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辨识长方体的长、宽、高,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面和棱的特征,辨识长、宽、高。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方体王国的秘密,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小土豆。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土豆,这是一个有梦想、会思考、敢于探索的土豆,它来到方体王国,要把自己变成方体王国的一员,它该怎么办呢?
二、操作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面、棱、顶点。
请看大屏幕,小土豆开始变身,请你观察它有什么变化?
生:被切了一刀
师:出现了什么(一个面)(板书:面)
小土豆继续变,它又有什么变化?
生:又被切了一刀
师:现在出现了几个面?请观察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什么?这条线,在方体王国中叫做棱。
(板书:棱)
小土豆继续变,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又被切了一刀
师:现在出现了几个面?出现了几条棱?请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出现了什么?在方体王国中,这个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小土豆最终变身成了一个长方体。
通过刚才小土豆的变身,我们发现长方体有面、有棱、有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一起来认识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二)找长方体的特征探究
现在请你摸一摸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感受一下它的面、棱、顶点。
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请看探究要求:借助手中的模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从面、棱、顶点几个方面,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并做好记录。
同学们刚才的探究非常热烈,每个人都在参与,同学们有画的,有量的,有写的,这是真正的探究精神。
那么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来交流一下?其他小组认真听,有不同意见一会儿上台补充。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还有问题吗?
我有几个问题:
1长方体有6个面,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数的
请你上台数一下
我们可以按顺序来数,请看我手中的长方体,我把这个长方体的面涂成了不同的颜色,先来看上面这个面和下面这个面,这两个面有什么关系?
生:对着的
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对的面。
找一找还有相对的面吗?你的左手边的面叫左面,你的右手边的面叫右面,这也是一组相对的面。
还有吗?面向你的面叫前面,远离你的面叫后面,这也是一组相对的面。
一共几组相对的面?每组有几个面?所以我们说长方体有6个面。
我们一起再来数一遍。
(板书:6个)
2长方体每个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我们通过测量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可以得出。
有时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是哪两个面呢?(相对的面)【板书:长方形(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3长方体哪些面完全相同呢?
通过测量边的长度,可以知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的同学把一个面剪下来,粘在相对的面上,发现是完全重合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请大家看大屏幕的演示,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左面和右面完全相同,前面和后面完全相同,所以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
类别长方体特征
面
数量6个
形状长方形(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大小
(哪些面完全
相同)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
数量
长度
(哪些棱长度相等)12条
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数量8个
研究完了长方体面的特征,哪个组愿意上台交流一下棱和顶点的特征?
我还有几个问题:
1棱的数量是12条。
你是怎样数的?
按方向先分组再数,水平方向有4条棱,我们叫它们相对的棱,还有哪几组相对的棱?前后方向的4条相对的棱,垂直方向的4条相对的棱。
一共三组,每组4条,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
(板书:12条)
2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下棱的长度。
发现水平方向的4条长度相等,前后方向的4条长度相等,垂直方向的4条
长度相等。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再来数一下这12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我们一起来数一下。
上面4个顶点,下面4个顶点,一共8个。
(板书:8个)
我们一起探究出了长方体的特征,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发言,表现都非常棒。
(三)认识长、宽、高
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长方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发现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们让这个长方体动起来,大家认真观察。
现在你能看到几个面?(3个);现在能看到几个面?(2个);现在呢?(3个)……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为什么有的面看不到呢?(被挡住了)相对的棱也因为被挡住看不到了,所以在画长方体的平面图时,只画三个面,其他面用虚线表示。
现在我把长方体的面都去掉,只剩下一个框架,你还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吗?现在我去掉看不到的这三条棱,你还能想像出来吗?再去掉一条呢?再去掉一条呢?我们最少只保留几条棱就能想到这个长方体的模样?哪几条棱呢?
学生发言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水平方向的这条棱,还能还原吗?不能,不能知道原来的长方体有多长。
如果去掉垂直方向的这条棱,还能还原吗?不能,不能知道原来的长方体有多高。
如果去掉前后方向的这条棱,还能还原吗?不能,不能知道原来的长方体有多宽。
只要保留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就可以知道整个长方体的模样。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
一般用字母a b h来表示它的长宽高。
习惯上,我们把水平的棱的长度叫做长,前后的棱的长度叫做宽,垂直的棱的长度叫做高。
(手势)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摆放位置有关。
大家看这两个长方体,左边长方体的长宽高,谁来说一下?(长9厘米,宽2厘米,高4厘米)。
把它立起来了呢?(长4厘米,宽2厘米,高9厘米)。
(四)正方体的特征探究
现在我们来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变化?长变短了,宽没变,高也没变。
长又变短了,又变短了……最终变成了长宽高都相等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它是什么立体图形吗?(板书:和正方体)长宽高都相等,我们把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长。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小组马上探究,并记录下来。
哪个小组愿意上台交流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类别正方体特征
数量6个
面形状正方形
大小
(哪些面完全
相同)
完全相同
棱
数量
长度
(哪些棱长度相等)12条
长度都相等
顶点数量8个
请大家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我们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都具备,我们就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用一个集合圈表示长方体,那么正方体应该怎样表示呢?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一、哪几个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体?我们应该怎样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长方体的哪个特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练习二、猜一猜,它们在生活中的原型是什么。
(1)它的形状是长方体。
长26厘米,宽18.5厘米,高0.8厘米。
这是我们的数学课本。
(2)它的形状是长方体。
长26厘米,宽18.5厘米,高0.1毫米。
这个东西和课本有什么不同?它可能是什么?这是一张纸。
(3)长26厘米,宽18.5厘米,高0厘米。
这个东西和纸有什么不同?没有高,说明它不是一个立体图形,它是一个长方形。
四、反思小结,交流收获
本节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分别从顶点、棱、面三要素的数量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对比中发现,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还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知道从一个角度看长方体最多能看到3个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这几次磨课的经历中,我有以下体会: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事物在生活中很常见,要让学生从观察事物入手,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节课的导入环节从土豆的变形引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感觉比较顺利,这几次说课、演课和试讲,我都在反复调整导入语言,力求做到最自然、准确、简练。
但是几次试讲学生都出现了反应不过来的情况,我几次调整也没有解决,导入和探究两部分的衔接页总觉得不够连贯,周主任的几句点拨让我茅塞顿开,如果在切出来的面上涂上不同的颜色,学生不就很容易知道面在哪里了吗?探究之前如果让学生静下心
来想一想、摸一摸,可能会对面、棱、顶点的认知会更清晰。
这让我明白了学生的思维要有序、要从实物出发,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
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次上课,我努力管住自己,不去打扰学生说话,让台上的学生与台下的学生形成交流。
我发现,这些孩子真不简单,没有老师的指导,一样可以把话说得很准确、很完整。
有一位同学拆掉长方体的面来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周主任说:“拆,是重大发现的开始,这是很可贵的破坏精神。
”孩子敢想敢做、应该放手,相信他们可以做的很好,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而不仅仅是记下来、背过。
汇报的环节我一直在不断调整,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汇报?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我尝试了很多种汇报方式,按项目分别汇报接着总结,感觉知识点很零散;先汇报再总结,又觉得很混乱,我想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是我的引导语还有问题,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探究到底要做什么,二是探究内容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
周主任的意见是分别展示汇报,一项一项砸扎实,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模。
我需要再继续调整教案,争取是这一部分更有效、更有序。
周主任的指导对我来说最有用的,是怎样设计课。
备课时,要找到学生的生长点,即这节课的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究点,即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从面-棱-顶点入手,探究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应用点,即知识应该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
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学生的形模—话模—数模。
形模即课堂上的素材、操作要求和表格设计等,这些关系到学生
建立形象思维。
话模,即学生要学会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数模即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周主任的指导,将我对教学的思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理解,更要发展他们的能力,作为老师,更多的还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