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的个性心理结构

合集下载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先秦时期大致同时,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现代科学包括心理学的源头。

从古希腊开始,历经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西方历代哲人都曾论及人格心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格心理的闪光的思想与理论观点,从而奠定了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

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格心理的观点集中蕴涵在他们的人性论的思想中,为此,我们着重分析西方思想史上主要的人性论思想,阐述其中所包含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太哥拉提出了一条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命题,这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c"①这一命题开创了西方最早的人本主义运动,它反对“神意说”,对提高人的地位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G普罗太哥拉还通过神话指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和创造性。

神以土和水创造生物,令普罗米修斯和艾比米修斯给动物分配属性。

最后好的属性(钢爪、利牙、快跑、飞行、皮毛等)都分完了,忘了给人分配,普罗米修斯 只好偷了神的机械技术和火送给人。

于是人有了维持生活的智慧和技术。

人用智慧创造 文明和社会的一切。

因此,作为人的本质是智慧。

在普罗太哥拉之后,苏格拉底、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论上深人地探讨了人性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论观点。

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不同,苏格拉底不关心自然的知识,而重视人类本身及 社会道德的研究。

他教人要“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

这个 -“我"是指“我的灵魂”,也就是心灵或理智。

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 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 义语c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就有的。

孙犁的心理防卫与创作个性

孙犁的心理防卫与创作个性

孙犁的心理防卫与创作个性苑英科【摘要】In health,career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the life of Sun Li,are encountered a major setback,he formed a strong defensive consciousness.Escape is the main way of psychological defense,he advocated a bit further away from political and Literary world,shuning evil and the villain.As a famous writer,he has strong ability ofsublimation,escape and art combine together when he retreated to imagine,become self saving main way.Childhood,women and psychological are native of Sun Li's security and happiness,constitute the basic elements of artistic imagination;Large number of reverse thought application formed its distinctive creative personality.%孙犁的一生,在健康、事业和情感方面均遇到过重大挫折,形成了他强烈的心理防卫意识。

逃避是其心理防卫主要方式,他主张离政治远一点,离文坛远一点,回避邪恶与小人。

作为著名作家,他具有强大的升华能力,当他退守想象时,逃避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他自我拯救的主要途径。

童年、女性和故乡是孙犁心理上的安全区与快乐区,构成其艺术想象的基本要素;大量逆向想象的运用,形成了其鲜明的创作个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艺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文艺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一、前言(一)大纲的适用对象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教学(二)总学时安排:总学时9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4学时,自学66学时(三)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欣赏者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等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心理学分支。

本课程的任务是主要研究文艺家如何经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积累、提炼素材;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的过程;研究情感、抽象思维与想象活动的关系;研究文艺家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特点及其对创作的影响;研究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怎样感受和理解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研究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艺术活动去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鼓舞人们的意志和热情;研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文艺兴趣和欣赏、创作能力,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必须了解文本课程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文艺心理学研究的精辟见解。

《乐记》中就分析过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南朝粱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为充分地分析了作者、欣赏者的想象活动、情感作用、灵感突发、个性与创作的关系等。

后代的许多诗话、词话也都有丰富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在西方,17、18世纪以后,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审美心理学成为一个特别受到重视的领域。

德国心理美学家李普斯提出了移情理论。

弗洛伊德根据他的精神分析理论,把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欣赏共鸣看成是受到压抑的潜在的性本能得以“升华”的需要。

其弟子荣格又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用来分析文艺心理现象。

美国的阿恩海姆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写成《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强调了文艺心理的整体观念。

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美学家朱光潜著有《文艺心理学》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以往的文艺心理研究状况。

2、了解本课程的学科位置。

英国尼达姆所著的《论十九世纪法国和英国社会美学的进展》一书,比较明确地提出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及审美心理研究在整个美学研究中的地位。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之一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和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来研究古今中外的文艺活动和文艺现象的重要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各种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中的心理机制。

它主要关注文艺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运演过程;文艺作品中的心理蕴涵;文艺接受中的心理规律;以及文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等一系列课题。

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2. 心理活动:心理,也叫精神是一个人从出生后所表现出来的大脑的生理活动功能。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最奥妙的现象之一,这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规律的活动,称为心理活动。

3. 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一个宽泛的文艺美学的概念,它是艺术家在以审美为目的的前提下所孕育的体验,其中包括情感、思想、认识、感受等成份。

是主体凭借感受审美形式时的独特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价值创造、实现和人生新体验获得的过程,也是客体对象的意义、属性及与其他事物联系的扩展、深化过程。

审美体验表现出人们对生命意蕴和魅力的自觉追求、为获得更丰富的精神满足与享受的努力,是主动关心自己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态度。

4.审美心理机制:在审美的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复杂的综合反映,是大脑整体功能的发挥,其感觉、思考、理解、想象是此起彼伏、相互联系、互相促进而形成心理机制。

5. 审美阈原则:要求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刺激在它能够使主体产生快乐或痛苦之前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6. 唤醒理论:这是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的。

贝里尼在对人的感觉经验进行考察时发现,人对新奇的刺激的感觉,是随着刺激的重复出现和历时的长短而展开的,刺激重复得越多,时间越长,感知表象的新奇性就会逐渐降低。

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是由这样两种“唤醒”引起的:一种是“渐进性”唤醒,即审美情感的紧张度是随着感知和接受的过程而逐步增加的,最后到达度的临界点产生愉悦体验。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

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如何正确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梦的解释;(二)意识的三层复合结构。

《梦的解释》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它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形成,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意识心理,将它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大部分,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起支配作用,与此相应的人格结构就是“本我(伊特)”、“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文学批评,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判方法——精神分析评论方法。

这是一种深层的批评方法,他力求通过对文学心理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作家、读者和人物的无意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对整个文学活动的心理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根据心理分析的说明,“潜意识”与“性爱”几乎是同义词,性心理分析的中心地位,同样在精神分析的文学评论中体现出来,成为一个基本的特点,当精神分析评论以性爱为研究的中心时,确实是接触到文学的一个重要侧面。

但是,其出发点和观点却有很大的失误。

下面试从三个方面探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一、创作动力的探索认为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支配和决定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动力,是决定性因素,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说。

这种学说把性的本能看成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动力,因此,被称为泛性主义心理学说。

在这个基础上,文学的心理分析评论方法也把无意识视为创作的唯一动力,认为一切创作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意识的性冲动,弗氏称被压抑的性本能为“里比多”,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使里比多压抑转移到作品中去。

在讨论梦的象征时,他将凡是在梦中出现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雨伞、匕首等,视为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箱子、橱子、炉子、各种容器等,则视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明显地表露出他所具有的泛性论观点。

对于任何文学的形象和内容,他们都当成性的象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些弗洛伊德的后继者把美国西部电影中的常见的畜牧场看作是母亲的象征,马匹则是生殖器崇拜的象征。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艺术心理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

第六章艺术创作的主要心理过程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主要指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的心理活动过程。

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又促进认识过程的发展.三者彼此制约又互相促进,是人的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

艺术创作的心理活动中,也毫不例外地显现出这三者交互作用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艺术知觉艺术知觉基于一般知觉。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艺术知觉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艺术知觉产生于情感,也表现于情感。

因而,具有情感特征的艺术知觉便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一、唤情结构同一般的知觉一样,艺术知觉也是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对象的。

但它所把握的是一个特殊的整体——包含着与某种情感相关的众多因素的整体,我们将之称为唤情结构。

这一结构在组织过程中便是伴随着某种情感或者干脆就是按照某种情感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唤情结构体现着艺术知觉的整体性。

对于这种结构的知觉组织,便构成了对于艺术形式的整体把握。

唤情结构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

1.静态唤情结构。

艺术心理学认为,色彩、线条、块面、声音等因素与人的某种情绪、情感密切关联在一起,或者它们就是艺术家某种情绪与情感的外观,故有人称之为感情的材料。

包含一定情感和情绪的形式因素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就有了静态的唤情结构。

2.动态唤情结构。

有机体的情绪或情感往往关联着明显的躯体变化,我们将之称为表情动作。

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就是动态的唤情结构。

它实现于动态,但却未必是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

例如:雕塑就是十分典型的以动态结构为其形式依据的艺术。

但它表现的不是一个动作过程,而只是一个动作的最佳点——雕塑家们称之为动作的“黄金点”。

绘画、摄影要捕捉的也是这么一个“黄金点”3.两种唤情结构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艺术对象的复杂整体。

前面我们分别讨论了构成艺术整体的静态唤情结构和动态唤情结构。

前者是可以独立地构成艺术形式的,即人们通常所谓的“形式艺术”、“装饰艺术”等。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

中国现代十大文艺理论批评家1、章太炎(1869-1936)2、梁启超(1873-1929)3、王国维(1877-1927)4、鲁迅(1881-1936)5、胡适(1892-1962)6、朱光潜(1897-1986)7、徐复观(1903-1982)8、钱锺书(1910-1998)9、李泽厚(1930- )10、刘再复(1941- )1、理由一,章太炎是中国清末近代传统诗学和文学理论的最后一位代表,现代文坛复古主义思潮的领袖、政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和学术大师;理由二,作为民族主义保守派文人,他抵制五四新文化运动,亮出“文学复古”旗号,但其实质是革新,包含了社会危机时刻改革文化的良苦用心,其文论立足于经史子集,但却有经世治国的宏图大志,将传统小学发展成语言文字之大学,对历史悠久的汉语文化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反思,用以振兴民族文化,其理性求真的严谨态度让人敬佩;理由三,在诗学上,他推崇建安风骨的壮怀激烈和阳刚之气,鄙夷近代诗文,认为诗贵在形容和情性,在文学理论上,他主张借鉴西学充实和改造国学,从整体文学角度强调雅俗兼容、平等相待,他力主普及真理,重视文学介入当代生活的现实关怀,他是古典文论向现代转型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环。

2、理由一,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和美学家中的先驱者和佼佼者、文学革命思潮的发动机、现代文艺理论革新转型的主要代表;理由二,他率先引进西方理性哲学来改造传统国学,毕生从事文化普及与思想启蒙,追求“新民、新政、新国”的救赎理想,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促使中国现代化思潮形成文化主流势不可挡,直接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理由三,他振聋发聩的“三界革命”口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发展态势规划了方向,其“诗界革命”论全盘否定了失真旧美的清代诗坛,为白话新诗铺平了道路;“文界革命”论抨击了空虚雕琢的桐城古文,并自创“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论第一次使小说压倒诗文成为“文学之最上乘”,号召小说家干预时政,鼓吹小说启蒙救国,为现实主义流派占据中国现代小说统治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不断调整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以与时俱进,但其破坏性影响要大于建设性。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名词解释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结合了文学、艺术和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讨人类情感、意识和心理状态在文学
和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和反映。

这一领域涉及到多种名词解释,比如:
1. 情感表达,指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作者通过语言、形式和符号
等手段表达出来的情感体验,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2. 意识流,是一种文学技巧,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连续性和不
连贯性,呈现出人类意识的片段化和混乱状态,以此来探索人类心
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符号学解读,文艺心理学常运用符号学理论来解读作品中的
符号和象征,探讨其与人类心理的关联,比如对于颜色、动作、物
品等符号的心理学解读。

4. 情绪调节,指文学和艺术作品对观众和读者情绪的调节作用,包括情感共鸣、情感释放和情感调节等心理过程。

5. 创作心理学,关注作家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
心理活动,探讨创作灵感、创作障碍、创作动机等问题。

这些名词解释涉及到文艺作品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和艺术作品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意义。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文艺心理学——文艺心理学是“心理文艺学”或“心理学美学”,是文艺学或美学的一个分支,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普遍心理的学科,研究方法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3.心理活动——即把审美主体的心理当做一种人类活动,一种人类的精神活动。

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多面的,不是单一的,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孤立的。

4.审美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

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指向人的生命,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常常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心理活动又是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它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刍和体现。

5.审美心理机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中,语言、视觉、情感、记忆的各自功能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另外还是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社会实践性。

6.综合研究方法二、问答题:1、文艺心理学同文艺学其他分支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文艺心理学既不同于文艺社会学,也不同于文艺哲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它把研究的重点从审美客体转向审美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它不是高度思辨和演绎的方法,而是经验的实记的和归纳的方法。

与文艺哲学相比,对文艺现象作微观的把握很准确,与文艺社会学比,顾及了文艺活动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重视了艺术家的个性。

2、文艺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这样,艺术家的心理特性,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创作的心理流程,艺术伤口的心理蕴含,艺术接受的心理规律等,就自然成了文艺心理学的主要课题。

3、文艺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是什么关系?答: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研究离开普通心理学是很难完成的。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艺术体验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 艺术体验
体验的特性与艺术活动的同构关系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 在经验当中,主体客体是分离对立的,在体验当中物 与我距离缩短乃至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
● ★物化,自我仿佛移入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物 与我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就叫做物化。
● ★移情,把我的情感置于物,使物也获得像人一样的 生命与情趣。P80(名词解释)
• 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 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 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
• ★弗洛伊德观点 • 早期的经验对后期的心理意向,人格结构,等生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
个体以后的各种经验也会反作用用于早期经验,重塑并改造它们。
• ★伽达默尔观点 • 1.童年经验被纳入整个人生经验之中,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被不断地变换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第一节 艺术体验
一、经验与体验的联系与区别:
经验:作为人的生物与社会阅历个人的见闻和经 历及所获得的知识的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是生活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 分。(名词解释)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体验跟经验的联系与区别 (简答)
1. 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的意义与诗意的发现与升华。 2. 经验与科学的关系密切,属于知识的体系,体验与艺术的关系密
1、体验的生命性与艺术的心灵性
2、体验的情感性与艺术活动的意蕴性
3、体验的“忘我”与艺术的“移情”
4、体验的反刍与艺术的诗意
个体体验
生命性
情感性
“移情”
“反刍”
卡顿、闪退、白屏请退出重进。
艺术活动
心灵性 意蕴性 “忘我” “诗意”
“入乎其内, 固有生气”

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第一章文艺的本质一、重要名词解释: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再现论:西方文艺史上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文艺描写的对象,而文艺家的人物就是用不同的媒介(语言、画布、色彩、线条、音符等)把它再现出来,突出的是“镜子说”,代表人物有巴尔扎克与车尔尼雪夫斯基。

4、表现论:把文艺归结为文艺家心灵情感的表现,认为文艺家内在的思想感情是文艺的表现对象,而文艺从文艺家的主观自我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主要契机。

5、能动反映说:认为一切文艺作品都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社会生活在文艺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在文艺作品中,既有对于社会生活的描摹,也渗透着文艺家的主观精神。

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总是要比现实中的生活更集中、更理想、更典型,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目的。

6、艺术真实:是艺术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概括和创造性加工而形成,相对正确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的形象和情景,它是对生活真实的选择、提炼和集中。

7、文艺的倾向性:指文艺作品中所渗透的文艺家的立场观点、意志、愿望和理想追求,是文艺家对社会生活的爱憎态度,包括思想倾向、情感情感倾向和审美倾向三个方面。

二、重要问题:1、为什么社会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文艺作为文艺家的“社会意识”,作为文艺家精神生活的外化,理所当然是由社会存在、物质生活所决定的。

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有五种情况应注意:A、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为指写对象的文艺作品,其内容一般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它们往往是对社会生活生活真实、具体的反映。

B、以抒发艺术家个人情感为主的艺术品,其情感发生的根源仍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生活,这类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曲折含蓄的反映。

文艺心理学笔记

文艺心理学笔记

文艺心理学导论一、文艺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1、心理学文艺学、心理学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文艺创作、文艺作品和文艺接受中的问题。

2、文艺哲学:对文艺现象的本质作形而上学的阐述(宏观)文艺社会学: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文艺现象,着重研究文艺与社会的关系。

文艺符号学、文艺价值学、文艺信息学、文艺文化节3、研究对象:审美主体在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心理活动,是创作和文艺接受活动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4、核心命题:审美体验(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把握)5、文艺心理学的研究:A、作为体验阐释者的艺术家:深刻的生命体验、敏感、洞察力、将这种体验形式化的能力。

(储备童年的体验)B、作为体验迹化的创作过程:生命体验的再现和升华;创作心理的两极对立——生命意识和角色意识(审美意象、艺术表现形式)C、作为体验形式化的艺术品:作品作为一种符号,其奥秘正在于这种符号和这种形式同人类情感和人类生命体验的天然契合,而最终使人类情感和人类生命体验生动表现出来,使艺术品获得一种生命力。

(作家深刻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心理内容)D、作为二度体验的艺术接受:通过接受者审美体验达到人性的重建,达到培养感情和理性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二、研究方法1、多种学科的综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作家、艺术活动家2、多种方法的综合:传统心理学方法:实验、观察、内省、问卷、心理测试美学和文艺学:系统、比较、类型、结构符号、历史分析第二章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研究途径一、实验派心理学费希纳德国《美学导论》16种原则:审美阈原则(一定强度、一定时间);审美加强原则(联合产生大于孤立产生);多样中的统一原则(戒错杂纷乱);没有矛盾,一致或真实的原则;清晰性的原则(直观);审美联想原则(当下直接感受+过去的印象);审美比较原则(质、量可比性);审美序列原则(时间、对照)、审美调和原则(不快、快感)、审美的总和、中和与饱和原则(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疲惫和不快);审美的持续和交替原则(审美疲劳);审美的传导原则、审美感受的双重表象原则(回忆与现世)、审美的适中原则、审美的耗力最小原则(快乐来自同所抱目的的相关的精力的最小消耗,而不是来自精力自身的最大节省)、审美的安全性原则(和谐)吉布森美国《视知觉的生态学研究》个人的艺术风格如何转化为社会性、普遍的风格:视觉艺术的个人风格、样式与其是通过模仿还不如说是通过知觉的移植从而达到一种共相状态。

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

用荣格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分析原型与特定文化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和特定的原型切入) (重点)荣格的“原型”理论起源于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大脑携带着人之为人的全部历史,即一种集体性的“种族记忆”,当这些“种族记忆”被凝缩、积淀在大脑结构之中,就形成了各种“原型”。

这些先验存在的原型就像有力的框架一样,会不动声色地操纵、限制并从而生成种种神话幻想和“原始意象”;而“原型”和“原始意象”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荣格将原型理论延伸到艺术和审美领域,“我假定我提议进行分析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象征,不仅在诗人的个人无意识中,而且也在无意识神话领域内有着它的源泉。

无意识神话学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遗传物。

”下面是运用原型分析的方法对“孙悟空原型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一、叛逆精神原型作为叛逆典型出现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是超个性的人类共同心理与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从原型批评的维度看,孙悟空的叛逆性格来源于追求个性和向往自由的人类共有天性。

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可以看出了它背后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尽管向往个性自由的集体无意识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不乏存在,但人们在意识形态中对它的评价却一直持否定的态度。

直到明代中后期,以“异端”李贽为代表的具有早期启蒙主义倾向的进步社会思潮弥漫于中国大地之后,追求个性自由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的评价才有了明显的转变。

孙悟空的反叛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受到了当时狂禅之风的影响。

禅宗在有意无意之间开发了人的个性意识,承认了个人思考的权威性,并兴起了一股“呵佛骂祖”、反叛一切外在权威的热潮。

孙悟空的若干犯上之语和狂禅“呵佛骂祖”之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二、冒险造福人类原型冒险造福人类原型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如果说“原型一”体现的是对人的个性价值的尊重和体认的话,那么“原型二”则体现了对人的个性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是提出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价值中得到实现的问题。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特色

达· 芬奇
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 盛期的著名的画家、科学家。 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具有鲜明 的个人风格,并特别善于将 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相结合, 在世界美术史上堪称独步。 他纵横驰骋于艺术领域的的 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 广阔空间;而他介入的科学 研究的范围更是极其广阔。
• 《蒙娜丽莎》是一 幅享有盛誉的肖像 画杰作。它代表 达· 芬奇的最高艺术 成就,成功地塑造 了资本主义上升时 期一位城市有产阶 级的妇女形象 。
• 《最后的晚餐》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 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 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 微,惟妙惟肖。
米开朗基罗 :
•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 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 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 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
• 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前辈探索的基础上 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使艺术达到了高度成 熟完美的境界。
• 不但题材从宗教内容扩大到现实生活,而 且对自然景色也开始加以观注,他们塑造 的形象更完美,更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心理 待点。
主要代表人物
列奥纳多· 达· 芬奇与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 他们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最完美的代表。
达 芬 奇 人 体 解 剖
·
透视法则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美术:
• 在这一时期,注重空间透视表现和人 物坚实造型,以及善用线条则是艺术 家们共有的特色。
• 其中最著名的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 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 萨乔。
马萨乔:
• 代表作《出乐园》和《纳税钱》等。
• 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绘画繁荣期的到 来,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绘画中现实主义的 奠基者。

文艺理论

文艺理论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

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

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

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概括: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的过程。

艺术综合、艺术简化。

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

文艺心理学——精选推荐

文艺心理学——精选推荐

选择判断1、中国古代有丰富深刻的文艺心理学见解,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观点有哪些?虚静说、兴会说、童心说、滋味说2、文艺心理学中提出“出入说”的是王国维。

推动和影响文艺心理学发展的两股主要潮流是心理学和人文主义的发展。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哪些?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是什么样的著作?《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文艺心理学》。

特别是《文艺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形态的文艺心理学的形成。

《苦闷的象征》,纠正了弗洛伊德忽视社会性对作家的作用。

认为作家的无意识是由社会的压迫造成的,艺术是作家受到社会的压迫,产生苦闷,从而要表现出来的,表现方式既是象征。

4、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是哪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5、何谓“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总独享母亲的爱,而仇视自己的父亲6、“格式塔”(gestalt)的意思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格式塔是由德文Gestalt 音译而成,它的原意是指“形式”或“形状”、“要义”。

马克斯·惠特海默沃尔夫冈·柯勒库特·考夫卡7、艺术家的体验类型有哪些?缺失性体验与丰富性体验;崇高体验与优美体验;超越体验与愧疚体验;孤独体验与同情体验;神秘体验与归依体验8、文学语言的本色化语言通常有哪两种类型?本色化描述语、本色化对话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如何?a.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b.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10、审美意象的类型?“思想的图式”与“象征性图式”两大类11、审美意象的联结会形成什么?(意境、场景)在抒情性艺术和视觉艺术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意境。

在叙事性作品中,审美意象的联结表现为场景。

12、何谓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谁?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

它张扬人的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创造。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美国)。

13、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研究对象是审美主体在审美体验中的一切心理活动,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欣赏)中的审美心理机制。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摘抄
朱光潜是中国文艺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文艺心理学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朱光潜的摘录:
1.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反映,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传递自己的内心世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
2. "文艺创作是一种高度主观的创造过程,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塑造作品,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
3. "文艺作品具有情感的感染力和思想的启发力,能够引导观众反思人生和社会问题,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
4. "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反映了作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作品背后的创作动机和意图。

"
5. "文艺作品中的美感体验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好和宁静。

"
6. "艺术创作和欣赏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能够满足人们对情感表达和共鸣的需求,带来心灵的抚慰和激励。

"
这些摘录反映了朱光潜对于文艺心理学的理解和思考,揭示了艺术和心理的紧密关联。

他的研究为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和深入探讨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以,徐志摩的全部身份,是陆小曼的情人,而不是写下《云游》和《偶然》的 那个诗人,我们小城那个著名的女律师,从没能和她接手的大案一起进入小城居民的 记忆,倒是因为她恋上了小她二十岁的青年而被挂在嘴边。终其一生,我们都得和一 段爱情故事捆绑在一起。爱情故事就是我们的一生。没有像样的爱情,就仿似没有这 一生,甚至失去了被人谈论的资格。

(一)遗传决定论 英国差异心理学之父、心理测量学先驱高 尔顿得出的答案。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较好的遗传因素为后天的发展打下良好的 生理心理基础,但不具备决定性。

(二)环境决定论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毕生。 “5岁以前的婴儿的人格,可任我们的意志 造就或毁灭他。” 实际在人的机体中,有一种通过“集体无 意识”积淀而来的先天的主动创造欲,这 种创造欲表现为对任何支配意志的反抗的 本能。

(四)心理类型说




[瑞士]荣格根据力比多的趋向将人的个性、气质分为外倾型 和内倾型。 1、“内倾型的特征是他的力比多在一定程度上倾注于他自 己的人格上,感觉到自身有绝对价值。他们看待一切事物都 以自己的观点为准则。”——喜孤寂,较沉静,好疑惑,多 畏缩,对外人存有戒心。 2、“外倾型的力比多在一定程度上倾注于外,感觉到外部 有绝对价值。依据客观的估价来看待事物。”——善交际, 好活动,乐观开朗,易受感情支配。 内倾、外倾与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机能组合成八种 不同的心理类型:内倾感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 内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 直觉型。其中内倾情感型、内倾直觉型最有可能做艺术 家。

第三节 文艺家的天才系统

(一)感知和体悟的天才
(一)感知和体悟的天才
(二)捕捉和陈酿的天才

在收藏中使感知和 体悟的来的思想醇 华,达到美学的高 度。
托尔斯泰们没有惊世爱恋所以上不了银幕? 2009-02-14 来源: 广州日报

为什么有些作家的生平一而再地被拍成电影,有些作家却 从没得到电影的垂青?原因怕是很简单,全看他们拿不拿 得出一段像样的情史——名人的所谓生平,通常等于情史。 阿娜伊丝·宁和亨利·米勒,以及亨利的妻子琼的故事被 拍成了《亨利和琼》,他们的情事够拥挤也够惊世骇俗, 迪伦·托马斯和两个女人以及冲锋枪的故事,成就了《爱 的边缘》,希尔维亚·普拉斯和特德的生活那样穷困—— 《苦涩的名声》从头到尾都有一股子冷飕飕的厨房里劣质 肥皂的黯败味道,但不妨碍《瓶中美人》照旧把婚恋当作 两人平生的头等大事,连古板的T·S·艾略特都拥有《笔 外断肠天》这样的传记片,甚至卡波特也同时成了《冷血》 和《声名狼藉》的主人公——里面没有爱情,到底有情欲 的暗影蠢蠢欲动。

个性气质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在观察体验上 在题材选择上 在形象创造上 在结构形式上 在语言风格上 在情感抒发上

总之,文艺家既要有思想家的深刻,又要 有文艺家的灵气。 大多阴柔性压倒刚阳性; 把一切平凡琐事敏感为命运的足音,并因 此总是看到死亡的影子; 对内心之外的热闹和“欢乐”无动于衷, 偏爱孤独与痛苦; 激情的内分泌功能发达,而深思默想的内 心习惯又把激情推向高放,免于流俗。

体征说
(二)体液说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论人的本性》、[罗马]盖伦:体内四 液(生于心脏的血液、生于脑的粘液、生于肝的黄胆汁、生 于胃的黑胆汁)分别对应四种气质: 1、 多血质: 热忱、活泼、好动、敏捷,兴趣广泛,情感 丰富且外倾,但不强烈,且易于变化。——活 2、 粘液质: 沉静稳重,迟缓、寡言,能忍耐,情感几乎 不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稳 3、 胆汁质: 精力旺盛、动作敏捷、易于冲动,情绪强烈 而迅速的表现在言语、面部表情及姿态上,常常性急,有时 暴躁,甚至有狂暴情绪爆发倾向。——急 4、 抑郁质: 孤僻、落寞、行动迟缓,情绪体验不活跃、 但体验的深刻有力和持久,感情内向,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 察到的细微事物。——慢
第三章 文学艺术家的 个性心理结构
“写作倾向,是使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 家,使他有别于他人的东西,它是复杂的 心理形成物。” ——尼季伏洛娃《文艺创作心理学》

元结构:心理学中的个性心理结构,文艺 家生成的根基和策源地。

个性:又叫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 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 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等)的总 和。


所有的故事都必须是爱情故事,而且是鲜艳的爱情故事。就连泰坦尼克号沉没, 或者珍珠港事件,亦得托赖一段三角恋,才被梳理出脉络画出骨骼。凯伦·布里克森 的《走出非洲》,分明是一部散文集,等到改编成电影,也得变成一个生死恋故事。 非洲大陆的羚羊和白鹭,要想在《动物世界》之外的地方露面,唯一的办法是恰好在 男女主人公拥吻时从旁边经过。 一个故事,要想获得存在的资格,必须得是爱情故事。最严肃的文学杂志,也希 望作者的小说里能有若干情欲描写,最畅销的纪实杂志,不管是英雄故事还是捐肾捐 骨髓故事,编辑总会要求“加条感情线进去”。


情史不够丰富,就创造一段——当然,这一条法则适用于生存年代久远些的作家, 《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理直气壮地给莎士比亚安排了一个缪斯;萨德在疯人院里形影 相吊,《鹅毛笔》却也及时地为他送去一位洗衣女工,传递手稿的同时抚慰身心;至 于简·奥斯汀,她一个接一个地把笔下的女主人公嫁了出去,这样“生动地忙碌”着, 那么,让那段在她的传记中只占六页篇幅的恋情,在《成为简·奥斯汀》里再生动些, 再忙碌些,让男主人公再接近达西先生些,简·奥斯汀书迷会的成员们,大概并不会 有太多意见。 所以,我们几乎没在银幕上见到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太沉稳 了,离我们太近了,也活得太久了——相对于总要早夭的诗人,而且以小说的工作量, 他们也难得匀出时间来制造惊世之恋。更别提查尔斯·兰姆,他的姐姐精神病发作把 母亲刺死,迫使他终身不娶照顾姐姐,以免她被送进疯人院,这样的故事,大概只有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B级片导演感兴趣,还有赫尔曼·麦尔维尔、惠特曼、海明威、 D·H·劳伦斯,他们的生平故事,老实的部分太老实了,暧昧的地方又太暧昧了,而 电影需要鲜艳。
格的一个侧面,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特点在行为方式上的体现,是个 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是人的个 性的自然基础。
(一)血型说
构成人的个性心理气 质,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人的“血型物 质”。 血型物质:是现已发 现的与人的血型相对 应的一种存在于血液 中的龟形化学物质。

能见正比古根据四种血型吧人区分为四种个性气 质:A型血型的人的个性气质特点是温和,老实, 安稳,精明,多疑,怕羞,顺从,依赖他人,外 表克己而内心固执;B型血型的人的感觉灵敏, 镇静,不怕羞,喜欢社交,好管闲事,多嘴多舌; AB型的人个性气质是一种混合型,其中大多外表 像B型,而内心像A型;O型血型的人特点是志向 坚定,霸道好胜,不听指挥,喜欢指使别人,有 胆识,个性强,不愿吃亏。 RH系统:阴性的人冷静、深沉、固执、内向;阳 性的人热情、肤浅、随和、外向。

你\他是什么类型的人?
内向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内部,害羞、保 守、自我中心的人。 外向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世界,鲁莽、 外向的人。 自我概念:对自己的人格、信念、思想及 自我认同的总体概念。 自尊:对自己有积极评价,认为自己是一 个有价值的人。

双重人格
社会人格(人格面具、外部的自我):指 一个人的外在性格或外在态度,是个体在 环境的影响下造成的与别人接触时的假相。 它掩饰着真正的自我,与真实的人格不符, 其行为在于投合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自我人格(内在的自我):人的本质,反 映了人的天性的要求以及自由的心灵,是 获得超然物外的精神享受的依据。

梦幻的生理机制常与理想的心理机制配合, 提高了梦幻人生价值; 将人与生活诗化,被“美”所感动的机会多 于常人,更富于美的感觉和美的意识; 清醒的哲学思考在音乐般的情感伴随下完成; 对过去的把握和未来的预感能力高度发达; 是多情的勇士。对自我多情,对他人多情, 对自然多情,是文艺家“多情”气质的三种 寄托方式。

(三)思维类型说
[俄]巴甫洛夫从两种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入手来划 分人的个性和才能: 1、艺术型:第一信号系统(由声、光、电、味等 信号的刺激在大脑皮质上所形成的条件性联系系统) 占优势者,其特点是从外界获得的直接印象鲜明、 清晰,记忆和知觉的形象性突出,想象丰富、生动。 2、理智型:第二信号系统(以语词作为中介物而 组成的“条件性联系”系统)占优势者,其特点是 在认识过程中倾向于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善于 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 3、中间型:两种信号系统平衡者,其特征介乎二 者之间。
人的个性心理结构具有可颖性(类似“灵 魂”的东西)和不可解析性(不可分解剖 析的有机整体)。

第一节 个性的生成
人格:即个性,是指在人的生理基础
上,受到家庭、伴侣、学校教育和社 会环境等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气质, 能力、兴趣、爱好 、习惯和性格等心 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 式。 心理学家把人的特殊的、稳定的个性品质 称为人格特质。 人格理论:用于理解和解释人格的概念、 假设、观点和原则的系统学说。
2.下列哪一件事听起来比较吸引你? 与情人到有很多人且社交活动频繁的地方。 待在家中与情人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例如说观赏一部有趣的录影带 并享用你最喜欢的外卖食物。

3.你倾向通过以下哪种方式收集信息: 你对有可能发生之事的想像和期望。 你对目前状况的实际认知。
4.你把大部分和别人的相遇视为: 友善及重要的。 另有目的。 5.当和某人分手时: 你通常让自己的情绪深陷其中,很难抽身出来。 虽然你觉得受伤,但一旦下定决心,你会直截了当地将过去恋人的影 子甩开。
/mag/post /820.html 最权威的职业性格测试MBTI
用字母代表如下: 经历支配:外向E—内向I 认识世界:实感S—直觉N 判断事物:思维T—情感F 生活态度:判断J—知觉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