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枫丹白露项目设计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地·枫丹白露建筑方案设计说明目录
1.设计总说明
2.总平面设计说明
3.建筑设计说明
4.各地块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建筑技术
6.结构设计
7.给排水设计
8.强电设计
9.弱电设计
10.暖通设计
11.消防
12.环境保护及卫生防疫
13.节能
14.人防
1.设计总说明
1.1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
《关于明确南昌科技大学[筹]东侧用地规划条件的复函》洪规字[2008]195
号
《红角洲中心商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昌市城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技术标准》(试行)
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块电子地形图
《南昌科技大学东侧用地面积测量成果资料》(南昌市测绘勘察研究院)
建设单位与本公司签订的建设工程设计合同<TH09056>
国家及南昌市现行的法规、规范和行业标准
1.2工程建设的规模及设计范围
1.2.1本项目位于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北靠昌樟高速,东至规划C2路,南临学府大道,西侧为公共绿地。
项目总用地面积103,52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9,982.78平方米。
项目分为A、B两块地,A地块用地面积49,184.6平方米,规划建筑容积率2.0,总建筑面积121,497.35平方米,共有住宅861户;B地块用地面积54,343.9平方米,规划建筑容积率1.6,总建筑面积108,485.43平方米,共有住宅703户。
地块内还配有商业,幼儿园,社区物业服务等配套
设施,来满足住户的日常需要。
1.3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1.3.1设计中贯彻国家及省市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规范,立足于从基地的社会、
经济、环境与文化特点出发,强调“以人为本”、“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全方位考虑居住者高品质的需求。
立面设计造型力求符合住宅的地域特征和品质特性,体现出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1.3.2环境保护、防火安全、交通组织、能源消耗、安保及抗震设防等均遵照
国家及地方的法令法规及原则。
2.总平面设计说明
2.1设计依据
国家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规范》 JGJ 50-2001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200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 100-98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GB/T 50353-200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116-2001
江西省南昌市标准
《红角洲中心商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南昌市城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面积计算技术标准》(试行)
2.2总平面设计
2.2.1规划原则及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和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进行设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注重环境设计,以现代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创造高品质的优秀住宅小区。
2.2.2 总体布局
2.2.2.1街坊-组团复合式
设计中重点考虑的是两种物业类型:以4层为主的多层住宅类型和以18-30层为主的高层住宅类型。
通过富于浪漫主义特色的几何形路面连接形成生动的街坊——组团复合式规划结构。
2.2.2.2 贯通南北的景观系统
小区以绿轴为中心,穿过建筑山墙之间的空间,通过视觉走廊将高
层与多层之间的光景观融为一体。
从而使整个景观连接形成一条精神上
的轴线,使本来看似孤立的景观系统,构成了一定的联系。
景观系统作为总平面空间形成的重要构成部分,希望可以加强小区结
构特色,构成高尚的人文气质。
2.2.2.3小区入口
A、B地块分别在岭口大道上各设有一个主要出入口;在基地东面规划
C2路各设有一个次要出入口。
基地出入口的设计结合周边建筑,并且利用小区景观系统,从走入
小区开始就让人感到小区的独特风格。
主入口讲究序列和对景关系。
结合沿街商业,使人们的视线从沿街商
业界面平滑地过渡到小区内部空间,入口通过一系列的植栽和小品建筑
很好的解决了城市大尺度到内部小尺度的转换。
次入口采用尽量含蓄的
方式,解决了实际使用的问题,让人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小区的高尚气氛。
2.2.2.4 交通系统
结合地形特点与空间布局,在加强与外界相互贯连并便利内外交通的同时,强调小区空间整体性与景观性的和谐,使各住宅区块内部交通组织相对独立。
各地块间交通自成体系。
同时,将道路设计与广场空间、绿地空间、水系、建筑空间相结合,共同塑造户外空间景观。
同时又将道路设计与住宅区内景观设计相结合,强调对景与转折。
以形
成移步换景的空间效果,共同创造良好的内外空间景观。
小区主干道:为联系各住宅区块的环型道路,宽度为6.0米,设计为双
车道,兼做消防车道。
小区次干道:为各个组团内部联系的道路,与干道相连接,车道宽度为4.0米,兼做消防车道。
本级别以下道路为人行系统,仅在紧急需要时可以车
辆通行。
宅间道路:为次一级道路,直接连接各建筑单体,或者作为景观道路出现。
高层区分别设置了地下车库。
除首层平面设有大堂之外,地下室亦设有
大堂,高层住宅住户停车后可以直接通过地下室大堂进入自己的居住单元。
2.2.2.5产品分布
小区的产品分布注意由于先天优势引起的不同地块的性质,更具实际条
件的合理安排,有选择的制造出小区内的核心物业。
东面靠近规划C2路安排了90平米以下的经济型户型的高层住宅,
充分利用周边的景观资源,提出了“城市景观住宅”的概念,形成“近看
远眺”的态势;在西面结合公共绿地的先天优势,合理利用宅间绿地,安
排了较大户型面积的多层住宅。
2.2.3 建筑间距和建筑物退让
2.2.
3.1 间距:本小区内建筑间距及本小区内和高层建筑间距按《南昌市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规定控制,为南北向偏东或偏西15度平行布置。
高层建筑间距,面宽大于30米,高度50米以下部分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50米以上部分按照每4米增加1米计算;多层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倍。
2.2.
3.2 建筑退道路红线:沿东面规划C2路,多层不小于5米,高层50米以上部分在5米基础上每增加一层增加0.25米;沿岭口大道,多层不小于8米,高层50米以上部分在8米基础上每增加一层增加0.25米;沿南面学府大道,多层不小于20米,高层50米以上部分在5米基础上每增加一层增加0.25米;沿西侧公共绿地,多层不小于3米,高层50米以上部分在3米基础上每增加一层增加0.25米。
2.2.
3.3 无障碍设计
根据《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本项目无障碍设施有:高层建筑入口、入口平台及电梯候梯厅,电梯轿箱按无障碍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入口和垂直交通及卫生间为无障碍设计,人行道设缘石坡道、集中绿地入口处设提示盲道。
2.2.4 日照分析
经过日照分析计算,满足《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住宅日照要求。
同时经过日照分析计算,幼儿园生活用房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小于3h的要求。
具体日照见日照分析图。
2.2.4 人防设计
本项目人防设在B地块地下车库内。
人防总建筑面积为7668.86平方米,由业主另行委托设计公司进行专篇设计。
3.建筑设计说明
3.1设计依据:
国家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 100-98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
江西省南昌市标准《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关于办理房产建筑面积测绘计算有关问题的操作办法(试行)》
《关于规范建筑工程建筑面积、容积率计算规则(修正)的通知》洪规技字[2007]第1号
3.2 建筑设计
3.2.1平面设计:
3.2.1.1 户型设计
首先,住宅内部分区做到居寝分离、洁污分离;其次,每户均有最大可能的朝南面;第三,各户都能尽情享用小区内以及周边环境绿化和景致;第四,户内的内部附属空间和增值空间的布置。
高层住宅户型的设计,对主要空间也采用大户型设计的思路,增大面宽;通过户型空间的安排增加南向房间的数量,配合南昌当地对住宅空间的需求;卫生间采用全明设计。
在顶部设置跃层住宅,发挥高层住宅的高视点景观优势,增加更多的室外空间和情趣空间,使人们真正有生活在空中别墅的感觉。
3.2.3.2 住宅公共空间
从住宅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入手,让人们体会住宅的高档品质。
比如采用双大堂的设置,人们可以从一层和地下车库两个大堂进入住宅,同时增加大堂落地窗外面的近景景观设计。
走廊、电梯和电梯厅这些公共空间也
从细节入手,让人们体会细节给人们带来的精致生活。
3.2.2立面设计:
整个住宅小区采用新典雅主义风格,希望通过住宅建筑群体,营造出城市住宅的形象。
建筑采用竖向三段式,以艺术装饰风格为基调,加以提炼、创新,在强挑体积感挺拔沉着的基础上,强调时代感和创新性。
整个建筑群体高低错落,天际线变化有致立面上凹凸变化及窗的不同比例,表现了建筑外观变化和丰富的一面。
入夜,顶部的天际线以泛光照明照亮,形成优美的沿街夜景效果,从而塑造出一个非同凡响的现代化高级城市公寓的形象。
材料上部采用枝干涂料饰面,下部基座局部饰以石材,色彩以暖调的浅褐色为基调,突出端庄、高雅的风范。
在栏杆、门窗框等细部采用比较简洁的设计,采用一些现代的设计语汇,在经典建筑上增加现代时尚元素,增加城市生活气息。
3.2.3 其他单体建筑
其他配套公建还包括商业、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幼儿园。
沿街商业的设计首先保证南昌的商业行为习惯,功能上做到每个单元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商铺。
立面风格采用连续的相同单元的重复,增加整个界面的气势和秩序,体现高档的商业品质特征。
幼儿园满足对日照、活动场地等要求的同时,设计出轻松的室内外活动空间。
幼儿园是整个小区形式上最为轻松亲切的单体建筑,但是采用了和整体协调的设计元素,做到在统一的前提下变化。
4.各地块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 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4.2 地块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4.3.1 A地块
4.3.2 B地块
合计:90m2以下住宅建筑面积125413.12m2,占住宅套型总建筑面积177407.54m2的72.87%。
90m2以下住宅户数1212户,占住宅总户数的77.49%。
4.4 住宅分层面积表
4.4.1 A地块
子项号:高层1型
楼号:A-1#、A-2#、A-3#、A-8#、A-5#、
子项号:高层2型 楼号:A-6#
子项号:高层3型 楼号:A-7# 子项号:多层2型
楼号:A101#、A102#、A103#、A105#
子项号:多层1型
楼号:A188#、A106#
子项号:多层3型
楼号:A107#、A108#、A109#
4.4.1 B地块
子项号:高层4型
楼号:B-1#
子项号:高层5型楼号:B-2#、B-6#
子项号:高层6型楼号:B-3#
子项号:高层7型楼号:B-8#
子项号:高层8型楼号:B-5#
子项号:多层2型
楼号:B101#、B102#、B103#、B105#、B110#
子项号:多层1型
楼号:B188#、B106#
子项号:多层3型
楼号:B107#、B108#、B109#
6.结构设计 6.1 设计依据:
1. 主要规范、规程(含局部修订)
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2006版)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局部修订)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行业标准《混凝土异型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建设部令第111号《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篇)
2. 自然条件
a. 基本风压:多层及高度≤60m的高层:0.45kN/m2,>60m高层:
0.55kN/m2;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
b. 基本雪压:0.40kN/m2。
c. 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d.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幼儿园为乙类)
e.场地类别:Ⅱ类,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 主要设计荷载
a. 恒荷载
设计恒荷载包括:设计建筑结构自重、设计的固定设备重量、设计覆土自重。
填充墙: 地上部分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γ=8.0kN/m3 ,外墙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γ=14.5kN/m3
地下室部分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γ=14.5kN/m3
b. 主要楼面活荷载(kN/m2)
住宅走廊、起居、卧室 2.0
办公室 2.0
商业 3.5
车库 4.0,2.5(按楼盖类型及柱网尺寸区分)
地面消防车道20~35(按单、双向和无梁楼盖区别选择)住宅厨房 2.0
住宅卫生间 2.0~4.0(一般2.0,设浴缸坐厕的取4.0)住宅阳台 2.5
住宅楼梯、消防疏散楼梯2.0~3.5
通风机房、电梯机房7.0
住宅餐厅 2.0
上人屋面 2.0
不上人屋面0.5
变配电房、水泵房10
地下室顶板(室内部分)5.0
地下室顶板(室外部分) 5.0~10.0
4. 设计使用年限及设计基准期:50年
5.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6.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基本数据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 及桩基初步设计参数表
6.2 基础及上部结构设计
1. 结构选型:
各楼结构基本情况见下表
a)各单体采用的结构型式详见上表.
b)住宅、会所、商业及幼儿园上部结构楼盖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板厚约在100~130mm左右;地库设计考虑不设抗拔桩,尽量减小水浮力(降低地库高度),利用结构自重及上部覆土来抵消水浮力影响,考虑采用无梁楼盖,顶板板厚暂定350mm。
对于楼、电梯间,楼板有较大开洞处,属水平传力薄弱环节,设计中将考虑在构造上采取适当的加强措施,如加强剪力墙的配筋,楼板加厚、配筋加强,以加强楼、电梯间的竖向构件与楼板的连接,保证水平力的传递。
c)对于长度方向40m以上的单体,为防止楼面裂缝的产生,在采用C30混凝土的前提下将适当提高板的配筋率(或将板面钢筋拉通配置)及加强纵向梁构件的配筋,对端跨楼板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d)本工程中的一字型截面墙肢将严格控制轴压比,增加配筋配箍率,以提高竖向构件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同时验算一字形墙的稳定。
e)住宅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在满足建筑使用的前提下将适当增加两个方向的剪力墙,以增加整个地下室的刚度。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点的地下室顶板一般取180mm,对塔楼与塔楼在顶板处的连接部位配筋将加强
2. 地基及基础
a)住宅基础采用桩加筏板,筏板厚度18层,筏板厚取800mm, 32层,筏板厚取1300mm,桩型选用钻孔灌注桩,持力层为6-2层。
b)多层采用筏板基础,持力层为2层。
c)幼儿园、商业基础采用独立基础加基础拉梁,持力层为2层。
d)地下车库长度较大,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加强带的无缝施工技术,纵横向每30m左右设置膨胀加强带;底板厚600mm左右,柱下局部加厚为900左右(反柱托)。
e)高层地下室与地库间设变形缝,用连通道接通。
3. 主要材料
a. 混凝土
地下室顶板(室外)、底板及外墙:强度等级C30,抗渗等级S6;防水等级二级.
竖向承重构件:框架、剪力墙强度等级C30~C40;
楼层梁板:强度等级C30。
b. 钢筋
HRB400级: fy=360N/mm2
HRB335级: fy=300N/mm2
HPB235级: fy=210N/mm2
c. 钢材
Q345-B和Q235-B
d. 焊条
E43和E50型。
e. 填充墙
地上部分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
地下室部分采用混凝土空心砌块。
4. 计算采用的软件及模型
1.上部结构采用的分析程序:高层建筑结构空间及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墙元模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 2008. 版本;
2.基础采用的沉降计算程序:PKPM系列JCCAD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3.地下室顶板以上有多个单体的,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对于平面凹进的楼板及楼板及有较大洞处的楼板采用弹性或局部贯通的弹性楼板假定,考虑扭转藕联效应。
7.给排水设计
7.1 设计依据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
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版)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版)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7.《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5年
版)
8.《室外排水规范》 GB50014-2006
9.《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10.《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2006
11.《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JGJ39-87 12.其它现行的设计规范或规程
13.建筑专业提供资料
14.业主提供的资料和要求
7.2 设计内容
1.给水系统
2.排水系统
3.雨水系统
4.燃气系统
5.消防系统
7.3 给水设计
1.水源
本工程为南昌科大项目,由A、B两个地块组成。
其中A地块由7栋
18~30层住宅楼、9栋多层住宅、1座地下车库、一栋商业组成;B地块
由6栋18~30层住宅楼、10栋多层住宅、两栋独立商业、1座地下车库、一栋幼儿园组成。
本工程从岭口大道及C2路各引一路市政给水管,分别在A地块、B地块内形成环状,供地块内生活及消防用水。
2.用水量
A、B地块总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1831.9m3/d,最大时用水量193.3m3/h。
3.给水系统
3.1住宅给水系统
3.1.1 高层住宅楼生活给水采用由地库生活水泵房分区变频给水系统供给。
3.1.2 多层住宅生活给水由市政余压供给。
3.2商业给水系统:
商业用水利用市政余压供给,单独设表计量。
3.3幼儿园给水系统:
幼儿园用水利用市政余压供给,单独设表计量。
3.4 住宅每户设DN20干式分户水表安装在公共部位,复式每户设DN20干式分户水表。
3.5 高层住宅生活用水分5个区供给,1区为1~5层,由市政直接供水;2区为6~12层,3区为13~19层,4区为20~26层,5区为27~30层,均由地库生活水泵房分区变频给水系统供给。
7.4 排水设计
1.生活排水量:1174m3/d。
2.室内卫生间废污水合流,排水设专用通气管;厨房排水设专用通气管。
3.室外废污合流,住宅楼生活污水经由污水管网收集后就近排入化粪池,经化粪池沉淀后的上清液排至小区污水管道,最终排入C2路市政污水管网,管径DN300;地下车库地面冲洗水排入集水井,由潜水泵提升后纳入小区雨水管道。
地下室废水采用潜水泵提升至室外。
7.5 雨水系统
暴雨强度公式:
1215×(1+0.854lgP)
t0.60
设计重现期P=1年,停留时间15分钟,综合径流系数0.55,A、B地块总用地面积103528.5m2,A、B地块雨水排放总量Q=1362.52L/s。
A、B地块雨水经有组织收集后排至C2路市政雨水管网,共分4个口,管径分别DN600。
7.6 消防给水系统(详见消防专篇之消防给水)
7.7 燃气系统
1.A、B地块住宅总户数1564户,居民计算小时用气量为:300.5m3/h (按天然气计算)。
2.A、B地块由C2路各自接入一路燃气管道,分别在A、B地块内设燃气调压箱,经调压后供气至每个用气点。
(具体位置由燃气公司设计)3.住宅每户设2.5m3/h表。
7.8 管材
1.埋地生活给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及球墨铸铁管。
室内给水立管及分户水表后管道采用给水聚丙烯管(PP-R),热熔连接。
2.室内排水管采用排水硬聚氯乙烯管(PVC-U),承插粘接。
3.室外排水管d<300采用硬聚氯乙稀双壁波纹管,d≥300采用高密度聚乙烯中空壁螺旋缠绕管。
4.消防管及喷淋管管径≤DN100,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螺纹连接。
管径>100,采用无缝钢管,镀锌二次安装,法兰连接或沟槽式机械连接。
5.室内天然气管采用内外壁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
7.9 有待确定的问题
1.C2路上所有市政给水、排水管道及燃气管道与市政的接口有待主管部门进一步落实确定。
2.市政水压设计按0.25MPa计算(数据由业主提供)。
若有问题,待下阶段设计前予以调整。
9.强电设计
1. 设计依据
1. 建设项目有关批准文件
2. 业主所提设计任务
3. 国家、地方、行业相关规范及规定、主要有: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6年版)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4. 其他专业提供的作业图及条件
2. 供配电
1.负荷等级及标准
本工程分A、B地块,主要由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地下车库、幼儿园、商业等部分组成。
高层住宅的公共照明及消防电梯用电、车库应急照
明、消防动力及人防通信用电及其他消防负荷等按一级负荷供电;高层住宅普通电梯、车库生活泵、潜水泵等用电按二级负荷供电;其余负荷按三级负荷供电。
住户每户用电指标为:
0~80m2 4Kw/单相
80~120m2 6Kw/单相
120~150m2 8Kw/单相
151~200 m2 60W/m2 /单相或三相
公建用电指标为:
地下车库 20W/m2
商业 100~150W/m2
会所 100~150W/m2
办公 60~100W/m2
2.电源
小区负荷用电量A地块为5175KW,B地块为5135KW,合计10310KW。
拟在A、B地块的地下车库分别设置两座电业变电站及一座用户变电站。
小区内住宅用电均由电业变电站供电,其他非住宅用电由用户变电站供电,供电电压为220/380V。
3.设计分工
本工程的室外10KV配电线路由供电局设计,其它由我方设计,分界点为各单体电源进户点。
4.低压配电
A、B地块内所有建筑物进线方式均为低压电力电缆排管埋地引入:高
层住宅在各单元地下室设置总配电间,并经桥架引至各层强电井内电表箱,电表箱分层集中设置;花园洋房在室外设置电缆分支箱及电表箱,并采用电缆穿管埋地方式引至各户配电箱;地下车库内设有低压配电间,车库内所有用电负荷均由配电间采用电缆放射式供电,供电电压220/380V。
3. 照明节能
地块内住宅楼公共部位、商业、地下车库的照明,在不需要频繁开关和调光的场合采用高效节能荧光灯(配优质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大于
0.95)或筒灯。
灯具内使用的光源均采用节能光源。
4.建筑物接地与防雷
小区内高层住宅按二类建筑设置防雷措施,其它为三类防雷建筑。
采用联合接地,电气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利用建筑物内结构钢筋作为接地体和防雷引下线,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屋面上沿屋角、屋脊等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网(带)。
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采用TN-C-S系统,并作总等电位联结。
建筑物内主要金属物如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等,与接地装置相联。
卫生间需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10.弱电设计
1. 设计依据
1. 建设项目有关批准文件
2. 业主所提设计任务
3. 国家、地方、行业相关规范及规定、主要有: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
•《保安电视监控工程技术规范》GA/T75-9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其他专业提供的作业图及条件
2. 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内容包括电话网络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每个大系统中又包含子系统(详见下文)。
小区室外各类弱电管线统一设计和敷设弱电管道与人孔、手孔,各类监控信号汇集后实行统一管理。
每个单体设置一个弱电进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