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长春汽车经济开发区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三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历史试卷(文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
2、答题前,在答题卡上填写个人相关信息。
3、所必须定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期,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商周时期的权利的传承,当时主要是世卿世禄,主要是世袭,所以B项中的平民没有机会被封为诸侯,正确。
其他选项中贵族被封侯机会较大。
2.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课本所述,从秦朝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所以排除BCD项,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来加强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存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宋朝强干弱枝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所以A项较为正确。
3.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 唐尚书省
C. 元中书省
D. 清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接折……见面……述旨……过来……交发”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
一日日程包括了从接折到交发,中间没有决策的痕迹,应选D。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点评: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命题的角度有:(1)依据军机处的设立,分析清朝中央机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2)依据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分析说明问题;(3)把军机处的设置作为君主专制强化演进的一个阶段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4.公元前432年的一天,雅典公民伯克帕德的妻子米尼娜兴高采烈地和丈夫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但她却被拒绝入会场。
其主要原因是
A. 会议采用“陶片放逐法”,妇女无表决权
B.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规定女人不得干预男人事务
C. 会议内容与女人无关
D. 在当时妇女无政治权利
【答案】D
【解析】
“被拒绝入会场”是因为妇女本来就没有政治权利,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妇女无政治权利而和“陶片放逐法”等无关联,也非女人不得干预男人事务,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会议内容不一定与女人无关,选项C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她却被拒绝入会场”只是因为妇女没有政治权利。
5.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
故选C。
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以前,起主要作用的法律形式;公民法是在共和制时期公民内部实行的法律;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精神,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
因此ABD均错。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
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
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
6.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
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D. 议会权力至上,英王遵从议会的决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所学,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中,英王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权,议
会不需要对他负责,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所以本题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7.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国会被提案弹劾。
其中包括泰勒.哈里森.克里夫兰.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
它体现出了美国政体的哪一重要原则?
A. 中央集权
B. 责任内阁制
C. 分权制衡
D. 联邦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政体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分权制衡,掌握行政大权的美国总统也要受制度的制约,充分体现了权力的分权制衡,故C项正确;AD项说的是加强中央的权力,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英国政治的特点,材料也无法体现。
点睛:“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说明国会有权弹劾总统,联系美国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但相互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和独裁。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德两国是交战双方的主要成员,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德国首先向法国宣战,其后法国也对德宣战.请思考,在宣战之前,双方政府要经过那些程序?
A. 德国:首相经过议会同意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B. 德国:议会直接宣战;法国:议会直接宣战
C. 德国:皇帝直接宣战;法国:总统提出法案,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
D. 德国:皇帝提出法案,议会同意后宣战;法国:总统直接宣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大权独揽,可以直接宣战,排除ABD;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权力较大,有权对外宣战,但是,需要国防部长副署、议会同意后总统宣战,所以选C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9.张华同学假期里观看了以下五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末代皇帝》
④《火烧圆明园》
⑤《甲午风云》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⑤④
C. ①②④⑤③
D. ③④⑤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虎门销烟》是1839年;《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末代皇帝》是指清朝最后皇帝溥仪,应该是1912年退位;《火烧圆明园》是1860年英法联军制造;《甲午风云》是指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10.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 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 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 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 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美国是在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建立起的总统共和制国家。
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是以此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
B不符合史实;CD与题干中““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不符,因此选A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1. 下面有四副有关五四运动的对联,其中哪一副对联反映了五四运动取得了一定胜利
A. “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
B. “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
C. “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D. “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运动中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的斗争席卷全国,最终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斗争取得初步胜利,因此,学生开始上课,商人开始开门营业,故D正确;A反映了学生被捕的情况,不是五四运动的结果,排除;B是号召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对联,不是五四运动的结果,排除;“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反映的是商人罢市的对联,不是五四运动的结果,排除C。
12.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 )
A. 领导阶级不同
B. 指导思想不同
C. 所处时代不同
D. 革命前途不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此题以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为切入点。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无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为资产阶级领导,正是领导阶级的不同,决定了指导思想和革命前途的不同。
所处时代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相同点。
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13.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取得成功
B.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C.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进行重新解释
D. 共产国际对两党合作的推动作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
D项是外部条件,可排除;A项是错误的,当时工人运动是“失败”的;C项不是条件,所以只有B项符合。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革命
14.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共产党从受共产国际支配到独立解决党内问题
B. 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遵义会议召开于长征途中1935年,会议上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领导地位,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解决党内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A正确;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是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建立,B错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是长征胜利意义,C错误。
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秋收起义之后的三湾改编,D错误。
【点睛】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5.解放战争时期,报刊上的文章有人用了下列标题,其中哪一项是描述1947年下半年战局状况的是
A.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B. “战无不胜刘伯承,神机妙算邓小平”
C.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D.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正确;A是渡江战役;C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D描绘的是红军长征的胜利。
均不符合题意。
16.军队名称反映了特定的时代特征。
下列军队名称按出现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新四军
②国民革命军
③人民解放军
④中国工农红军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②④①③
D. ①②④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四军是抗战时期由南方游击队改编而成,国民革命军是北伐时期军队名称,人民解放军是解放战争时期军队名称,中国工农红军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名称,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17.《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A. 它是马、恩亲自写成的
B. 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 彻底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D. 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故选D项。
马、恩亲自写成并不是材料主旨内涵,A错误;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的是《资本论》,B错误;《共产党宣言》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彻底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C错误。
18.下列关于巴黎公社史实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民自卫军和群众占领了市政厅,推翻了临时政府,没几天隆重庆祝公社成立
B. 不久,有一位公社委员因为不称职,被群众罢免
C. 公社规定公社委员的工资应高于技术工人的工资
D. 最后,巴黎街道上到处躺着为捍卫公社而英勇捐躯的公社战士
【答案】C
【解析】
【详解】巴黎公社实行的措施中规定公社委员的工资不应高于技术工人的工资,C错误,符合题意;1871年3月,巴黎国民自卫军和群众占领了市政厅,推翻了临时政府,成立了巴黎公社,A正确;巴黎公社规定公社委员由民众选举,并有权罢免,C正确。
巴黎公社的战士为了公社政权捍卫到最后直至阵亡,D正确。
19.“十月革命震撼了帝国主义后方,他的革命首创性鼓舞了落后地区人民的奋斗,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十月革命的首创性具体表现为
A. 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变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
C. 第一次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 第一次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统天下的格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先例,D正确;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属于十月革命
的首创性,A错误;变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B错误;俄国并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材料“首创性”,十月革命首创性就是暴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
20.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②民主集中③社会主义④民主协商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故①③正确;民主集中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实行的原则,不是宪法体现的原则,故②错误;民主协商是政协会议的原则,故④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BCD错误。
【点睛】组合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错误的项目,然后排除含有该项目的选项即可。
21.在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 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 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 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 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不对,《共同纲领》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C不对,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国民政府;D不是其主要历史作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因此选A。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
点评:从命题角度上看,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与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
从内容上看,应该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与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22. “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
A. 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问题
C. 要防止个人崇拜
D. 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文化大革命”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其它是我国经济建设曲折的经验和教训。
所以选A。
23.“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做好就行了。
现在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得对老百姓负责。
”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哪一项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A.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新召开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发展
C. 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村官”“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得对老百姓负责”说的是村官的选举并没民众负责,这反映出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C正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新召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基层民主制度,不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问题,D错误。
24. 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A. 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 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D. 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香港回归祖国原因的理解。
题目考查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原因,原因是诸多方面的,比如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ABCD均是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提高了国际地位,故选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25.《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
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一大片”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另起炉灶即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A正确;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大片”即指同周边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友好关系;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的准确解读。
26.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
依据所学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故应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27.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能够反映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 “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70年代”,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使新中国“扬眉吐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实现“跨洋握手”,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两国关系“冰释雪融”。
所以D项符合题意。
ABC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迅速的提高。
28. 决定世界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B. 国际性会议的召开
C. 国际性组织的建立
D. 战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世界格局的认识。
世界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地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
BCD主要是一个方面的影响,排除,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政治格局
29.《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文本使用了荷兰纸张、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
这说明了
A. 分别利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 说明各国经济水平不同
C. 象征着欧洲的联合
D. 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文本采用了成员国不同技术,体现出欧洲国家联合的特征,C正确;材料中的各国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先进技术,A错误;材料中采用技术并不代表各国经济水平的不同,B错误;材料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