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安徽各县进士分布,为何皖南和皖北相差如此悬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安徽各县进士分布,为何皖南和皖北相差如此悬殊?
安徽大地自古就是南北文化交融之地文化内容多样且丰富造就了历朝历代的大批文人科举制度形成于隋朝
经过唐宋元明的发展到了清代可谓是达到了巅峰一个地方的进士数量的多少
往往可以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以及文风的强弱
▼清代分县进士分布图,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
皖南的进士数量远超皖北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格局呢?要知道在历
史上皖北有着灿烂的淮河文化名流大家辈出先秦时期有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三国时期有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化以华佗为代表的医药文化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谓的上层建筑指的是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科举文化也是一种上层建筑
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造就上层建筑
▼江南贡院,摄影@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
先秦到隋唐时期各大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秦汉时期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已赶上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造就了文化的昌盛反观皖南地区崇山峻岭、道路堵塞尚未得到开发是名副其实的蛮夷之地因此这一时期
皖北领衔安徽大地
▼建安学派开创者,上骑艺林摄自@亳州运兵道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中国南方得到重点开发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此阶段的特点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甚至持平从北宋到南宋时期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完全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明清王朝的经济中心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
安徽作为南北交融之地
深受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慢慢南推皖中地区的庐州文化长江沿岸地区的皖江文化皖南地区的徽州文化纷纷崛起、百花齐放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
▼安徽四大文化圈,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
读书需要花费银子对于经济薄弱的地区读书求取功名变得遥不可及除了经济因素
政治、战争、天灾、民俗等也是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相辅相成造就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
安徽地理位置特殊
它兼容南北、连贯东西长江、淮河穿境而过境内陆形复杂
▼安徽地形示意,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
秦汉之际
皖北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社会文化也跟着发展起来皖北大地也随之成为群雄逐鹿之地自秦末宿州境内的大泽乡起义到三国曹操一统北方再到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以及后面宋金、蒙宋对峙都发生在淮河流域淮河成为南北政权分割线淮河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民不聊生、饿殍千里
▼东晋前秦对峙,地图源自@中国史稿地图
|人祸又逢天灾淮河一带在历史上一直是水灾、瘟疫的流行区这与皖北平原地貌有很大关系黄河曾数次夺淮而流给黄淮人民留下了荒芜的“黄泛区”每次人祸之后总是跟着“瘟疫”的爆发在黄淮地区洪灾、旱蝗、地震和瘟疫等自然灾害不仅发生频率高 ,波及范围广而且造成的损失也极为严重人民连肚子都填不饱就更不用谈读书了
▼黄河泛滥区域,地图源自@中国史稿地图
|
在中国历史上有三次衣冠南渡
第一次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这是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南迁西晋时期内徙的周边部族相继建立君主制政权强大起来威胁到西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祸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衣冠南渡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进入战乱和藩镇割据时代后面又是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此引发第二次衣冠南渡大量中原人口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差距开始缩小有学者甚至认为南北人口甚至已接近均衡这次的衣冠南渡给了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人文基础
第三次是靖康之难,衣冠南渡
靖康元年金兵攻克宋都城汴京金军俘虏了徽、钦二帝和大批宗室至此曾经文化昌盛的北宋宣告灭亡
统治者衣冠南渡在南边建立了南宋政权中原汉族再一次大量南移经过宋金对峙,蒙元的占领连年的战争已经让中原地区繁华不在、破败不堪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北方的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
三次衣冠南渡此消彼长北方逐渐没落江南逐渐强大起来
|此外
皖北连年的战争
造就了人民重武轻文的习俗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保住生命是最重要的清代安徽崇尚文教的风俗大致从南往北依次递减尚武之风却是从南往北递增这也是为什么北方科举人数少的缘故之一这种文化风俗
不仅造就皖北了成为武术之乡还造就了另一种现象就是人口激增、重男轻女
▼清代安徽各府州进士详表,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
皖北经济凋敝商业也逐渐的没落
曾经繁华的街道也没了生机相比皖南发达的商业皖北谋生的手段单调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社会也不稳定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河古镇,摄影师@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清朝时期安徽的政治中心在安庆作为省会城市安庆府拥有更多的
资源桐城文派在清代可谓是显赫一时
▼桐城文庙,摄影@上骑艺林
|徽州府经济、文化发达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在明清时期可谓是极盛安庆、徽州的进士人数多
也就不为怪了
▼徽州府,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宁国府是文房四宝之宣纸、宣笔、徽墨的产地这里可谓是文风浓郁读书人自然是层出不穷
▼宣笔,上骑艺林摄自@安徽博物院
|
古代旱路并不发达水路自然成为主要的途径对于运输业来说水路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此商贸更发达一些明清时期安庆、芜湖、蚌埠、铜陵大通被称为“安徽四大商埠”芜湖还是四大米市之一这些城市都在长江、淮河边
▼四大商埠分布,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
从州府进士人数上看沿淮和沿江县域人数多比如沿淮的怀远、寿
州、凤阳长江边上的当涂、芜湖、和州等等这充分的说明了交通的重要性
▼今天的安徽合肥作为省会包揽了所有的优质资源大学、医院、交通等都是省内一流的经济发展也是最好的其次是沿江沿淮城市以及靠近大都市的城市这些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在大城市文化交流自然更多一些安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一步步的趣探索这里是安徽人文地理有兴趣可以关注我们
【参考资料】
① 江庆柏《清朝进士题名录》,中华书局,2007 版② 张杰《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③庄祖武,孙永珊主编《安徽省情概览》,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