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3第二单元第二部分: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实验探究,了解Fe2+、Fe3+的性质,Fe2+、Fe3+的相互转化,了解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
”可见,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把实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新问题,将探索引向深入。
并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转化的实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过程。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实验探究,总结亚铁化合物和铁的化合物相互转换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更完整、更系统。
2. 学情分析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已经学习了铁的物理性质和基本的化学性质如与氧气、氯气、酸的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反应,在专题2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
在能力上,学生已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经步骤,并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在情感上,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妙。
但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基本理论,对氧化还原知识还不能熟练运用,加上实验设计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可能对Fe2+与Fe3+的相互转化的探究实验会遇到困难,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
3. 教学目标
(1)通过电路板制作、废液回收、腐蚀液制备等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生产、生活中感悟掌握化学知识与化学能力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宏观辨识、微观探析、变化观念、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设置不同层次问题,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初步形成自主学习化学的方法,从而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小组合作的乐趣,并从中总结经验以获得自我探究的乐趣。
4. 重点难点
重点: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铁离子的检验。
难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
5.设计思路
5.1解构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亚铁盐、铁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与Fe2+、Fe3+的氧化性与还原性以及Fe2+、Fe3+的检验。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分析Fe、Fe2+、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用离子方程式正确表述。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依据实验证据推出合理的结论,从类别、价态角度构建转化关系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设计实验探究Fe2+、Fe3+相互转化探究方案,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应用,并能从运用化学角度来解决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实际化学问题。
5.2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首先是基于电路板制作这一真实情境展开的教学,利用问题导向和学科思维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来完成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运用物质分类的观点、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指导对学生对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的学习,能通过学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模型雏形,以为后面铜、硫、氮的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认识合成新物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义。
6.教学过程
7.板书设计
情境问题活动核心素养(1)印刷电路板的制
作原理
(2)印刷电路板制作后
废液的回收利用
(3)如何制备印刷电路
板的腐蚀液
(4)新印刷电路板腐蚀
液的应用原理探究
(1)氯化铁与铜的反
应中体现了三价铁怎样
的性质?
(2)腐蚀液真的是含
三价铁的盐溶液吗?
(3)氯化亚铁如何转
化成氯化铁?体现了亚
铁离子怎样的性质
(4)亚铁离子还有什
么性质
(5)补血剂为什么要
密封保存,为什么要与
VC同服
(6)如何制备氯化铁
(7)如何利用二维图
指导新物质的学习
(1)从价态的角度来分
析Fe3+的氧化性
(2)小组实验探究三价
铁离子的检验
(3)演示实验验证Fe2+
氧化过程
(4)小组实验探究氢氧
化铁的性质
(5)利用补血剂将Fe2+
与Fe3+之间的相互转化
进行实际应用
(6)小组合作完成多种
方法制备氯化铁
(7)形成与完善价态和
类别的二维图
(8)用价态和类别的二
维图分析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
变化观念
科学精神
宏观辨识
微观探析
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