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化内涵与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信息化内涵与作用
郑静① 靳淑雁② 张福林① 吴立佳① 韩冰梅①陈瑞云④
①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518020,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北路2210号
②深圳市观澜卫生监督所,518110,宝安区观澜大道
④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518020,深圳市福田区福华路19号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服务 信息化 数字化医院
摘 要 详细阐述了卫生信息化的相关概念,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详细分析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为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应用指导;深刻研究了信息化对卫生行业发展的作用,为卫生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家重视信息化工作,自十六大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深化,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提升。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命题,赋予了我国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
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十分重视,各级政府在这一领域都加大了投资力度,由此推动了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医卫行业信息化建设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1 概念界定
1.1信息《辞海》解释:音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
这一概念是狭义的;广义的信息概念是指由社会共享的人类的一切知识、学问以及从客观事务产生的各种消息的总和。
信息和物质、能量被称为科技体系和现代社会的三大要素或三大资源[1]。
1.2信息化 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是与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讨论相联系的。
1967 年, 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一词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 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 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
1978 年法国学者在政府支持下提出了社会的信息化问题, 涉及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的结合、数据处理和网络等问题。
中国学者从1986 年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并探讨了信息化的概念。
《中国信息化》一书认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进程,它的核心是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
具,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
”
一般认为, 信息化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
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
信息化是一个相对概念, 它所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个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人们对信息化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加以理解[2]。
1.3卫生信息化 是在卫生信息管理机构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将电子、计算机、通信等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医学技术、临床诊疗等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法,全面促进、改善卫生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2 卫生信息化的意义
2.1采用信息技术,提高行业竞争能力 卫生信息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卫生系统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卫生系统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了强烈冲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的发展和融合,使卫生行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竞争力不断提高。
2.2卫生信息化为社会创造效益 利用先进的卫生信息技术进行医疗卫生服务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医院和公共卫生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病人和公众获得更为适宜、便捷和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2.3卫生信息化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卫生信息化促进管理模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
卫生信息化使信息传递方式由传统的垂直型变成扁平型,这种管理组织层次的变化将更有利于把公众卫生服务需求、技术信息和医疗卫生服务活动结合起来,使管理者能够迅捷地对服务状况做出反应,制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使卫生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3]。
3 卫生信息化建设内容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卫生领域中为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和提供信息服务而建立的综合系统,通过与卫生系统的机构改革、卫生职能转变、政务公开、
勤政廉政建设相结合,来实现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各项业务处理和决策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从而达到最大程度地共享卫生资源、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的最终目标。
卫生信息化建设包括卫生数据中心建设、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卫生宏观管理决策支持平台建设、卫生信息发布及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建设和医疗业务、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等业务系统建设[4]。
3.1卫生数据中心建设 卫生数据中心的建设是解决深圳市医疗卫生行业领域内异构数据库数据同步、数据分布、数据交换与共享等一系列问题的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它将原来各处分散的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并在此之上进行数据挖掘与整合,为决策支持与信息利用提供有效的服务。
卫生数据中心既是医疗卫生核心应用系统的承载平台,为各类应用系统提供计算环境支持,也是一个基于深圳市医疗卫生行业数据仓库的核心应用平台,它以电信级的数据中心机房为依托,通过规范行业网络应用数据库和网络硬件接口,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数据进行集中安全管理,并在数据集成共享的基础上提供医疗行业多种应用。
如为广大社区市民服务的网上预约挂号、电子病历查询、专家库查询、专家寻呼、骨髓捐献注册与查询、移动挂号、疫情防治通报等服务。
3.2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建设 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是整个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是项目实施的难点,也是项目成败的关键。
该平台涉及到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各业务部门,各部门之间将会发生频繁的数据交换,为了保证系统的顺畅运转,可以通过数据共享来避免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同时共享数据库的建立,也有利于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的业务体系和加强政府对卫生监管的力度。
该平台的建设需要遵循数据一致性、统一信息的唯一标识、数据更新通知及数据安全性等原则。
需要实现数据抽取、信息传输功能和数据转换等功能。
3.3卫生决策支持平台建设 卫生决策支持信息平台是充分利用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支持深圳卫生管理决策的各种系统的总称。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日常业务处理系统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数学的或智能的方法,对业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未来业务的变化趋势,在卫生行政管理、医院市场经营以及公共卫生实时系统方面等重大问题上为领导提供决策帮助的计算机系统。
3.4信息发布与服务平台建设 卫生信息发布与增值服务平台又是对数据中心的数据进行利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后的发布,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监督机制和竞争杠杆
加强对卫生业务部门的激励和监督,可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服务的透明度,价格的透明度等,优化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
同时运用数据中心丰富的数据资源,可以开展网络的信息增值服务,开拓医疗卫生行业及相关行业新的业务机会和服务模式。
3.5各应用信息系统建设 卫生应用信息系统是指运行在卫生信息网上的具体业务应用系统。
依据医疗卫生行业现有的业务划分,可以将卫生信息网上的主要信息系统划分为9大系统,每一大系统又可以依据功能不同分为不同的子系统,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的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疾病控制及预防信息系统、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医疗急救信息系统、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健康教育信息系统、其它卫生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九大业务系统建设。
4 卫生信息化的作用
4.1提高了医疗质量,减少了医疗差错 从临床业务的复杂性考虑,医学和生命科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而临床业务复杂性和知识扩充的无限性,必然导致医疗差错问题的出现,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又出现服务质量问题。
如果医生使用电子病历、知识库和临床路径技术等,必然会节约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据分析,借助新技术,医院可以转向无纸环境,以电子方式保存病人的简历、X光扫描及其它文档,并直接将服务提供到床边。
医护人员花费在搜索病历上的时间从每病人每天一小时缩短到15分钟。
病历的准确性和方便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美国布什总统在2004年众议院的年度国情咨文中专门强调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指出将医疗保健记录计算机化,可以避免严重的医疗差错,降低成本,提高医疗水平,并要求在10年内,确保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共享的电子健康记录。
4.2提高了服务服务效率,更方便患者就诊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可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方便患者。
我们许多医疗机构普遍存在挂号、候诊、收费时间长,看病就诊时间短的“三长一短”现象,一些化验、检查结果要第二天、第三天才能出来,病人需要来回跑。
数字化的预约系统、医生工作站、检验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可以大大缩短病人排队等待的时间,许多影像检查结果立即就可以得到,不需要冲洗胶片,能加快诊断治疗时间。
方便病人、提高效率,有些费用自然也降下来了。
在美国,一家医院采用射频识别系统的电子标签在整个医院范围内追踪病人动态,由于医护人员随时可以了解到病人状态的变化,从而将病人住院时间缩短了10%,优化了病床管理,接纳入院病人的能力提高了40%,并
降低了账单的差错率[5]。
4.3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节约患者就医成本 通过电子病历建设,患者可以在多家医院共享病历,避免为病人重复检查,减轻病人医疗费用负担。
简化了就诊流程,减少了重复购买、保存和携带病历的麻烦,减少被漏诊、误诊的机会,避免重复检查、用药,节约就诊时间,病人能得到及时治疗。
4.4方便市民进行健康管理 建立市民健康档案可以方便健康管理,比如建设市民健康信息系统,患者办理一张市民健康卡,此后所有就医信息都记录在卡上,包括门诊、急诊、住院、体检、妇幼保健、社区就医等信息,既往病史、疾病诊断、用药、检查等内容一应俱全,相当于一份完备的个人健康档案。
就诊时,医生将健康卡插入读卡器,就能调阅患者以往的就医信息,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还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和用药。
患者在指定的网站输入自己的卡号和密码,即可查阅自己的就诊记录,比如诊断结果、医药花费等。
4.5卫生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俗话说,“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传统管理中,管理部门花了不少精力订立各种各样的管理制度,诸如定额制度、财务制度、作业制度、设备管理制度、材料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等。
然而,在传统管理手段下,制度主要靠员工自觉遵守和上级管理人员的监督,许多情况下由于人为的原因被束之高阁,成为有名无实的东西。
卫生信息化可以把规章制度、业务处理过程中有明确处理方法的程序性决策蕴含在管理信息系统中,被强制性地执行。
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人为的干扰,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而且管理人员将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研究暂时还没有被程序化或无法程序化的问题,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
4.6决策更加科学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行业内外情况的充分了解和正确判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了畅通无阻的信息资源,使得卫生系统高层管理者在决策时有了更加丰富的依据。
卫生信息化全面系统地保存了大量的信息,能及时全面地按不同要求、不同细度进行查询和综合,以快速地分析和解释现象,及时产生正确的结论。
卫生信息化为决策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支持。
借助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更加容易地运用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决策,保证了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总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卫生系统带来发展的契机,又使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网络社会,谁在这场信息革命中领先一步,谁便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只有实现卫生信息化,才能快速响应,赢得竞争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夏征农,等.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280.
[2]白建军.尝试论信息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现代管理科学.2003,1:41—42.
[3]冷荣新,贾培民,等.卫生信息化建设.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5:573—574.
[4]江捍平.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
[5]张东烜,张福林,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研究的几个问题.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5):42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