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十中2018-2019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庆十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
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2.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
太阳的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
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C.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3. 《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
田五亩之分”。
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4.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
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
5.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
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封建土地私有制
D. 贵族地主的压迫
6.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
如此。
这种“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 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 中央集权的削弱
7.“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谚语反映的是()
A.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B. 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
C. 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
D. 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
8.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
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9.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 商朝
B. 唐朝
C. 南宋
D. 明中叶以后
10.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
《匍说》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
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11.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
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
12.史学家樊树志在专著《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指出: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
这说明()
A. “苏湖熟,天下足”格局正在形成中
B. 晚明政局变化影响了江南经济地位
C. 大运河航运是江南经济最大的优势
D. 专业化市镇兴起促进了区域市场化
13.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
这反映当时()
A. 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 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C. 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D. 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14.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
象是()
A. 草市
B. 夜市
C. 晓市
D. 街市
15.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
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
象征。
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 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 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 轻盈精湛的丝织品是常见的商品
D. 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
16. 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
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17.郑和下西洋与麦哲伦航海是东西方航海活动的代表,但两者在对世界的影响上差别巨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8.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
商,则商病。
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
”这表明张居正的经济观点是()
A. 重商抑农
B. 重农抑商
C. 农商并重
D. 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19.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
A. 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 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 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 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20.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
关东等地。
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
据此可知当时()
A. 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 长途贩运贸易繁盛
C. 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 放松对贸易的监管
2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只允许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
A. 北京
B. 广州
C. 上海
D. 福州
22.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23.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
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A. 秦汉
B. 隋唐
C. 两宋
D. 明清
25. 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
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
材料三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
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
“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
——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0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美洲作物的传人对中国明清的影响。
(5分)
27.(25分)近代欧美国家的崛起多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
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它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以政府为后盾,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
商贸的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1611年,一些商人在阿姆斯特丹进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三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贸易的鼎盛时期正是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期。
这说明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
而工业革命的进展又为殖民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
英国就是在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愈益富足起来。
至18世纪80年代英国在责奉积累、工业投资以及金融等方面已超过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强国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李德志《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日不落大帝国的崛起》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班牙等国殖民活动的表现。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客观评价的?(10分)(2)据材料二,概括荷兰崛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荷兰海外扩张的成果。
(10分)
(3)据材料三,指出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意义(5分)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1. A
2. B
3. C
4. C
5. C
6. C
7. A
8. C
9. D 10. A
11. D 12. D 13. A 14. A 15. C
16. A 17. B 18. C 19. B 20. B
21. B 22. D 23. C 24. C 25 C
26. (25分)(1)模式: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10分)
(2)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精耕细作;脆弱性等。
(10分)
(3)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5分)
27.(25分)(1)殖民扩张的方式:掠夺金银财富,屠杀印第安人,抢占殖民地,贩卖黑奴。
评价: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0)
(2)原因:政府支持海外贸易;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实行金融创新(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举例:在非洲占有好望角;在亚洲占有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台湾;在美洲建立新阿姆斯特丹。
(10)
(3)意义: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