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以株洲湘江风光带工程为例
李涵冰1
摘要:城市滨水空间的合理利用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修复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城市滨水空间的优化和改造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本文以湖南省株洲湘江风光带为例,提出了自然演绎的全新的观点,从生态植被、水利防洪、岸线功能等多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了新的诠释。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生态修复;湘江风光带
Abstract:Legitimate utilization of waterfront space is important to increase quality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has positive influe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has caught more and more social concern. The optimization and renova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already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of government. Xiang River Scenic Belt in Zhuzhou of Hunan province is a typical project case. Designers put forward a new view of natural evolution, and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like vegetation, flood protection and Shoreline function. Key words:Urban waterfront space;ecological restoration;Xiang River Scenic Belt
1作者简介:李涵冰,1984年生,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
河流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人所共知的。

虽然全世界河流的总水量不及地球总水量的万分之一,但河流对人类的贡献,却远比海洋、湖沼、冰川等水体大得多。

古代人类文明基本都以河流及流域为发源地。

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河流域,尼罗河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文明发源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中华文明则起源与黄河和长江流域。

而作为人类文明集中体现的城市,不论在地理位置,还是经济文化都与河流有些密不可分的关系。

河流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灌溉,同时也拓展了人类的运输方式,并成为三次工业革命前城市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

1 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意义及景观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世界的巨大影响,公路、铁路、飞机,以及信息通讯的迅猛发展使得城市对于河流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以及城市防灾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城市与河流之间越来越多的被绵延的防洪大堤所隔离,而人类对母亲河所作的往往是对河畔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质的污染。

因此,城市滨水空间的属性显得越来越消极。

类似的案例在国外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屡见不鲜,在我们天天生活的城市也是司空见惯。

当然,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人们也开始反思,并以各种形式进行补救,希望修复区域生态,复兴城市滨水空间,“株洲湘江风光带”(又名湘江株洲段生态治理及防洪工程)作为湖南“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示范性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滨水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中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往往被孤立化、边缘化和单一化,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来开发为住宅和商业用地,滨水岸线也往往被简单的定义为防洪大堤或河道退界绿地。

在“株洲湘江风光带”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就遇到类似的情况。

“株洲湘江风光带”是“长株潭”湘江两岸景观改造的一部分,一期河西段全长11公里,总面积约120公顷,总投资3.3亿元。

在项目前期设计过程中我们就遇到了各种基地现状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三方面:防洪要求高;生态保护差;功能活动少。

这也是国内城市滨水空间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也是后期景观改造的重点。

2.1滨水岸线空间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缺乏生态过渡
首先,近年来株洲城市发展迅速,湘江沿线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发建设,城市滨水岸线空间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生态过渡已基本缺失,滨水生态环境受到城市建设的严重挤压与破坏,滨水岸线空间被城市边界化。

然而,滨江道路的新建以及城市防洪大堤的修复性建设为城市与滨水自然空间的生态过渡创造了新的契机。

2.2城市生活、生产对滨水生态空间造成了侵占、破坏和污染。

其次,在株洲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城市的生活与生产离不开湘江,湘江沿岸现有多处采砂场、小型造船厂、水厂、码头等。

这些产业对滨水空间的长时间侵占与破坏对滨水空间
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长时间的负面影响,而对于这些产业的利用和改造成为了生态修复工程的当务之急。

同时,工程全线的十几处城市中水和污水排口也成为了11公里的景观设计的不利现状条件。

2.3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接触受到削弱,滨水空间被消极化
图 1 基地滨江滩地现状
再次,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定,滨水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和功能多元性被不断削弱,从而使得区域空间消极化,使滨水空间成为了一块存在于茫茫都市中的“野地”。

在株洲湘江风光带项目启动之前基地现状基本以荒废的滩地、草丛和农田为主(见图1)。

这种土地现状与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原本稀缺的滨水土地资源在多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已被边缘化。

2.4滨水空间的防洪要求是后期生态重塑的难点。

最后,城市滨水空间由于承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洪水压力,都具有一定防洪功能,因此,设计必须符合相关的水利防洪的要求。

根据湖南水利部门的要求,湘江的沿江大堤要满足百年一遇的防洪标高(黄海标高44.16),而基地现状的普遍标高在41.0左右,这也意味着90%以上的风光带景观用地都处在百年防汛标高以下,风光带用地将随着不同水位的变化有不同面积的用地将被洪水淹没。

而湘江的年水位变化有十多米(27.0-41.5),因此这对滨水空间的景观改造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3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改造的实践尝试
根据基地现状的基本情况,设计从生态修复、防洪改造、功能植入、文化拓展四个方面入手,对湘江城市滨水空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思考,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变区域空间的
图2 多层湿地景观
面貌,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场所复兴。

3.1 生态修复:因地制宜地营造低碳、自然演替的“绿色江滩”
图3城市休闲沙滩
本次湘江城市滨水空间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湘江两岸的生态环境,而这也成为了此后所有工作的中心。

经过多次现场踏勘和与当地专家的交流,设计师建议保留原有植物群落,补充本土植被,再织原有生态环境体系,根据其自身特色自然演替,形成低养护、生态型的“绿色江滩”。

同时利用多样滩地形式,因地制宜地营造特色湿地和沙滩景观。

设计利用自然手法将江水循环引入,在达到一定净化效果的同时也营造了特有的城市滩地景观 (见图2) 。

另外,设计还将现有的沿岸采砂场改造为城市休闲沙滩,恢复昔日“平沙夕照”的沙滩美景(见图3)。

这些因势利导的景观改造,最终在压抑的城市空间中营造出了一片随江水及大自然的演替而生长的特色“滩涂景观”。

图 4 滨水空间竖向断面分析图
3.2 防洪改造:在满足防洪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柔化边界,丰富岸线
河流的水源基本都是雨水和雪水,这就造成了水位季节性的落差变化,这也是在进行河流滨水景观改造时常常遇到的难题。

设计师必须在保证水利防洪标高要求的前提下再来讨论具体的设计方案。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规划层面就应该为防洪大堤与岸线之间争取尽量多的缓冲腹地,为景观设计留有一定的利用空间。

但在项目启动的时候往往这个空间已经被限定,像上海外滩滨水景观所遇到的情况就是防洪大堤直接临水,也就根本没有腹地的概念了。

幸运的是我们在株洲遇到的情况要好的多,虽然湘江株洲段的水位从28.0(枯水位)到45.0(百年一遇水位),每年基本都有十几米的高差,但是枯水期水岸与防洪堤之间平均还有80m左右的腹地空间。

在这样的基地条件下,设计利用并改造原有水利防洪挡墙及护坡,采用多层岸线的理念拓展景观的纵深感,我们将45.0-42.0标高区域作为一级防洪水利护坡;将42.0-41.0标高区域作为滨水活动功能区;将41.0-36.0标高区域作为二级防洪水利护坡;将36.0-28.0标高区域作为临时滩地区(见图4)。

在景观形式上又通过花堤、草滩、自行车道、广场平台和雕塑画卷等界面形式在竖向空间上柔化了原来生硬的防洪岸线,丰富
图 5 滨江休闲广场活动区全景
图 6 儿童游戏沙坑活动区
图7 “株洲故事”浮雕景观墙
了城市的滨水空间。

当然,设计还通过电气防水、建筑底层架空防洪、综合排水系统、植被防冲刷及耐淹措施、栈道木铺装抗浮等处理手段对洪水淹没期间的管理和维护也作了一定的考虑。

3.3 功能植入:根据自然条件和环境需求,合理植入功能区块,带动人气,恢复场所活力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株洲湘江滨水空间的消极化主要原因是缺乏定位准确的功能场所。

例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港的景观改造成功就因为在衰落的港口空间中植入了商业和休闲的功能。

长期以来湘江区域空间的功能形式主要为采砂场、码头、水厂等工业性产业,而在沿江又以住宅和商业为主,这就造成了滨水区域在功能分配上的严重不合理。

在对周边区域环境作了详细分析后,我们根据水位标高的变化情况,决定将45.0标高区域定义为永久功能区,在这一区域我们设计了酒吧街等永久性建筑设施;将41.0-42.0标高区域定义为过渡性功能区(见图5)。

在这一区域我们设计了航模、极限运动、篮球、门球等体育活动场地,还安排了休闲广场、湾池栈道、艺术墙、沙滩、码头、酒吧街、剧场、水涧等功能空间(见图6),并通过一条贯穿全线的自行车道慢行系统来进行功能串联,增强交通的可达性和功能空间的连续性。

这也正符合了使风光带营造多样功能场所,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中心目标。

只有让
人能在湘江边亲近水、接触水,让区域成为市民零距离感受自然的媒介和载体,才能体现城市滨水空间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3.4 文化拓展:挖掘特色文化,融合景观设计,传承城市文脉
在项目前期定位时,我们就倡导设计自然生长的景观,这可以从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两方面来表现,而对于一个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标志性景观工程而言,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目标。

在印象中株洲是一个“火车拖来的城市”,作为中国铁路的南部枢纽,株洲往往在初中课本上已被人们所熟知。

然而株洲也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这里是炎帝的故乡,杜甫也曾经在这里生活并写下千古传承的诗句。

鉴于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在景观节点设计中利用现有的防洪大堤,将其改造为艺术浮雕墙,来描述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故事……;通过桥头堡“火车拖来城市”广场的展示来诠释株洲铁路发展的历史……等等(见图7)。

从株洲湘江风光带的项目案例中可以看到,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改造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会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同时其景观改造也将成为各个不同专业的研究的重点。

例如,防洪岸线的生态处理、滨水植物的群落研究、滨水空间生物多样化研究、耐水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等等。

随着城市发展的进程,这些课题还需要理论研究者和工程建设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慢慢探索。

4 结束语
城市与河流之间的故事已经演绎了千万年,并还将继续下去。

我们不可能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用高墙与自然完全隔绝,同样,我们也不应该用厚重的防洪大堤在河流与城市之间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

岸线应该是一个变化的、生长的、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她绝不可能成为一条简单的边界。

现在到处可见的防洪大堤应该只是人类与河流之间博弈的一个小插曲,相信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强化和技术的发展,滨水空间的环境景观将向着可持续的方向逐步改善。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