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赵东老师的这堂《用字母表示数》历经两次修改,最后在第三次授课时取得了喜人的成功。
第一次由于赵东老师对教材的挖掘不够,仅将教学目标侧重在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和概括性上,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图片引入,从谈论字母过渡到讨论表达。
整体上看,赵老师对这一课时教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意义上,没有抓住教材的意图,因此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也显得很肤浅,这从学生课堂的作业练习中也暴露了出来。
赵老师通过修改,将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新侧重在学生对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的知识、方法的掌握上,课上通过“旧知问题”作为教学的中间环节,上承“超级模仿秀”,下启“讨论表达”。
从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看出,赵老师对这一节课的各知识点做了一个有机的联系。
可是赵老师至此依然未能抓住教材的“根”,与上一次课比,还是以知识技能为主,仍然忽略了学生对规律的探究思维,未能找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点同样在学生做练习(数青蛙问题)上有所体现。
更好地把握住教材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找到教学本质,以此根据纳入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灵魂的教学。
赵老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交流,以及反复对教材的揣摩,又做了一次修改,并通过实施于课堂教学,可以明显看出,他做到了这一点。
比如,这一次赵老师将教学目标的制定侧重在渗透函数思想上,通过课件中的神奇的“魔盒”建立起了合适的数学模型,并利用“神奇”的魔盒情景,直观地渗透了函数思想,更好地展现了数量的变化过程,引发学生对其数量关系的积极探索欲望,即将学生引入在发现有变化的时候找规律。
学生通过充分挖掘个人原有认知,逐渐自发地用字母来表示数,并在不断的交流与探讨中这一知识的呈现逐渐明晰化。
因此学生不仅清楚地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简明性及概括性,还在高度参与的情况下体会变与不变的规律,在进一步的体验和尝试的基础上掌握了数量关系。
通过仔细观察赵老师这一堂精彩的课、认真研读课堂实录,让我感到收获良
多,不禁回想自己日常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
之前我一直认为教材就是告诉老师们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即教材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即使图文并茂也只是单纯地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未思考过教材隐约着弦外之音——有助于自己找到科学教学的方法。
在上学期,五年级有一节课是《分数加减法》。
拿到教材翻阅到相关的那一页,当看到教材未给出分数加减法法则时,自己并不感到疑惑。
我还记得这一节课一开始,我做了简单的复习导入后就直接将运算法则毫不保留的大大方方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通过死记硬背、完成大量反复的相关练习,将这一法则牢记。
可是在批阅这一知识点的作业、考试检测卷时,学生成绩却差强人意。
惭愧之余,终于发现了导致这一结果全然是因为自己未能对这一节课的核心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
我才渐渐明白,对一节课核心思想的挖掘,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教学过程的实施,尤其决定了学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以及学生的后续学习的发展。
找准核心思想才能教学的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就针对这一堂课来说吧,教材之所以未提供运算法则,是处于必要的,旨在教师能成功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分数与分数图形表示)、转化思想(将对分数的形式加减转化为从图形的直观中发现结果)的渗透,正确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算理并获得算法。
——王贵金(国培34班)
2010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