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之气的男孩子可以这样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乐江
近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回复称,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要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大力支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月29日澎湃新闻)
现实中,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倾向的确存在。
他们身体柔弱,性格文静,动作娇柔,行为腼腆,缺乏男性应有的阳刚之气。
要有效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倾向,得先弄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束缚。
家长受畸形“成才教育观”等思想的影响,过分看重孩子
的考试分数,把读书、升学当成唯一的出路。
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过分严厉的管束,平时总不让他们干其他事情,只管一门心思读书,节假日总想把孩子禁锢在家里,定格在书桌边,成天与课本为伍,同作业做伴。
缺少体育锻炼和动手实践活动,缺少同伴间的嬉戏玩乐,孩子身体变得柔弱,性格变得文静。
另一方面,受家庭和社会片面看重学科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不得不通过“时间战术”“题海战术”等方式来片面提高学科考试成绩,忽视学生应有的体育、劳动和社会实践锻炼。
此外,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男教师少,女教师多,对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其实,孩子过分听家长和老师的话,过分循规蹈矩不一定就是好事。
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可以“野”一点,应该具有男性的阳刚之气。
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倾向已引起
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
例如,河南郑州十八中曾出台新校规,制定“阳
刚男生”和“秀慧女生”标准,并开展评选。
笔者认为,这种校规的出台,的确有利于培养男生的阳刚之气,但是教育不是克隆,学校不应该成为克隆学生的机器。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应有多元化的教育,培养多元化的学生。
我们不需要清一色的“猛男”,也不需要纯一色的“淑女”,
教育贵在因材施教,千万不能模子化、统一化。
要扭转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倾向,还得多管齐下,全方位发力。
第一,家庭要转变旧的育才观念,注重孩子动手能力和运动习惯培养。
不能片面关注孩子的成绩,看重考试分数,不能长时间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而应教育引导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彰显自身个性。
第二,学校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坚持“五育”并举。
在注重德育、智育的基
础上,进一步强化学校体育、美育和劳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实现“五育”
并举,不断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学校硬件环境和教师队伍建设。
尤其要加大学校体育锻炼设施建设投入,配齐配足体育器材设备和专职体育教师;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男性教师从事学校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接触男性的特质教育。
现代教育是大众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全能化发展。
现代社会是彰显个人实践能力的社会,需要敢作敢为、能作能为、勇于去认识、开拓和创造世界的有为者。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一种培育,更是一种唤醒。
它既需要培育学生的“儒雅”,也需
要唤醒学生的“野性”。
学生既不能变成笼中的“小鸟”,又不能变成脱缰的“野马”,
而应在多元化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成为有主见而不叛逆的“野”孩子。
让他们在规
则的规范管理中循规蹈矩、健康行为,在情感的人性关怀中自由发展、张扬个性,最终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培育中健康成长、愉快生活、全面发展。
(蒲公英评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