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史
一.“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百家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
其产生于春秋战国那个特殊年代。
社会礼崩乐坏,世阶层从宗法制度中解放了出来,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过去孤立,静止的生活状态,多因素冲突和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各个诸侯提倡学术宽松活泼的氛围。
百家大致分为儒墨道法兵阴阳等,各个学派在学术风格上均有自己的特点。
儒家以“仁”核心,中血亲人伦,重现实功利,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它设计出一套“内圣外王”的修炼方法,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显学。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倡清净无为,尊崇天道,向往自然,要超脱社会伦常。
法家主张法令刑律,认为人性本恶,所以应该用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的“恶”,才能维护统治。
犹以商秧为盛,在秦国实行“法治”,重术,重势,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法,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墨家代表下层人民,提倡“兼愛”,“非功”,“尚贤”,“节用”。
典型的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各个学派以极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了中国文化史上“元典性”著作,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华夏族也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形成。
二.士阶层的形成、发展及影响
士阶层形成于春秋战国末期,是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各诸侯的兼并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诸侯不尊上,藐视周天子,使原本形成于西周的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制度瓦解,大量亡国之君和高级贵族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相反,而处于下层的士能从宗法制的羁绊中解放了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又迫切的希望的人才来辅佐江山,更加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在周代,教育是贵族的专利,而战国时期出现的私学的兴盛,为庶人进深提供了另一种渠道,他们也纷纷缙绅为士,也使得士的规模扩大。
三.民族冲突与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这三种文化在几千年的时间内交会融合,形成了气象恢宏的中国文化。
民族冲突和融合是中国文化得以植根的经济基础,主要表现在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边际,游牧民族赋予流动性,且勇猛善战,为中原带来遥远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文化的补强剂。
如”胡服骑射”,游牧民族不断的侵扰中原农耕区,固然给农耕区人们带来了许多痛
苦,但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血统的合流。
游牧人也从农耕人们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而出现了农耕化倾向,不仅进一步充实了农耕文明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原华夏农耕区经济的周边扩展和多元交汇。
农耕和游牧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
四.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在我国古代史学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它是以往史学家们的优良的思想、品德、学风和经验的集中表现。
主要有:
1.学兼天人,会通古今:通史家抑或是断代史家,他们都学兼天人,会通古今,用包容一切的气势和规模,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他们的著作都充满了恢宏的气势。
中国史学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它包含了自然历史,天文地理等,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史学会通古今,注重通史著述。
2.以古为镜,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史学家非常注重当代史的研究,非常注重史学研究的古为今用,在传统上,详今略古、注重当代史的研究。
自古以来,对于历史遗产和记事写史,很注意借鉴和垂训的作用,史学家都特别强调以史为鉴。
中国史学家向来对国家治乱兴衰给以机大的关注,表现出饱满而深沉的政治情怀。
但另一方面,史学满足现实政治的需要,因而又得到国家政权的关注和支持,这就是政治关注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史家的创造精神。
3.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秉笔直书是我国古代史学的又一优良传统。
我国古代史家历来把秉笔直书视为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
他们
以直书为荣,曲笔为耻,表现了中国史学家的高峰亮节和求实精神。
与直笔相对应的是曲笔,曲笔确实也客观存在,但直笔始终是中国史学的主流。
4德识为先,才学并貌。
重视史家修养,是中国古代史家的又一传统,德才学识是对史家素质的全面要求,它成为史家的奋斗目标和评论史家的标准。
五.魏晋玄学及其影响
玄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战乱与割据使西汉中心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崩解,经学成为令人难以忍受的繁琐学问。
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社会的大动乱更有力的宣布了儒学的“不周世用”和思想的虚伪。
相反,玄学在这时成为显学,成为豪门士大夫追求的学问。
它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主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玄学批判王道秩序和名教秩序,以探求理想人格为中心话题,两汉儒学热衷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魏晋玄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得而复失本体论。
影响:1.玄学超脱多样化的现世事务而直接诉诸本体的思辨新风注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躯体,为之带来了新的活力。
2.玄学虽然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但更注重在情感之中去达到对无限的体验,使得玄学与美学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髓,使魏晋的山水画深深浸润着玄学的风采
3.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需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构建,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老庄学重
自然,轻人事的价值观占领了知识分子的心灵,铸造了中国士人玄、远、清、虚的生活情趣。
六.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佛教自传入中国那一天起,就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佛教东传之初,当时的中国人用传统的宗教观念去理解和接受佛教,结果把佛教变成神仙方术的一种。
这时期,“神不灭”成为佛教的根本教义。
东汉末年,佛教进一步流传,翻译的佛经日渐增多,逐渐形成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
魏晋时期,玄学与佛学合流,形成“六家七宗”,六家七宗都在谈论佛教“空”的道理,但具体的说法却不相同。
它分为三个派别,即心无、即色、本无。
进入南本朝后,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逐渐转向佛性理论。
代表人物有慧远、梁武帝、竺道生。
慧远和梁武帝的佛性学说,都建立在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或“神不灭”的思想基础上的。
竺道生所提出的“众生有性”说和“顿悟成佛”说,自南北朝之后,逐渐入住中国佛教界,成为中国佛学的主流。
佛教在隋唐二代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时期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
其最大特点是佛教心性化,就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
此时期出现的佛教诸派,大多另辟蹊径,自造家风,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说已心中所行法门派”。
至此,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已发展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为中国诗书画注入了佛教的因素,如魏晋的玄言诗、南北朝的山水诗、唐诗到宋词都受佛教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士大夫大多是
佛道兼修,不免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自己多佛教的理解,中国古代的很多书画作品,很多以佛教为题材。
2.佛教对中国哲学也有深刻的影响。
魏晋玄学与般若学交汇融合、隋唐佛学在社会上形成了大的思想潮流、宋明理学实际是“阳儒阴释”,“儒表佛里”。
推动了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
佛学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3中国古代诗、书、画都很注重“境界”,而诗人“境界”与佛教的“禅机”多有相通之处,书画之道与佛理禅趣多谣相契合。
七.今文经和古文经
武帝以后,儒家经典一统天下,但是经学内部却因学术派别不一,爆发出了今古文之争。
、
今文经即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写成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
用当时的文字记录。
古文经通过种种途径发现的用古熘文写成的儒家经书。
具体篇幅多于今文经。
今文经的特点是讲政治,讲阴阳灾异,讲微言大义。
古文经的特点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明章典制度,研究经文本身的涵义。
前者主合时,学风活泼,而往往流于荒诞,后者主复古,学风朴实平移,但失之繁琐。
今文经和古文经学派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辩,但今文经学一直居正统的官学地位。
今文经以治《春秋公羊专》的董子为代表人物,提出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
古文经的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许慎等。
而郑玄则遍注古文经、今文经,成为有汉一代隆盛经学的总结性人物。
八.理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影响
宋明理学形成于宋元明时期,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行而上学体系。
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提出了”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构建了一个包括宇宙论、人性论、政治论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
张载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命题是”太虚即气“”虚空即气“,人物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是世界的本原。
朱子则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人的本质规定,它高于实际的人,所以强调意识主体和理性对于情感的主导、控制。
主张以”居敬“”穷理“的方法涵养养心性。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集大成者。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他颇具特色的学说。
朱子强调道德理念、规范与知识,王阳明则强调道德情感、直接与体验。
在方法论上,前者主张”道学问“,后者主张”尊德性“。
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建了人的哲学。
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理学的根本精神是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等,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优于自然等方面,提扬到本体论的高度,空前的树立乐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另一方面,理学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
它不仅在元明清三朝成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而且也在14-20世纪对东亚各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九.如何认识考据学
考据学又成为考证学或朴学,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治学之根本方法,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证不信”。
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
在清代乾嘉时期成为主导学术,所以称当时的考据学者为乾嘉学派。
考据学分为两大派别,一是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二是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
他们通过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等多种手段,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做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工作,使许多面目全非、久已散佚、真伪混杂的文献基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使许多晦涩深奥、不能卒读的典籍,大体可供阅读研究。
如果没有清代考据学者的整理与研究,近现代学者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不知要走多少弯路,耗费多少精力。
十.如何理解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人类的本能、人的自身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即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因此,文化的实质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应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十一.宋明以来社会经济为何长期停滞不前?
1 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
2 中国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该体系即是中央集权政体的运转工具,又是剥削下层民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对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十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西学东渐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时间:粗略言之应该在晋唐间,事实上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所谓外来文化,是西域(中亚、西亚)文化和南亚次大陆文化,后者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要深刻得多。
佛教文化:
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不是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把中国传统哲学融入佛
教,使佛学本土化。
传统儒学与外来佛学互相影响,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
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
这一范例形象地揭示了文化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文化交流,绝非单向的文化移植,而是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过程。
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还在再创造的基础上,反输给其他文化系统。
例如:8至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遭到毁灭。
而7、8世纪,佛教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
大量的佛教译著和论述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唐代艺术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堂皇。
举例:绘画(吴道子宗教壁画、阎立本金银加强色彩效果的手法创金碧山水画、云冈敦煌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音乐:天竺乐古代建筑:宝塔总之,在中国艺术家的改造下,佛教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
其他:回教、景教、摩尼教相继传入。
中亚、西亚的科技知识丰富中国科技宝库。
总结: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兴隆昌盛的黄金时期。
大规模的文化输入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中国文化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国文化,这种稳定性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
时间: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开始,绵延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
这一次中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包括美国、日本。
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程度大
大超过以往。
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确立“学术传教”的方针。
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自然科学(最主要)。
徐光启等文化界的先进人士采取开明态度。
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1644,明亡清兴:满洲贵族统治集团主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
康熙帝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几何、测量、代数、天文、物理、乐理、解剖学)
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锐意进取,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神衰减.“西学东渐”在雍正以后戛然终止。
乾隆帝认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妙”。
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性质,规模与速度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东学西渐
秦朝至清约2000年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
日本、朝鲜、后来独立的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上联成一气。
影响世界文明的进程:
科技: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工具。
炼丹术
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阿拉伯炼丹术的生长,阿拉伯的炼丹术又影响欧洲炼丹术,现代化学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
十进位计数法推动印度数学产生了位值制数码。
中国瓷器在15世纪后半期传到意大利威尼斯,为欧洲造瓷史开辟了新纪元。
文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金瓶梅》。
哲学:启蒙运动中,需要先驱的思想作为出发点,而欧洲中世纪的思想传统和宗教神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出发点。
举例:中国儒教是“理性宗教”的楷模,为英国自然神论者提供思想资料。
法国大革命,中国哲学中的德治主义对雅各宾党人发生影响。
十三.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礼”
1 礼: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礼教”;
作为待人接物,谓“礼节”、“礼仪;”
作为个体修养涵养,谓“礼貌”;
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2 伦理道德内涵:“礼”的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体秩序对个体的意义,要求个体服从并服务于整体。
礼貌、礼让、礼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礼的四次转变:“周礼”,把氏族社会作为习俗法规的礼教转化为文明社会的秩序;孔子对“礼”进行了伦理化、道德化地提升;西汉董仲舒把礼转化为“三纲五常“;宋明把”礼“转化为神圣的、绝对的”
天理“。
十四.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思想家为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舞台,周天子式微,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再加之诸侯养士之风日盛,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这个学派在这是兴起,提倡“仁”,开山人是孔子。
2.到了汉代,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西汉统治者立“无经博士”,并推行以经选士的选官制度,这时经学内部分化成今文经和古文经两个文化派别。
3.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社会混乱,经学成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繁琐学问,被当时推崇任自然的玄学人士抨击。
4隋唐时期,社会统归于一统,尤其唐王朝,以其有容乃大的宏大气魄,兼收并蓄,文化上实行三教并行,即儒,释,道。
儒学在这时期与佛教和道教共同发展,并吸收了一部分佛,道内容。
5.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行而上学体系。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朱熹和王阳明等。
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将传统儒学先义后利发展成片面的重义轻利的观念。
朱熹提倡“理“
,王阳明提倡”心。
“
6.到了清朝,文化专制迫使了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早期启蒙家如顾严武、王夫之等借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抨击封
建专制制度,高扬人的主体性。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十五.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民本思想
民:古代泛指被统治的庶人,民本意即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民本主义是儒家法律文化的最高价值目标,这种理想为儒家法律文化设置了一种道德判断,从而将它与封建君主的工具论区别开来,民本思想反照出儒家思想的终极关怀,它是儒家政治理论的基石。
从价值层面上说,人们是国家的目的,君主只是保障人们利益实现的工具和手段。
1.儒家提倡以“仁”治国,这其中就包含了不少的民本思想。
孔子就说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包括“勿施于民”。
孟子也提出过最著名的为后生称道的民贵君轻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儒家泰斗徇子也说过,“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本”,同时,他又以“民水君舟”对其“民本论”作进一步的阐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
2.明末清初,一些以黄宗羲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早期的启蒙思想家,更是对封建专制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们否认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欲的禁锢,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民为邦本”,这也是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表现。
王羲之提出天下“民为本,君为客”更是大胆的民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