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熟悉的物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熟悉的物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构图的基本法则和构图形式,掌握静物画的不同表现方法,体验构图的不同角度、不同工具呈现的不同趣味,感受静物画的艺术美。
过程与方法:尝试学生合作摆一组静物,了解静物画的构图组合方法、并能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从多种角度表现物品,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静物画的美,提高学生的观测能力、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静物画的多种表现方法,重点了解线造型、明暗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
难点:尝试多种视觉角度来观察和表现物体以及在静物素描表现过程中如何体现个性和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各种绘画工具材料,学生喜欢并熟悉的物品:如:书包、课本、文具用品、水果、体育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大师笔下的动物植物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给人以深刻的美妙感受,这节课我们把目光从古代收过来,回到我们身边熟悉的物品上来——导入课题《熟悉的物品》。
二、欣赏与发现:
1、了解静物画
出示现代静物图片和舞蹈纹盆图片。
比较二者外形,质地,纹饰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
总结:前者形状简洁,质感粗糙,纹饰原始,后者造型丰富,质感细腻柔滑,纹饰华丽。
物品的变化表明了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活中的物品也更加丰富多彩。
当回望这些生变的物品时,我们会看到人类科技、文化、艺
术发展的足迹。
静物画便是对这些物品的描绘。
我们把画在画中的物品叫静物。
2、欣赏静物画的艺术美导语:美术作品的取材不一定要描绘名川大山,我们身边的物品也可以定格为永恒,从古至今许多画家都把描绘身边的物品作为记录生活的一部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它们,并借助这些静物的表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分小组,每小组选择一幅自己最欣赏的油画静物作品和国画静物作品,在平台上向大家展示并评价赏析;同时,尝试去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①画家描绘的对象是什么?
②这些静物如何组合的?
③画家以什么样的方式记录的?
④作品向我们传达了怎样的意境?
你能看出作者的作画状态和情绪吗?
3、欣赏熟悉物品之美(器物、植物、组合物)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不是缺乏美,
而是缺少发现。
三、尝试与交流
师:不同的画笔可以表现出不同粗细、不同质地的笔触,可以表达出不同的物品的质感传递给我们的情感。
请学生选择不同工具进行尝试。
赏析常见的几种艺术形式,包括大师的作品及学生习作。
(色彩、素描、线描)四、实践与创作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身边的物品摆放成一组静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构图,完成一幅以线为主的静物画。
以一组静物为例,讨论如何取景构图,以何种工具表达最为适合。
强调基本法则:变化与统一,均衡与和谐。
以作品为例尝试不同角度的构图,形成有意趣的画面,获得新鲜生动的感受。
表现方式,以线描为主,加一些明暗可以使画面空间感增强。
(2)对于写生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屏幕上的照片进行写生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师:线在绘画中被广泛运用,是最原始、最基本,最概括、最富有表现力的手段。
如:线可以概括物品的外形轮廓、特征动态,也可以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还可以用变化的线,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刚、柔、深、浅等变化,表现物品的质感、透视、空间美系等。
五、作业展示、评价教学反思:新学期刚刚动笔,学生对静物的表现方法还缺乏经验,因此有必要提供更多的图例进行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进行各种工具及技法的尝试。
因此,在练习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范画供学生学习参考。
教师结合课本的文字和图片,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方式去观察、探究与表现。
在表现技法上以线条为主,适当加以明暗,尽量在透视上淡化,免受透视束缚,在表现内容上,以学生身边可取物为主的组合;在表现形式上具象、抽象、粗犷、细腻均可,在表现材料上不做统一规定。
不能把教师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上成纯技法素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