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倪和军篆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和军
本期名家 25漫





书贺

篆书与篆刻历来为同一“道”。

自古先贤于篆书和篆刻是同修的,因为
习篆必通解汉字之始,汉字之源,案头
参考必有典章、文论之类读物。

习篆为
苦差事,日夜以笔求刀自然少了些许行
草之畅快、洞达的情趣。

宋之上篆书,
多为刻碑,以笔求刀,以笔锋求刀锋,
必然是习篆者应掌握的技巧,而篆刻则
以刀为上,用刀刻印似以刀刻碑,有异
曲同工之妙,故自古以来,习篆之人多
嗜好篆刻,已为书坛之昭昭之象。

而篆
刻者也以习篆为日课,于篆书之演绎法
则寻求篆刻之风格,以至于以后,无论
是印人大成还是篆书大成者,两者均平
分秋色,如丁敬、邓石如、吴昌硕、齐
白石等。

所以说,篆书与篆刻正是以一
“道”为名,更多书家均将二者同修。

近年来,在二者兼修上,所从者
寥寥,习篆抛却篆刻,篆刻摒弃习篆,
此为时风所致。

说此,未有褒贬时人之
意。

当多数人沉浸于行草书的酣畅意趣
中,尚有人以静和之气养篆书之气,已
然难得。

近些年,书法大展的兴盛,造
就了诸多擅于篆书书写的中青年书法
家,作品风格越来越丰富,挖掘古人的
“稀奇”之物也越来越多,很多习篆
书法家将历朝历代之文物都“搜刮殆
尽”,力图以一种新面目示人,也确实
倪和军 篆书 秦诏版 248cm×100cm 2019年 释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
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26
为当今书坛之新现象。

然而
对于其中某些作者,其文字
功底似乎还未成熟,对于篆
之演绎尚未通透,势必把自
己作品的格调降低下来。


们中得篆刻之意态者,也寥
寥无几。

中青年篆刻家中,
能将篆书的笔意发挥得尚有
“可观”之水平者也为数不
多。

由此,我们似乎觉得在
当代,与古贤士相比,我们
要逊色得多。

倪和军多年来浸淫于篆
书与篆刻的同修中,似乎在
当代书坛属于“稀罕物”,
因为在同时代的书法家或篆
刻家中,他能够将二者同时
“拾”起来,实属难得。

倪和军之篆书,无疑
是小篆的体系,在他的篆书
体系中,秦汉乃至宋元、明
清之篆书都有所涉及,而熟
悉整个篆书体系之后,又以
秦汉篆的风格表现出来,着
实说明他有过人的思想。


曾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过
这样的观念:篆书以秦汉为
大成,宋篆可学,清篆可
观。

我们面对篆书种种风格
时,会有这样的体悟,那就
是清篆风格化严重,这种具
有强烈的个人面貌的篆书作
品,很容易掌握,无论是字
态还是笔法,因为其规律性
很强,掌握规律比掌握线的
动态更容易。

秦汉篆则是以
线的丰富性取胜,字势无太
大变化,用笔也不会锋芒毕
露,然而面对这样的篆书,
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琢
磨,去思考,所以秦汉篆更
难掌握。

然而大成之境最终
要趋于秦汉篆。

倪和军的篆
书完全把握在秦汉篆的丰富
变化中,他对于秦汉篆的理
解来源于宋或清的篆书体
系,但不是照搬,而是内
化、演绎与升华,对于清
篆,他显然是下过功夫的,
清篆的意趣变化在他的篆倪和军 草书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248cm×124cm 2019年 释文:牛渚西江夜,青天
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本期名家 27
倪和军
书中有所体现。

然而他去掉了
过分的个人面目,无论是杨沂
孙、邓石如还是吴昌硕,他的
篆书中不会出现任何强烈面貌
的个人化用笔,他就是内化,
内化清篆的核心用笔,将这种
用笔保留下来运用在秦汉篆的
学习中,对于学习清篆的体
系,对于掌握秦汉篆的方向有
很大的帮助。

倪和军是以清篆
的用笔方式参入到秦汉篆中,
尤其是用笔的干练与干净,这
在他的篆书作品中有所呈现,
他的篆书用笔永远是韧性十
足,流畅畅达,这无疑是清篆
带给他的某种意识。

倪和军还汲取瓦当、权
量、碑额、汉砖等篆书风格,
比如《秦诏版》的丰富用笔在
他的篆书中也有所表现。

倪和
军的篆书用笔更加的轻松,将
长线条无意中进行分段式完
成,比如纵向用笔,无论是竖
划、撇划还是捺划,他会在这
类笔画中找一个点,在点的两
侧完成整条线,这样的用笔我
们在《秦诏版》中能够找到原
型,以点带面,以点成线不失
为习篆者的学习方式之一。


在《学书感悟》一文中曾提到
“要创作时出新意”,其实他
是在点点滴滴中汲取古人的精
华。

出新意不能苦思冥想,也
不能闭门造车,任何个人面貌
的形成都不是异想天开,总归
要延续古人的传统来进行再创
造,倪和军当然明白其中的道
理,所以他也说要“吸取古人
的风神气韵”。

倪和军在这些年的篆书体
系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篆书的
窍门与方法。

这种方法绝不是
墨守成规,面对先人留下来的
佳作,必须要食古而化,倪和
军的篆书俨然在篆书的最高境
悠游,他的取法是最高的,势
必会让他的篆书在之后的学习
创作中有更高的表现。

本专题责任编辑:石俊玲
倪和军 楷书 248cm×60c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