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碑”秦泰山刻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一碑”秦泰山刻石
秦刻石。

王长民摄
泰山脚下的岱庙文物古迹云集,碑碣林立,形态各异,素来有小
碑林之称。

其中最珍贵的当属秦泰山刻石,它是我国最早的记功刻石之一,堪称“千古一碑”。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沧桑,曾经刻满222字的石刻,如今只剩下10个残字,秦泰山刻石的意义早已超越文化层面,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的一块“活化石”。

珍贵异常书法价值极高
在岱庙东御座院内大殿前,有一座砖砌碑亭,一块并不起眼的石碑密封于玻璃罩中。

若不是特别留心,很多人走过时可能都会忽略这块石碑。

但如果细细说起这块石碑,你就会了解,它的“来头”有多大它可是泰山上下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块刻石,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它也是我国古代第一块石刻诏书,是泰山众多碑刻中尤为珍贵的一块,对研究秦代历史,中国书法史、石刻史,均具有重大价值。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曾多次巡行全国,所立刻石七种:《峄山》、《泰山》、《琅琊》、《芝罘》、《东观》、《会稽》等颂其功德。

现仅存《泰山》、《琅琊》两块,琅琊刻石现保存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保存于岱庙。

泰安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秦泰山刻石字体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长,笔划圆健古厚,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体现了秦代书法艺术风格。

秦泰山刻石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既为李斯的代表之一,也代表了秦篆的最高水平。

李斯也因此成为书法史上第一个有书迹留存下来的书法家,古今第一小篆书法家。

对于秦泰山刻石的书法,历代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唐朝李嗣真《书后品》说:“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

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元代郝经赞誉:“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

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

”清人宋思仁说:“李斯小篆为八分之祖,而碑实为可宝,能继周之石鼓鼎铭,为汉金石刻之前步焉。


秦泰山刻石。

王长民摄
命运多舛刻石曾几移其所
秦泰山刻石原立在岱顶五字碑南约18米处。

北宋末年,刻石已大部分磨灭。

明嘉靖以后,秦刻石移置到碧霞祠西墙外的玉女池旁。

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及人为破坏等原因,曾几移其所,面目全非,仅存二世诏书中的29字。

明万历二十七年以后,北平许某将刻石残碣移置碧霞祠东庑壁间。

此后屡遭劫难,损坏严重。

根据徐宗干、俞庆澜《跋语》刻石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大火,此石遂亡。

嘉庆二十年(1815年)春,一位参加过当年修玉女池的老人在谈到泰山刻石时说,他曾经在玉女池中看到过刻石残片。

此事很快被当时的知县汪汝弼得知,便与前任知县蒋因培一起,在玉女池找到残石二块,尚存二世诏书10个残字: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嵌置岱顶东岳庙西“读碑亭”内。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西墙圮,泰安县令徐宗干“丞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至山下,嵌置岱庙西道院壁间,并刻跋语碑记载事情经过。

光绪十六年(1890年),残石被盗,泰安县令毛蜀云大索十日,盗石不得出境,最后在泰安县城北的一座石桥下找到。

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县令俞庆澜,在岱庙环咏亭附近建石屋一所,
将残石嵌于屋内,四周铁栏保护。

1928年春,国民党政府驻泰,改岱庙为中山市场,环咏亭被毁,移残石于岱庙院,就地保护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