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寒假作业:(15)+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2、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

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这首诗反映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如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

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被肢解瓜分完毕
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
D.“弱者”成为木偶
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

”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

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

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

”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6、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


其主要依据应是(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B.战争由朝鲜引发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7、《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在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8、下图为近代英国出版的时政漫画:“巨人杀手”,画中中国巨人已经被小矮子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

该漫画描述的战争最有可能是(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9、学者马勇认为,帝国主义侵略,中西文化冲突,地方政府的偏袒等因素是义和团运动的触发点。

但仅仅说到这里远远不够,依然显得太抽象,很显然,义和团运动的发生还有具体原因,即《马关条约》。

这是因为这个条约( )
A.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
B.给予传教士在华传教的特权
C.又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
D.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
10、河北保定有一处古莲花池。

有一次,慈禧太后出行返回北京时要住在保定莲池行宫。

为迎接太后入住,许多工匠开始整修园子,有一位老工匠在莲池水中亭的顶部设计了“莲叶托桃”的亭顶样式。

这件事应该发生在(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1、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

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忙作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

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

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

这个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阅读下面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各国军队阵亡人数统计图。

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
A.英国在华势力被日俄排挤
B.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
C.英国侵略中国失去优势地位
D.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朝鲜首都汉城煽动叛乱,以此为战争提供借口。

中国派出部队平定叛乱。

于是,日本抓住协定的技术细节在仁川登陆。

到达汉城后,日本人树了个傀儡“摄政”取代朝鲜国王,并要求中国人撤出朝鲜半岛。

中国没有屈从这个要求,急忙从海上向朝鲜派遣部队。

4艘巡洋舰从日本海军基地佐世保出动,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打烂一艘巡洋舰,击毁一艘炮舰,俘获一艘炮艇并击沉一艘满载的运输船。

日本开创了在后来的战争中所常用的惯例——进攻在前,宣战在后,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

——《海上力量:世界海军史》材料二早在1894年,赫德就预见到,“中国人的热血,已被过去20余个世纪的思想训练冷却凝固。

但我坚信,这些重创总有一天会表现为最猛烈的怒火,到了那时,我们这些外国人都会被一股脑扫出北京”。

——乔纳森·斯潘塞《改变中国》
1.日本急于“为战争提供借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哪些?
2.这场日本“没有正式宣战就向中国的护航部队发起攻击”的战争后来在中国境内发生了哪几次重大战役?
3.随后发生的试图将外国人“一股脑扫出北京”的“最猛烈的怒火”是指什么事件?其结果如何?
14、阅读下列材料: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一、英国须将新界、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
请回答: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条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
2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抓住几个关键词“近代”、“瀛东”、“辽阳”,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瀛东”指日本,“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而“筹海患难防”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即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破产,由此分析判断材料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ABD与题干不符,故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3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是指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正在进行,其结果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即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木偶”实现了列强“以华治华”的目的,中国也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所以答案选D,A BC三项含义是八国联军的侵华结果史实不符。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
4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故①正确。

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故②错误。

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

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④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5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曾经攻打东交民巷、英国使馆、西什库大教堂。

6答案及解析:
答案:A
解析: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近代意义”,“近代”应指使用两次工业革命中所使用的先进武器。

中国近代化的北洋海军进行的黄海海战体现了上述特点,故选A项。

7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
8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小矮子将中国巨人砍翻在地,富意某小国将大国中国打败,鸦片战争是中英之间的战争,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刚完成,是世界强国,不可能认为自己是小矮子,故
排除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日本与清王朝相比,实力还是弱小的,符合英国人认为的小国,而且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全面溃败,符合材料中“就差砍头了”故B与题意相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参与国是众多列强,与图片中一对一式的单打独斗不符,故排除C;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手是英国、法国,与小矮子不符,故排除D。

9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马关条约》改变了先前几十年清政府一直坚守的对外政策,在日本以及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同意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这是一种新的侵略手段,进一步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更能引发百姓的切肤之痛,从而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故选D。

A、C 是以前条约中已有的内容,而B本身不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故排除。

10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出逃西安,后又返回北京,所以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而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而非中法战争后, 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而非甲午战争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11答案及解析:
答案:C
解析: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冲击的是清廷,对普通民众的思想影响不大,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从此民主、共和和立宪成为主流,随后中国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C正确;《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其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排除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2答案及解析:
答案:B
解析:材料只是表明英国侵华兵力较少,并不表明英国在华势力被俄日排挤,实际上俄日作为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尚不能排挤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排除A、C。

材料中日本出兵侵华人数最多,直接说明日本成为重要的侵华力量,故选B。

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来看,由于资本主义强国集中在欧洲,所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没有改变,排除D。

13答案及解析:
答案:1.为日本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列强的纵容、支持;朝鲜农民起义;清政府的腐败落后
2.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义和团运动。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明治维新后曰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外扩张的要求进行分析;第二小问, 从列强、朝鲜、中国等方面归纳出有利的外部环境。

2.根据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进行列举。

3.结合义和团在北京抗击外国侵略以及失败的史实回答。

14答案及解析:
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2.正义的要求: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3.提炼视角,可以有:“和约”反映了作者:①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②爱国主义精神;③保守心理,仍幻想恢复闭关锁国的状态,重温天朝上国的迷梦;④简单报复心理,如“赔义和拳兵费”“加倍收税”等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