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再设计的课例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再设计的课例研究
作者:钱学芬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6年第8期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实验中学(215000)钱学芬
[摘要]诵读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由于缺乏正确认识以及指导等因素,诵读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结合初中语文诵读教学中呈现的不足,结合具体的课例对诵读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08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可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诵读视为“死记硬背”而将其摒弃。
如今,诵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对诵读的重要性的认识,诵读的质量、数量,以及教师对诵读的认识、运用等情况都令人担忧。
如何将诵读教学真正运用于中学课堂是每个教学者需考虑的问题。
一、当今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现状
1.重讲解轻诵读
随着各种考试压力的增大,教师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上的重难点、考点讲解,而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去培养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能力。
没有熟读就开始讲解,往往会使学生陷入听而不闻、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境地。
2.用默读代替诵读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诵读会耗费掉珍贵的课堂时间,因而采用让学生默读原文的方式推进教学进度。
慢慢地,默读便代替了诵读,成为语文课堂文本阅读的主要方式。
3.教师范读缺失
随着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教师的范读越来越少见,多为冰冷的机械声范读,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
二、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再设计的课例分析
1.以诵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
“以诵读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将诵读作为主要形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这种设计适用于一些文字浅显易懂、优美的文章,注重反复、逐渐深入的诵读,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文字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并养成初步的诵读习惯。
在此,笔者以李卫东老师执教的《陋室铭》课例分析为例。
他在教学中,一共组织了四次诵读:
第一,读准字音,读通全文大意。
学生按照文中的注释,诵读并尝试翻译文章,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在老师或小组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第二,体会全文基调,并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先提问全文所传达出的情感是怎样的,由多
名学生回答,教师做总结。
然后,讨论文中的“素琴”、“苔痕”两个意象,理解作者的表达
意图。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寻找全文中心句。
第三,读出韵味,培养语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节奏划分,加入自己的感情诵读,体会文字之美。
第四,出口诵,加深记忆。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文中的遣词用句。
这四次诵读逐层深入、层层递进,将语言、文意、情感关联在一起进行教学,诵读贯穿始终,在最后一阶段进行总结和提升,符合学生认知,也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2.诵读与串讲结合的教学设计
串讲是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后,再连贯疏通的授课方式,比较适合晦涩难懂、繁杂
的文章,尤其是文言文。
利用诵读与串讲结合的方式能够快速疏通词句,扫除阅读障碍,同时
帮助学生记忆。
此处以《马说》为例来进行分析:
第一,对于有深度、难懂的文章,可以利用诵读来把握文中的关键词,把握全文语气,理
解全文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观点。
其中,学生对于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的把控便可以为后
期的串讲奠定基础。
只有把握了关键词句,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才能使学生更快速、更准确
地理解全文。
第二,将诵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采取齐读、自由读、仿读
等方式体会到诵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第三,注重教师范读。
引导学生对重音、停顿、语调进行正确的诵读,并给予学生最直观
的感染,促进学生理解文意。
3.以诵读为辅助的教学设计
该设计中诵读只是作为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占据较小的课堂比重,起到了辅助其他教学活
动的作用。
如利用诵读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力和写作能力,增进学生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
以人教版七下散文《安塞腰鼓》的诵读教学为例:
第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相关视频和图片,让
学生欣赏、交流自己的观后感,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第二,诵读感知课文。
首先,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力量美;然后,
组织学生自己诵读,大体感知全文内容及感情基调。
第三,文章内容鉴赏。
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让学生
感受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以及西北汉子通过腰鼓所表现出的渴望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
第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寻找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