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考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池州市高三下学期语文模拟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

我们的古人,对头顶的那轮明月,有着无穷追问,()无限情怀。

从人与月的最初相遇,一直到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的发问,直到明月照耀我们的今天……
中国人之所以对月亮(),也许是因为月亮那种特殊的质感、独到的美丽。

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激的,它是圆润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断变化的。

在初一,我们几乎看不见月亮;初二以后,细细的一点点月痕露出它的芽,然后逐渐丰满圆润;直到十五,它如同冰轮,如同瑶台的镜子,变得那么丰满,那么圆润。

月亮周而复始地变化着。

从初一,经过十五,再到月末,完成一个循环。

月亮的这种阴晴圆缺,折射到世界万物和人生百态上,就是老子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有的东西残缺了,实际上它获得了另外一种“圆满”——月亮只有一弯月牙的时候,是一种“损”,一种缺失,但它已经蓄满了生命,正在迈向圆满,这就是“损之而益”。

有的东西圆满了,完成了,实际上却逐渐走向残缺——圆月当空,流光()地,是一种璀璨,一种“益”,但它的力量已经达到巅峰,无力再更圆一些更亮一些,只能慢慢消瘦下去,这就是“益之而损”了。

用一种辨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最圆满的日子——十五的月園,就成了中国人心灵的寄托。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寄托趋之若鹜泄
B . 承载情有独钟泄
C . 寄托情有独钟泻
D . 承载趋之若鹜泻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因为正是这样的满而损、损而满,盼望了很久之后
B . 正是因为这样的满而损、损而满,盼望了很久之后
C . 正是因为这样的损而满、满而损,盼望了很久之后
D . 因为正是这样的损而满、满而损,盼望了很久之后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余光中先生说李白:“酒人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的确,李白钟爱月光,《静夜思》《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玉阶怨》等诗都是最好的证明。

B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该词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C .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前律宛转悠扬,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D . 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叫“朔”。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8高二下·辽宁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下产生的特殊艺术,是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三代夏商周秦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非常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把天和人紧密的联系起来。

当时产生的几种学说非常显著的具有这个特点,比如阴阳五行说、灾异说、分野说。

这些学说成为了早期中国学术的基本指导思想,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也对后来的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们可以举很多例子来说明当时这种注重天人关系的实际表现,比如孔子作《春秋》,其中很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天命和人事之间关系的,他用很隐晦而曲折的写法劝诫人们行人事时要知天命、重天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鼓吹天命观,就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把政权的合法性也和天的受命联系起来,后来两千多年来的皇帝在这一点上就几乎没有改动的加以继承了;而司马迁写《史记》,也说他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今天的角度看,这种寓人事于天命的天命观,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迷信色彩。

但是无可否认,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尤其是此后知识分子文化观念的培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就是建立在这种初期发展得非常完备的天人感应论的基础上的。

在这种非常浓厚的重视天命的文化观念的长期作用下,很自然的,人们的视野就会投向广阔、神秘而深邃的自
然。

因为自然,就是天地和人最接近最现实的部分。

从而天人关系,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转为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说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和现在流行的人与自然的提法有概念上的不同。

它沿袭了天人感应的一贯精神,主要是在于人和自然精神交流这个意义上的,而现在的提法则更注重人和自然实际间相处的关系,还有物质使用方面的关系。

)。

而对这种人和自然精神交流的思考,也很早就开始了。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在方法论上,孔子已经把人的思想性情和自然界的山水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把人的性情在自然界中找到了相应的意象象征,从人而为仁,想到这种仁就像山一样的宽厚;从人而有智,想到这种智就像水一样的灵动。

这实在是孔子思想光芒里最闪耀的火花之一!类似的说法多见于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老子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行事的精神必须和天保持一致,向天学习。

虽然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是都受天人感应说的影响而强调一点,那就是人的精神追求甚至行为方式都应该和自然找到共通点和契合点。

这种人和自然的思维方式是从天命论演变过来的,但又是对天命论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维方式将对后来的中国文人,尤其是对本文的主题书法艺术产生多么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下产生的特殊艺术——书法。

B . 自然是天地和人最接近最现实的部分,其中天人关系转化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初期发展得非常完备的天人感应论的基础上的。

D . 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非常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把人和天紧密的联系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当时的几种学说如阴阳五行说、异灾说、分野说,具有重视重视天和人关系的特征。

B . 文中借孔子作《春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司马迁写《史记》来说明注重天人关系的实际表现。

C .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的是人行事的精神要与天保持一致,向天学习。

D . 诸子百家的著作中,虽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强调一点:人要与自然找到共通点和契合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就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文化大背景做了历史性的分析。

B . 寓人事于天命的天命观虽有很大盲目性和迷信色彩,但对后世还是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C .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在人看来,则更的是注重人和自然实际间相处的关系。

D . 从天命论演变而又是对天明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的思维方式将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

3. (9分) (2020高一下·合肥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是社会审美最高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作家、艺术家是全社会的审美导师。

作家、艺术家进行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既是个人审美情绪的宣示,又是履行社会审美导师之职能。

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重功能,使得他们较之他人更需要具有一种社会担当意识。

社会担当意识的核心是家国情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艺术家是社会家国情怀的代言人之一。

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以家国情怀为内核的美学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个理论:
一是“诗言志”。

“诗言志”是中国美学的重要传统。

最早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

此后,诸多典籍如《左传》《庄子》也提出这一命题。

汉代《毛诗序》不仅再次申说“诗言志”,还提出“教化”说。

“教化”又称“风教”。

“风”多义,一指《诗经》中的“国风”,即民歌;二指情感。

《毛诗序》强调教育的普遍性,受教育者不仅有下层百姓,还有上层统治者。

“教”的目的是“化”。

具体来说,就是“正得失,动天地”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其关键是将“教”转化为“志”。

经此转化,“言志”的“志”就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私志”成为“公志”——家国之志。

言志与教化的统一必须落实在审美上,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情上。

而情贵在真,贵在自然——自然而然。

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言志贵在至诚,只有至诚,它与教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也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艺术审美力。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重庆。

诗人徐迟请毛泽东同志题字,并向毛泽东同志请教怎样做诗。

毛泽东同志题写了“诗言志”三字。

这“志”即家国之志。

二是“兴寄论”。

“兴”最早来自《诗经》的“六艺”说,它是《诗经》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初唐诗人陈子昂将“兴”与“寄”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新概念——“兴寄”。

“兴”重情,重美;“寄”重理,重善。

“兴”与“寄”的统一即是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

兴寄的核心为家国情怀。

陈子昂之所以标举“兴寄”,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泛滥着一股唯美主义之风,具体来说,是六朝的绮靡之风。

这股绮靡之风,有“兴”而无“寄”。

陈子昂对之极为不满,他尖锐地指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明确表示:“常恐逶逦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 陈子昂援引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理论,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既善,又美!
“兴寄论”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往往是破“过娱论”。

唐朝初年,励精图治的唐太宗提出“以尧舜之风,荡秦
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认为“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耻之”。

所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就是放纵声色之欲,追求奢华,也就是“过娱”。

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但过娱,就不是在欣赏美而是在享受丑了。

“过娱论”差不多每个时代都出现。

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值得指出的是,中国当今的“过娱”,有些不只是“过娱”,还是“造孽”了,如娘化、热衷后宫争宠等。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打着美学的旗号,然而,实际上是在糟蹋美学。

凡此种种,都是在腐蚀人心,败坏社会风气。

作家、艺术家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要有担当,要有责任,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鼓劲吶喊,为新时代新生活新事业写真创美。

(节选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诗言志”“兴寄论”这两个美学理论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此后《左传》《庄子》《毛诗序》等典籍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岀了“教化”说。

B . 言志贵在至诚,只要做到至诚,言志与教化就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就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审美力。

C . 陈子昂对初唐时期泛滥的六朝绮靡之风极为不满,他将重理重善的“兴”与重情重美的“寄”结合起来,创造了“兴寄论”。

D . 中国古代美学从历代作家、艺术家卓越的实践中总结岀一系列美学理论,这些美学理论以家国情怀为核心,“诗言志”与“兴寄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按照提岀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从整体逻辑上看呈现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B . 文章第四段引用刘勰的文句,证明了“情贵在真,贵在自然” 这一观点。

C . 文章论证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丰富的引用论证、道理论证,也有典型的举例论证。

D . “诗言志” 强调“言志” 与“教化” 的统一,“兴寄论” 强调情与理、美与善的统一,二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显示岀深刻的社会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家、艺术家需要有一种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社会担当意识,这是由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双
重功能决定的。

B . “诗言志” 的“志”往往不止属于个人,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比如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对封建家长制的抨击就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C . 审美不能没有娱乐作用,所以“过娱论” 每个时代都岀现过,中国当今审美生活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过娱论” ,亟需发挥“兴寄论” 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一破“过娱论” 。

D . 作家、艺术家要为新时代言伟志,为新社会施教化,需要时刻将家国置于心中,需要有担当,有责任。

4. (12分)(2020·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隐士与魔鬼
[埃及]陶菲克·哈基姆
一群拜物教徒把一棵树当作神灵来崇拜。

信奉神灵的一位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发雷霆,他拿起一把斧头,要去把这棵树砍掉。

当他刚一走近这棵树,突然一个魔鬼出现在他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对他喝道:“喂,站住!你为什么要砍树?”
“因为它蛊惑人心。


“这碍你什么事?让他们去上当受骗好了。


“这怎么成呢?我有责任引导他们。


“你应该让人们拥有充分的自由,他们爱怎么办就怎么办。


“他们现在并不自由,因为他们正听着妖魔的咒语。


“那么你要他们听你的声音?”
“我要他们听神灵的声音。


“我绝不让你砍这棵树!”
“我非要砍这棵树!”
于是,魔鬼卡住隐士的脖子,隐士掀住魔鬼的角,好一场惊天动地的搏斗。

最后,这场恶战以隐士得胜告终。

魔鬼被打翻在地,隐士骑在他身上说:“你知道我的厉害了吧?”
吃了败仗的魔鬼气喘吁吁地回答:“我没有想到你这么有劲。

放开我吧,你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去吧!”隐士放了魔鬼,可是这一场恶战已经使他精疲力竭,无力砍树,所以他就返回自己隐居的茅庵,休息了一夜。

第二天,他又带上斧头去砍树。

突然魔鬼又出现在他身后,喊道:“今天你又来砍树了吗?”
“我早就对你说了,一定要把这棵树砍掉。


“你以为今天还能打过我吗?”
“我将奉陪,直到你知道我的厉害。


“那好,把你的本事使出来吧。


魔鬼扼住隐士的脖子,隐士抓住魔鬼的角,又一场恶战开始了。

最后,魔鬼倒在隐士脚下,隐士压在他身上说:“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好说?”
“是的,你有惊人的力量。

放开我吧,你愿怎么干就怎么干去吧。

”魔鬼有气无力地回答。

于是,隐士又放了他,回到茅庵。

他实在疲惫不堪,在床上躺了整整一夜。

当东方破晓的时候,隐士又拿起斧头要去砍树。

这一次,魔鬼还是出来阻止:“喂,你还没有回心转意吗?”
“是的,我一定要刨除这个祸根。


“你以为我会放手让你这么干吗?”
“假如你还想较量一下,那么我就再次打败你。


这时魔鬼心中暗自思量:和这个人搏斗看来是没有获胜希望的。

看来战胜这个人的唯一办法就是“计谋”。

于是,他马上面带一副笑容,假惺惺推心置腹地对隐士说:“你知道我为什么反对你砍树吗?我这是为你着想,为你好啊!假如你砍倒了这棵树,那么,那些崇拜你的人就会怨恨你,反对你,你何苦给自己找麻烦呢?别再砍树了吧,我每天给你变两个第纳尔金币,用它开销,你足可以安逸舒服地生活了。


“两个第纳尔?”
“是的,每天两个。

你会在枕头底下拿到。


隐士低头想了一会儿,然后抬头对魔鬼说:“谁能担保呢?”
“我可以起誓。

你会发现我是信守诺言的。


“好吧,我将考验考验你。


“是的,你等着瞧吧。


“一言为定。


魔鬼把一只手放在隐士的手上,两人击掌达成协议,然后隐士回家去了。

以后,每天早上,当隐士醒来伸手到枕头底下一摸,总能摸到两个第纳尔,这样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一天早上,当他伸手到枕头底下去摸时,却什么也没有,因为魔鬼不再发给他金币了。

隐士勃然大怒,一跃而起,抓起一把斧头又要去砍树。

然而魔鬼在半道上拦住了他,对他喊道:“站住,你到哪儿去?”
“去砍树。


魔鬼讥讽地哈哈大笑:“砍树?是因为我切断了你的财源?”
“不,是为了除掉这个孽障,点燃指路的明灯。


“你?”
“你是在挖苦我?你这个讨厌鬼!”
“请原谅,你的模样太可笑了。


“这是你说的?你这个狡猾的骗子。


隐士扑向魔鬼,握住他的角,搏斗又开始了。

不过这一次打了没多久,战斗却以隐士败在魔鬼的手下而告终。

魔鬼取得了胜利,骑在隐士身上,讥讽地对他说:“喂,你的力量到哪儿去啦?”
战败的隐士气急败坏地吐出一句话:“告诉我,你怎么会战胜我的,魔鬼?”
魔鬼笑答道:“这,你比我还明白。


(选自《中外百年微型小说经典大系·哲理篇》,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的开头采用单刀直人的形式,迅速地推动故事的发展,使人物一出场就卷入到激烈的冲突中去。

B . 隐士想砍掉拜物教徒崇拜的一棵树,魔鬼来阻拦,虽两次战胜魔鬼,但因力气不足而未成功。

C . 魔鬼在发现无法战胜隐士时,就转变了策略,使用反间计和金钱诱惑的方式劝说隐士不要砍树。

D . 小说运用工笔和细节描写的手法,渲染了隐士与魔鬼三次搏斗的激烈场面,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2)请分别概括隐士和魔鬼的形象特征。

(3)隐士与魔鬼的前两次搏斗和最后一次搏斗有什么不同?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8高三上·浦东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南山集》①目录序
戴钧衡
①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

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②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

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惟先生。

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

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

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

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③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

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

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

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

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④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

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

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

⑤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释】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

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

②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

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 . 而
B . 其
C . 辄
D . 则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穷天下山水之奇迹余乃共取编之
B . 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 . 遂以雄于天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 . 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3)对文中“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但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到了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
B . 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
C . 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不为他收集
D . 看看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到了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
(4)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A . 第①段末尾
B . 第②段末尾
C . 第③段末尾
D . 第④段末尾
(5)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二下·温岭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双声子
(宋)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

三吴①风景,姑苏台榭② ,牢落③暮霭初收。

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

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

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

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

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三吴:说法不一,今采《水经注》之说,指吴兴(吴兴)、吴郡(苏州)、会稽(绍兴)。

②姑苏台榭:指姑苏台,在苏州市郊灵岩山。

春秋时吴王夫差与西施曾在此游宴作乐。

③牢落:稀疏。

(1)从词的内容看,词人借________的历史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怀古幽情,意境________。

(2)试赏析这首词所用的艺术手法。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1分)
7. (1分) (2019高二下·桂林期中)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强调要有忧患意识,指出如果“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危险。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