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教案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深厚情谊的感人故事。
课文描述了小勤务兵沈国华细心照顾史沫特莱的生活,并在战斗中极力掩护她。
史沫特莱想把沈国华带离边区根据地读书深造,被沈国华婉言谢绝了.沈国华后来牺牲在弹雨纷习的战场上。
本文通过生动的故事赞颂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二、教学要求
1.结合深刻印象的语句体会沈国华热爱祖国、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难点:感悟沈国华的毅然选择以及为国献身的高尚行为。
四、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
2.齐读课题。
3.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谁?
4.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
5.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史沫特莱和沈国华分别是什么身份?他们是怎么样走到一起来的?
(2)重点读第3自然段,说说沈国华是怎么样细心照顾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又是如何帮助沈国华的.
可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眇理解像史沫特莱这样的国际友人远万里采访抗日英雄事迹的国际主义精神。
画记课文中能体现“亲情般的温暖"的句子,感受沈国华年纪虽小却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史沫特莱像母亲一样给予沈国华的关爱。
(3)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a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他上前线干什么?
b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
“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运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
”
这个细节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的心情,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和“母子”情深.
“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
这是脱险后相拥而泣的重逢场面,“不停地”“一个劲地”反映了两人因惊喜而显得有些语无伦次。
重点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抉择”和“送别”,前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
后者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感人至深.
a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
“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
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分角色朗读,读出沈国华对史妈妈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打败侵略者的决心。
b老师(或学生)范读第18~19自然段,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还可以以小练笔的开式,以“沈国华想对史妈妈说”或是“史沫特莱想对‘中国儿子’说”为题,要表现出他们的艰苦的战争岁月所建立的深情厚谊。
(5)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a引导学生重温第17自然段的那名话:“……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沈国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了吗?从当年那个机灵热情的小战士与“再也找不到的身影”的巨大反差中,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b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
交流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四)总结
板书设计: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史沫特莱履行职责沈国华
(母爱)(抉择)
教授文化
深厚情谊
6、北京的春节
学弈第周
9 词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这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如梦令》,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如梦令》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
(板书:9、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如梦令》
1.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2)简介李清照。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
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
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2.简介时代背景
3.解题:“如梦令”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今天我们开始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
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4.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然后可欣赏插图。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背诵并抄写《如梦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渔歌子》
2.背诵课文.
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
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渔歌子》,理解词的意思。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如梦令》背诵情况.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
2.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附:板书设计
9、词两首
如梦令李清照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教学反思
《如梦令》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
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
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
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渔歌子》教学反思
出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许多学生急急忙忙地拿出“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把诗词的解释等抄录在课本上,忙得不亦乐乎。
交流的时候,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来源于“参考书”.
这种情形值得警惕,学生的“自学”过程,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的角色,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思考。
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这是教师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深思。
3 凡卡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
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
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
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
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
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
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
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
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
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