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和心理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应用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9 -38- 中华医学·血证
艾司西酞普兰和心理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
应用效果分析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of escitalopram and psychotherapy on elderly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郑力强张国鲁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000)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9-0038-证型:BDG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和心理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8例P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4),两组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观察治疗前、治疗第2周及第4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评分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第4周,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以研究组在治疗第2、4周时HAMD评分的下降幅度较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2、4周时两组NIHSS分值均降低,BI分值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研究组NIHSS分值减低、BI指数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的缺损,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疗效更明显。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艾司西酞普兰;心理治疗;神经功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escitalopram and psychotherapy on elderly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depression. Methods: Sixty-eight patients with PSD who met the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n=34) and control group (n=34) by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Both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for ischemic stroke. The study group received escitalopram in combination with psycho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Escitalopram treatment. The changes of scores of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24 weeks after treatment, 24 cases with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NIH Stroke Scale (NIHSS) and Bathel Index (BI) were observed. Results: At the 4th week 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HAMD scores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P<0.05). HAMD score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P<0.05).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NIHSS scores decreased and BI sco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week of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nd NIHSS score decreased in the study group, BI index score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scitalopram in combination with psychological therapy could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 and further relieve the patients’depression and neurological deficits, which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antidepressants alone.
【Keywords】Post-stroke depression; Escitalopram; Psychotherapy; Neurological function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9.017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发生于卒中事件后,临床表现为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延缓了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目前临床治疗老年抑郁障碍首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1]。

艾司西酞普兰作为一种高选择性SSRIs,对肝P450酶的抑制作用小而较少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耐受性好,安全性高,被临床广泛应用[2]。

近年来,PSD的心理治疗逐渐发展,越来越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3]。

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PSD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致残率及自杀率,防止复发,减轻抑郁症状带来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因此,本研究使用艾司西酞普兰和心理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干预,观察两者联合对其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7年4月-2017年10月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9期 中华医学·血证 -39-
神经内科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入组标准:①年龄60~70岁,意识清晰,无言语理解及表达障碍,能独立完成研究中量表的评定。

②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同时抑郁症状为首发,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20分。

④受试者及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有脑出血者、有癫痫病史者、有精神障碍病史及家族史者。

共入组6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61~68岁;平均年龄(63.2±4.6)岁;病程4~5个月;基线时,受试者平均HAMD评分(27.47±3.25)分。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60~69岁;平均(64.1±5.3)岁;病程3~6个月;基线时,受试者平均HAMD评分(28.24±3.27)分。

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抗抑郁药物(SSRI)治疗:艾司西酞普兰(国标准字:H20080599),固定剂量为10 mg/d,维持给药4周。

研究组患者加入心理治疗,每周进行2次,每次45~60 min,共8次,选用应用得最多的认知行为治疗(CBT),由2名经过培训的心理治疗师进行治疗。

CBT是在医患联盟有效建立后,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帮助患者识别非理性信念,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通过改变非理性信念,建立正确信念,使治疗的信心重塑,然后鼓励患者参加认知行为训练从而否定非理性认知成分,达到缓解不良情绪。

1.2.2 评定工具
在患者入组前与治疗后第2、4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其得分越高反映患者抑郁病情越严重。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1.2.3 疗效评定
治疗后第4周,根据HAMD总分减分率进行评定临床疗效,≥75%为痊愈,50%~74%为显效,25%~49%为好转,减分率<25%为无效。

HAMD减分率=(治疗前HAMD总分-治疗后HAMD总分)/治疗前HAMD总分×100%;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4周后,研究组患者中28例有效,无效6例,治疗有效率为82%;对照组患者中19例有效,无效15例,治疗有效率为56%。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581,P=0.034)。

2.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以研究组在治疗第2、4周时HAMD评分的下降幅度较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
研究组3427.47±3.2517.27±4.35*△9.27±3.35*△对照组3428.24±3.2722.35±2.26*13.57±4.35*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2、4周时两组NIHSS分值均降低,BI分值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NIHSS分值减低、BI指数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分]
组别
研究组(n=34)28.21±3.2438.53±8.7416.39±4.29*△52.35±7.87*△10.22±3.87*△69.22±7.85*△对照组(n=34)27.62±3.4937.43±9.2320.13±3.57*45.35±8.28*14.38±2.02*60.38±8.26*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卒中后的心理障碍往往被临床忽视,PSD就是卒中后最常见且可治疗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关PSD的发病率研究报道国内外各不相同,据国内研究显示[4],PSD总发生率为34.2%,而且研究发现[5],卒中后3~6个月为抑郁发生的高峰期。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较多研究者[6,7]认为PSD的发生可能是心理、社会及生物学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符合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发展模式。

脑缺血发生后,损伤了脑干至大脑皮层上行的生物胺能神经轴突,导致额叶、基底节边缘结构、脑干蓝斑核等部位中的生物胺类递质(包括5-HT、NE、DA)减少[8],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此外,卒中后突如其来的神经功能障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的降低、社会或家庭地位改变等对患者来说是严重的应激因素,这些应激因素与神经生物学相互作用,亦参与抑郁的发生。

因此,治疗上应采取综合干预治疗方式。

针对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9],治疗原则上首选新型抗抑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9 -40- 中华医学·血证
郁药物(SSRIs),艾司西酞普兰即单一的S-西酞普兰,通过阻断5-HT转运体而使突触间隙的5-HT水平增高来缓解抑郁情绪。

鉴于PSD的发生与社会应激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心理治疗单用或与药物治疗合用是必要的。

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中,优先推荐认知行为治疗(CBT),它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心理治疗之一,通过帮助患者提高认知水平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使患者的情绪和行为发生改变,相反这些改变也影响着认知的过程,使两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10]。

多数研究认为CBT同时合用药物治疗抑郁障碍优于任何单一治疗,但CBT合并药物治疗PSD的研究不多[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第4周后,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HAMD评分均有明显下降,NIHSS分值均降低,BI分值明显提升。

另外,从结果可以看出,研究组的疗效更显著,其HAMD总分及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更明显,表明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而且还能有效缓解抑郁情绪,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其疗效比单用抗抑郁药物更明显。

参考文献:
[1]李凌江,马辛.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94-95.
[2]高学军.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应用于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的有效性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4):16-18.
[3]姚桂英.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17): 106-107.
[4]龙洁,刘永珍,蔡焯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研究[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45-148.[5]Whyte E M, Mulsant B H. Post stroke depression: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biological treatment[J].Biological Psychiatry,2002, 52(3):253.
[6]Haresh M. Tharwani, Pavan Yerramsetty,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poststroke depression[J].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07, 9(3):225-31. [7]郭怡菁,杨玲俐,隋毓秀,等.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J].中国卒中杂志, 2007(11):912-915.
[8]吕路线,宋景贵,卢红,等.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29-32.
[9]王金萍,曽永寿,凤武云.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8):26-27.
[10]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4):63-66.
[11]郭宇新,刘伟,张志刚,等.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临床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10-12.
[12]王东明,胡明江,吴科斌,等.认知行为疗法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重度抑郁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2):1764-1768.
编辑:赵聪编号:EB-18010223F(修回:2018-03-20)
脑心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Effects of Naoxintong combined with nimodipine on vascular dementia
许明
(茌平县人民医院,山东 聊城,252100)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9-0040-证型:BGA
【摘要】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

方法:采用医学观察法,筛选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实验观察,依照中西医治疗药物选用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尼莫地平单独治疗,给予观察组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临床观察和比对两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

结果: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73.33%(22/30)明显低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96.67%(29/30),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在预后整体功能改善情况如认知功能、自理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上的对比结果分别为(64.8±10.1)分VS(81.8±9.5)分、(86.1±2.6)分VS(93.2±2.7)分、(77.6±5.3)分VS(96.3±5.6)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脑心通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确切,不仅明显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脑心通;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