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三则-学案-鄂教版-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世说新语》三则学案
一.课文导学
【基础知识与相关背景】
一、字音与词义:
俄而:一会儿。
欣然:愉快地。
信然:确实,这样不虚假。
笺疏:古书的注释,分条说明的文字。
内集:家庭集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未若:比不上。
数岁:几岁(指小时候)。
酷贫:极穷。
自成之:亲自把它(短袄)缝纫成。
成之,使之成。
二、相关背景:
1、关于
刘义庆(418~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
彭城(今XX徐州)人。
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
官至衮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
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
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
另有《幽明录》,今佚。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神鬼怪异之事。
2、相关知识:
《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
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18—444)撰,梁刘峻(字孝标)注。
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
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
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家。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
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
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
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
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
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达四百余种。
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
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
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咏雪》叙述东晋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谢氏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赞扬古代才女谢道韫的机智。
《道旁李树》通过王戎对道旁李树(采摘很方便)“多子”(果实多)而无人采摘这一情况的正确判断与推理,赞扬王戎年少聪明,善于开动脑筋,性格沉稳。
《复裈》通过记叙韩康伯小时婉拒母亲在生活艰难中再给他做夹裤的事,赞扬了韩康伯从小便懂得体谅家人美德;又能即兴用比喻说事,表现他的智慧过人。
二、文章脉络
《咏雪》可分三层。
第一层(首句):简洁交代“咏雪”的背景(共15字,涵盖了时、地、人、事)。
第二层(中间):写主要事件——咏雪。
主讲人(谢太傅)出题考听众。
第三层(尾句):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美道韫的才气。
《道旁李树》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唯戎不动”):小王戎和众小儿在游玩中发现道旁李树果实茂盛时的不同表现(从对比中写王戎)。
第二层(“人间之”……末尾“取之信然”):事实证明王戎的推测(推理)是正确的。
(王戎的答话中有逻辑推理的运用)。
《复裈》可分两层。
第一层(“韩康伯……故不须耳”,即前面4行):写韩康伯小时家庭十分穷困,母亲做成短袄给他,打算再给他做夹裤时,他体谅家庭和母亲婉言谢绝了。
第二层(最后一句):他母亲对这一点表示惊异,认为他是未来的栋梁之材。
三、写作方法
语言简练、辞意隽永。
《世说新语》以这样的风格著称于世,单以这两则论,它们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咏雪》交代事情的背景只用开头一句话,短短15字,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后面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了两个,主讲人对它们之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提出第二个答案的谢道韫的身份,这便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她的才情。
第二则也是简洁地交代背景后,运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七岁的王戎善于推测事理和沉着聪明。
《复裈》里母子的对话也写得很简洁。
四、参考译文
《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大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大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道旁李树》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他7岁时和几个小朋友(一道)游玩。
他们看到路边(一棵)李树上长着许多果实,(几乎)把树的枝条都要压断了。
几个小朋友争着跑去采摘李予,独独小王戎不去。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工戎回答说:“树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果子,(方便人采而人们却不去采·,看来这果子一定不好吃),这一定是苦李吧!”(有人)拿个李子来尝一尝),果然是苦的。
《复裈》
韩康伯几岁时,他家里极其贫穷。
时令已到“大寒”很冷的时候,只得到(一件)短袄(穿上),这还是他母亲殷夫人亲自缝成的。
他母亲叫他拿着熨斗,对他说:“(你)暂且先穿上短袄,不久我再给你做件夹裤。
”康伯说:“娘!(有短袄)就够了,不需要夹裤。
”母亲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炭水在熨斗中,连带手柄(熨斗的把子)也热了;现在我已穿上短袄,连带下身也暖和了,所以不需夹裤了。
”母亲对这个回答很惊奇,认为他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练习解答】
一、熟读并背诵(略),答案如下:
1、这些词语营造了“融洽”、“欢快”的家庭气氛。
这个家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理由:王戎认为李树长在路边,而它结的果子很多,至今仍挂在树上(来来往往的路人都不摘)从而判断这是棵“苦李”树,推测果子是苦的,不能吃。
所以他不与诸儿“竞走取之”。
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开始不信,“取之”尝了才相信,态度是由怀疑到佩服。
3.意思是:炭火虽装在熨斗内,但它的热量会传到把柄上。
同样,我(韩康伯)穿了上袄,上身热了,也会使下身不冷。
(所以,请母亲不必再为我烦恼做夹裤了。
)韩母认为他“异”的原因是:一个孩子从小就能体谅贫穷家庭过日子的艰难,用智慧的语言(即兴用熨斗作比喻)婉拒母亲的再“作复挥”,是别的孩子难以想到和做到的,这是个多么懂事、聪明的儿子呀,对他寄予了厚望。
二、1.俄:不久,一会儿。
欣然:愉快地。
2.未若:比不上。
3.子:果实、果子。
折:匝弯,(几乎)压断(反衬果子多、重)。
竟:争着。
唯:唯独,只有。
4.且:暂且,暂时。
寻:不久。
5.国器: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1.“柳絮”一喻较好,因为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西风颂》),有意象,有意蕴。
而“撤盐”的比喻仅仅形似,仅有物象但无意蕴,所以不够好。
唐朝诗人韩愈把飞雪比喻为“飞花”,侧面也能证明“柳絮”用得好。
附: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2.参考示例:如:①我家洗手间的天花板上怎么会滴下水来?(现象)
②看来,是楼上洗衣间溢积水渗透下来的。
(相关结论)
③敲开楼上住户门,说明滴水情况,征得同意当场看看他家洗手间。
原来该户为了用盆点滴接水,盆满,溢水多,水从墙缝中渗透中间隔层,往楼下滴。
(环境。
原因查出)
以上只要任选一题。
【类文品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2.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3.释词:
日中:()舍去:()
无礼:()引之:()
4.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5.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6.“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7.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参考答案:1.元方,语言和行为2.守信用、讲礼貌。
3.中午;不再等候而走了;没有礼貌;拉元方4.“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礼。
”5.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6.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
7.略)二.同步练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俄而雪骤( ) 止得襦( ) 寻作复裈( ) 无奕女( ) 令康柏捉熨斗( ) 柄热(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雪骤: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
③诸儿竞走取之竞走:
④取之信然信然:
⑤知为国器国器: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因为B.尝与诸小儿游诸:许多
C、唯戎不动唯:只有D.寻作复裈寻:不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尝与诸小儿游。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3)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5.《咏雪》一文中,“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兄子胡儿用“撤盐空中差可拟”来形容白雪纷纷的情景,有什么不恰当?
6.《道旁李树》中,“唯戎不动”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王戎的什么性格特点?
7.《复裈》中,韩母认为儿子韩康柏“异”的原因是什么?
二、同步解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尝与诸小儿游(诸:)
⑵诸儿竞走取之(竞:)
⑶唯戎不动(唯:)
⑷树在道旁而多子(而:)
9、区别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或用法。
⑴诸儿竞走取之()
⑵人问之()
⑶取之信然()
10、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有何不同的意义。
诸儿竞走取之走:古义:今义:
11、王戎是依靠什么判断出李子为苦的呢?
12、从本故事中,我们可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三、美文赏读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3、文章虽小,却结构完整,请分别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
经过:
结果:
14、“歆则难之”,歆为什么对这事感到为难?
15、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6、华、王的优劣各表现在哪里?
17、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1、略2、①雪下得急速②大致可以相比③争着前跑④确实这样⑤国家的栋梁之材3、A(因:凭借)4、⑴曾经同许多小孩在一起游玩。
⑵李树长在路旁边却有许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⑶母亲认为儿子很不一般,知道而后是国家栋梁之材。
5、公笑乐是因谢道韫所咏诗形容白雪纷纷的情景太妙了,其才华胜过兄长。
兄长用空中撒盐来形容
下雪之景,虽然在色彩和情形上有相似之处,但盐的质地较重,雪的质地较轻,雪在空中是飘舞状,而盐则急速下落,因此不十分恰当。
6、王戎不动的原因是李子长在人来人往的路旁无人摘取,一定是因为李子苦。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王戎善于动脑筋,善于分析问题。
7、略8.⑴各个⑵争着⑶只有⑷却9、⑴代词,指李子⑵代词,指王戎⑶代词,指李子10、跑;两只脚交互向前移动11、李子很多,而且李树又长在路旁,来往行人很多,但没人摘,故判断其必苦。
12、遇事要认真思考,能从现象和环境的关系去推导出相关的结论。
13.起因:有一人欲乘华、王之船避难;经过:贼追来后王欲舍下此人,华留下了他;结果:华救助了这个人。
14、因为他不知道往后会发生什么事。
(意近即可)15、开始答应救此人,后来想放弃他。
原因是“贼追至”。
16、华的优表现在始终如一地救助此人,王的劣表现在临危放弃此人。
17、言之成理成文即可,如:要临危不惧、救人到底、心地善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