特号”轮船。
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机车在铁路上试车成功,这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第一部发电机。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
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19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
1882年,法国学者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
同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连接成网络。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请为宁宁同学提供设计展板的建议,需提炼主题,选取材料,并论证所选材料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可从工业革命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教育、化学工业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任选角度展开论述)
答案:主题: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1分)
论述:18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人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机车在铁路上试车成功,这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社会提供了更加快捷、廉价、便利的交通,使市场和生产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制成汽油内燃机;1885年,德国机械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13
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使汽车的价格大幅下降,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领域的变革,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使世界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5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 三部科技巨著。
著作一
著作二
材料二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对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
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
……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三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
,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 革命事件及其意义》
(1)材料一中的著作1、著作3作者分别是谁?著作2的名称是什么?(3分) 答案:作者:徐光启、李时珍。
(2分)名称:《天工开物》。
(1分)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并举出“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例。
(3分)
答案:特点:以技术型、经济型、实用型为主。
(2分)举例: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等。
(1分)
(3)材料三反映了牛顿在哪个领域的重大成就?据材料三,指出牛顿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分)
答案:重大成就:经典力学领域。
(1分)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牛顿总结与发展了他人的经验。
(2分)
(4)据上述材料,归纳造成中外科技发展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因素。
(2分)
答案: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的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使知识分子不务实际;而西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