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247张反洗钱罚单!首次个人被罚超百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季度247张反洗钱罚单!首次个人被罚超百万!-2023年反洗钱监管处罚典型案例分析
对义务机构的反洗钱履职进行监督检查,是反洗钱法赋予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职责。

【捷软反洗钱】在统计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36家分支机构官方网站第二季度公布的行政处罚数据基础上,从地域维度、行业维度、处罚原因维度、个人处罚维度四个方面分别分析,结合处罚数据,厘清检查重点,为同业朋友提供洗钱风险管理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在第二季度共开出410张罚单,总罚款额1.06亿,其他处罚, 163,40%
机构, 96, 23%
个人,151,
37%
反洗钱相关处罚,
247,
60%2023年二季度人民银行处罚数量
反洗钱处罚其他处罚机构个人
平均处罚金额约2.1万元。

合计反洗钱相关行政处罚金额约9191万元,占人民银行第二季度总处罚金额的86%,由此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处罚的重点领域仍在反洗钱方面。

相较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出的反洗钱罚单总数量上升了约16%,处罚的机构数量上升了约23%,反洗钱罚单数量呈上升趋势。

但第二季度反洗钱处罚金额相比于第一季度的1.2亿有所下降(估计跟去年疫情积攒的处罚一季度密集公布相关)。

2 地域维度
第二季度全国范围内反洗钱处罚金额排名前三的省级地域分别是:
河南省(郑州中心支行)处罚3家机构,罚金2079万元、个人约7.1万元;
安徽省(合肥中心支行)处罚10家机构,罚金1008.万元、个人约27万元;
上海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处罚1家机构,罚金800万元、个人约9万元。

处罚金额各省分布如下图所示:
另外,从图上可以看出,本季度云南、安徽两地监管部门对个人的处罚力度相比其他省市较大。

其中福建第一季度对个人的处罚力度就进入地域前三,第二季度依然上榜。

3 行业维度
第二季度全国范围内反洗钱处罚金额行业分布情况如下图:
3.1 银行业
银行业有90家机构收到反洗钱处罚,处罚金额约5870万。

从第二季度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银行业作为金融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罚单数量明显多于其他行业,仍然是当前监管机构的重点检查对象。

其中,以下3家银行的罚单金额超过200万。

3.2 证券期货业
证券期货业有2家机构接到了处罚(如下表)。

第二季度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处罚数量相对较少,相较第一季度明显回落。

3.3 支付机构
支付机构有2家接到了反洗钱处罚(如下表)。

从处罚金额可以看出支付公司的平均罚款金额是第二季度中最高的,说明支付行业的整体处罚风险在各行业间处于较高的水平,另外在第一季度中,某店宝支付服务有限公司的福州分公司就已经被处罚,反洗钱合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3.4 保险业
在第二季度有2家接到了反洗钱处罚(如下表),其中某平人寿保险处罚金额约800万,是有处罚数据统计以来保险行业最大的罚单,超过2022年保险业所有处罚总金额,处罚原因也仅有一条“未按照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需提醒保险业同仁处罚风险有增长的趋势。

48%
29%8%
7%
8%银行业机构反洗钱处罚原因
-罚单数量
客户身份识别可疑、大额交易报送客户信息及交易记录保存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
未定期评定客户风险等级
的情况,客户身份识别仍是监管机构检查的重点领域,并在持续增加检查和处罚的力度。

4.2 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甄别和报送
大额和可疑交易的甄别和报送,包括“大额交易报告和可疑交易报告报告填报错误、报送不及时”,“对异常交易进行人工分析、识别,排除理由不合理”等原因。

在90个银行业机构处罚案例中出现24次,总体处罚金额规模约1780 万元。

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的甄别和报送有处罚金额较高,不同机构间处罚金额波动较大的特点。

一般处罚金额在20-40万元之间。

例如某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行由于未按照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被中国人民银行兴安盟中心支行判处罚金36万元。

从处罚金额情况来看,监管机构对于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报送的及时性、完整性、合理性的重视程度相对更高,处罚空间更大,和第一季度处罚情况相比,无明显变化。

44%23%5%
17%
11%
银行业机构反洗钱处罚原因
-处罚金额
客户身份识别
可疑、大额交易报送客户信息及交易记录保存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未定期评定客户风险等级
4.3 客户信息及交易信息保存
客户信息及交易信息保存,包括“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等原因,在90个银行业机构处罚案例中出现7次,涉及本理由的罚金规模为约385万元。

监管机构单独因此理由进行的处罚金额在20万左右。

例如黑龙江某克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被中国人民银行黑河市中心支行处以罚金21万元。

4.4 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
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包括“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或者为客户开立匿名账户、假名账户”等原因,也是监管重点处罚原因之一,在90个银行业机构处罚案例中出现6次,涉及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的罚金规模为约1263万元。

虽然本处罚原因案例数量相对较少,但涉及此类处罚原因的案例相对复杂,处罚规格和金额相对较高。

4.5 客户等级划分
客户等级划分,包括“未按规定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等理由,也是监管处罚原因之一,在90个银行业机构处罚案例中出现7次,涉及本理由的罚金规模为约864万元。

监管机构单独因此理由进行的处罚金额在20万左右,从处罚结果来看各银行机构基本能够按照法规要求开展客户风险评级,单独受到的处罚相对较少。

5 个人处罚分析
目前,“双罚”已经是反洗钱行政处罚的大趋势,几乎所有针对机构的反洗钱罚单都会伴随个人罚单,并且公布姓名、职务信息等个人资料,惩戒警示的效果要远大于仅罚金处罚。

总体来说,2023年第二季度个人处罚151笔,涉及金额298万元,平均每笔罚单1.9万元。

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处罚情况
总经理
副行长
行长
理事长
董事长
05101520
罚金额在1-2.5万之间,和第一季度持平;9张罚单涉及对“金融机构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负有责任”,处罚金额在2-5万之间,数量和金额上比第一季度有所增加。

职务为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的个人处罚有13笔,处罚金额26万元。

可以看出,在96笔机构处罚决议中,连带着对68位高级管理层下达了处罚决定书,占比高达72%,较第一季度有明显提升。

根据《反洗钱法》第三十二条,对违规行为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Tips实践中,多是出现了公司整体性、机制性的高层级问题,会将直接责任人员定义为董事、高管层面。

因此,建议义务机构参照《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内部检查反洗钱运行管理机制是否存在重大问题。

各部门反洗钱处罚情况
信息科技部门
业务部门
综合管理部门
反洗钱职能部门
051015202530354045
反洗钱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合规部门、法律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其他反洗钱专
部门受到处罚原因比较分散平均。

信息科技部门虽然受到处罚较少,但是平均处罚金额相对其他部门明显较大。

Tips同样根据《反洗钱法》第三十二条,直接责任人员可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近年来,出现了被罚人员职务等级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义务机构在多年的反洗钱工作中,机制性问题逐渐减少,更多的是执行层面的问题。

这就给各职责部门的反洗钱专兼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如何上下一心将反洗钱工作在部门间分工协作进行有效传递和执行是新的课题。

6 7月初巨额处罚情况
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对某付宝、某付通等5家公司开出巨额反洗钱罚单。

其中,某付宝被罚没30.6亿元;某付通被罚没29.9亿元;中国某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罚款3186万元;某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罚款3492.5万元;中国某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罚款464万元。

对这五家公司的处罚总额超过47亿元,处罚力度空前。

除支付机构处罚金额远超历史反洗钱处罚金额外,两家银行机构本次罚金之和基本持平于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银行业处罚金额;被认为风险较低的财险行业本次罚单超过第一季度保险公司处罚金额约200倍。

同时,在央行对个人的反洗钱罚单中,首次出现了个人单笔反洗钱罚款超过百万的情况,时任某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葛某某连带被处以警告,罚款147.5万元的个人处罚,说明监管逐渐对于个人反洗钱责任的追究力度正在加大。

针对本轮次处罚的蚂蚁集团、腾讯集团等大型平台企业全面整改金融活动的成果,7月7日监管部门专门发文称“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

金融管理部门工作重点从推动平台企业金融业务的集中整改转入常态化监管。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监管机构将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确保同类业务适用同等监管规则,对其他支付机构的管理会利用本次对平台企业的整改和检查经验,加强日常反洗钱工作监管,实现对行业的反洗钱工作统一标准、公平监管。

义务机构的应对监管风险的思路应从“应对检查”调整为“风险为本,日常合规”,以应对新的监管态势。

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反洗钱处罚数据及反洗钱处罚原因详情请见下表,【捷软反洗钱】将会统计这些数据进入2023年第三季度的反洗钱处罚信息中。

7 6月原上海银保监局反洗钱处罚
6月18日原上海银保监局《沪银保监罚决字〔2023〕90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此笔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处罚依据中列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四十九条第四项,对某融达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做出“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共计240万元”的处罚。

处罚详情见下图:
【捷软反洗钱】分析根据“未通过有效方式核验客户身份证件”的违法事实表述,某融达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被处罚的原因涉及未履行客户身份识别的反洗钱义务。

从搜集到的数据看,此笔处罚是除了央行外其他监管机构,较少见的涉及反洗钱工作的行政处罚案例。

说明除央行外,其他监管机构正在逐步重视管理所辖义务机构的洗钱风险。

义务机构应做到洗钱风险合规工作在金融行业的全领域覆盖,主动勤勉尽责落实反洗钱工作。

8 总结
本文希望从监管处罚的视角,帮助义务机构去理解监管部门“风险为本”的管控思路、反洗钱工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内部反洗钱工作的分工协作,对义务机构如何做好反洗钱工作给与启示,帮助义务机构了解检查要求,规避因反洗钱处罚带来的经济和声誉风险。

但反洗钱工作并非仅仅为了规避处罚,义务机构的工作思路应从被动应对监管转变为主动勤勉尽责,真正落实以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原则。

需要提示的是,2023年第二季度人民银行公布的96家机构反洗钱处罚9191万人民币罚单,相较第一季度处罚金额有所下降,但是96家机构被处罚相较第
一季度的77家有明显上升,说明监管在持续增加反洗钱监管的广度,实现法人监管的目标。

未来【捷软反洗钱】将持续关注,并分享从业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